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7|回复: 5

[原创摄影] 郭庄2017第二届中国杭州蕙兰精品展随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0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庄2017第二届中国杭州蕙兰精品展随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4-1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4-10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4-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胡适处袭来的《兰花草》

视频: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04ae4f9f-4f87-6b3b-0d1f-1459af3e4be0&AutoPlay=false

关于兰花,有一首歌曲传遍大街小巷尽人皆知,甚至于洒水车上都用上了这支歌曲,那就是《兰花草》。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胡适,以下转帖黄土层的博客文章:


关注诗歌的人,不能不关注歌曲。诗歌与歌曲虽然写法上不同,却有相同的灵魂和音律。正如熊大和熊二,本质上都是熊。比如我一直喜欢听歌曲《兰花草》。旋律优美,便于传唱,歌词则更有魅力,一个未尝的心愿以兰花草为喻,句句令人期待、牵挂和追问。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愿呢?值得研究。

歌曲《兰花草》
曲:陈贤德/张弼
词: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歌曲《兰花草》的版本很多,个别字句有出入,以上是我最认可的一个版本。而演唱这首歌的人也很多,比如有叶倩文,苏小明,卓依婷,刘文正,银霞,卡洛儿,王雪晶,万方,王洁实,秀兰玛雅,朱桦,齐豫,林妙可,北京天使合唱团,敦化儿童合唱团,黑鸭子组合等等。我却最喜欢一个叫刘紫玲的演唱版本。刘紫玲的唱词也有两处与以上版本有出入,但唱法是非常具有活泼气息,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气。从歌词上判断,诗人从山里带回来一盆兰花草,左等右等,左盼右盼就是不见兰花草开花。真是“急坏看花人”,却苞也无一个。
而胡适最早的诗歌不叫《兰花草》,而叫《希望》。兰花草终究没有开放,也就是“希望”终究没有实现,留下无尽的遗憾。原诗是这样的: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首后来收在胡适诗集《尝试集》的第四版里的诗歌,只有12句60个字,72个字符。而改成歌曲之后,成了16句80个字,98个字符。虽然主题意思没有改变,但从字句上更符合情景了。“带着兰花草”比“带得兰花草”更符合现代口语。“希望花开好”不如“希望花开早”更符合看花人急切的心情,并与后边“但愿花开早”相呼应。“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不如“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叙述气脉上更流畅。“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不如“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来得细致入微,生动刻画看花人的切盼之情。“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暗示诗人对于今年秋季花开完全绝望了,只待来年春季,而“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强调“花开早”和“宿愿偿”,充满希望,也加深了心情的急切。而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台湾校园歌曲流传全国的,至今被人传唱,越发显示了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这都源于胡适之先生曾经的一个希望。


希望。

张大千:兰花

什么希望呢?
这又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现实版的盼望兰花早开花。说的是在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访友,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以寄托惆怅之情。第二种说法是胡适从海外学成归来,赫胥黎和约翰·杜威对其洗染最深,用胡适自己的话说“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一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留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名言。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民主和科学救中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尤其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希望他的宿愿能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而当一盆兰花草左等右等不开放时,一时心急而急中生出灵感,写下了这首《希望》的诗歌。但以后者的后来前途看来,胡适还是实现了自己的部分宿愿,并且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和治学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所以,也谈不上硬要把这件事和学术一起扯靠。 经过考察,在胡适的一生中倒是有一件事终身没有实现宿愿,变成一个永远的“希望”。那就是胡适的感情问题。
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而1895年8月胡适不到五岁这一年,父亲胡铁花病死于厦门。自幼跟着母亲读书受教育。父亲去世后,母亲守寡23年未改嫁,并于1918年11月23日去世。是年胡适28岁,在北大任教。所以,胡适一生所受教育最深的第一人还是母亲。在胡适13岁时就在母亲的包办下与安徽绩溪县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订了婚。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大乐意,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1917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与江,生二子。
在胡适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中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这真是一个奇迹。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尤其数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与胡适关系当最为密切。
先说韦莲司。
韦莲司是胡适1910年美国留学时的邻居康奈尔大学教授亨利·韦莲司的小女儿。本来胡适留学时遵从母亲“男女交际尤须留心”的叮嘱,有四年的时光不与女同学交往。可是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却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胡适日记》)。在他们后来的“独处”时,“几近狂狷”的韦莲司,对胡适动手动脚,欲行不轨的举动。胡适连忙将他已订婚的消息告诉韦莲司作为挡箭牌。事后韦莲司非常生气给胡适写信时还埋怨他不够开通,不懂风情。其实胡适并非不懂风情,他也是爱着韦莲司的,他们之所以未能如愿,其因由一是母亲的叮嘱限制了他的勇气;二是韦莲司的母亲反对异国通婚。
再说曹成英。
曹诚英,安徽绩溪同乡,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胡适对比自己小11岁的小表妹颇有好感。1923年4月,由于曹成英的婚姻失败而离异,胡适于上海参加完一个会议后就到杭州女师去看望曹成英。假期在杭州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同居在一起。每日情感甘之如饴。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
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早已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了。胡适还被旧道德的枷锁牢牢捆绑着。
胡适一生著述宏富,治学严谨,在中国思想史上可谓响当当的人物。享有“只开风气不为师”的美誉。1962年胡适因病去世。胡适墓志铭由知名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壮为先生书写,其内容为:“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然而,胡适的感情问题最终只好与婚姻隔离开来,成为人生的一大憾事。连蒋介石都以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来评价胡适。
那么,最后我们再看看《兰花草》这首歌曲:“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其中所蕴含的遗憾和淡淡的惆怅,不正是胡适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吗?有旧道德枷锁的铿锵声,也有呼唤人性自由的春之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4-1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5-1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雅颂》杭州第八届民间艺术展演随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23:34 , Processed in 0.1924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