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7|回复: 0

[新闻] 【城市经济】希捷撤厂:苏州模式面临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捷撤厂 苏州模式面临挑战中国产经新闻 2017-01-24 22:03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中国产经新闻”免费订阅
[老朋友]朋友圈,或发送给您的朋友
本报记者 贾丽玮报道
今年的冬天,苏州工业园区似乎显得愈加萧条。
日前,美国硬盘巨头希捷科技突然宣布关闭位于苏州的工厂,并因此而裁员2000多人。据工厂发出的解散公告称,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工厂的决定。
中研普华研究员祝大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公司本身来说,希捷苏州关闭是希捷集团基于整个市场变化和集团自身产能状况作出的正常调整。希捷继续缩减全球生产规模,以更好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的措施之一。
针对希捷关闭中国苏州园区,官方发布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新型固态硬盘已经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加之硬盘应用的电脑等终端产品的需求降低,导致近几年苏州公司和无锡公司的订单持续减少,产能严重过剩。
希捷困境
记者查阅发现,希捷科技成立于1979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希捷苏州工厂成立于2004年6月,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制造、加工自主品牌的电脑硬盘,以及各类光盘、磁盘驱动器等。
据了解,希捷科技在中国有苏州和无锡两家工厂。其中,宣布关闭的苏州工厂是希捷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中国区母公司是位于无锡的工厂。根据其公司的重组计划,中国苏州工厂关闭后,中国无锡工厂将继续是其全球仅有的两家生产基地之一。
其实,希捷在全球除了中国的两家工厂外还有泰国工厂,而且,希捷虽然关闭了目前最大的工厂,但据悉希捷在泰国的工厂投资仍在扩大。祝大荣表示,从成本方面考虑,由于在中国生产成本的不断拉高,相比之下,在泰国生产加工成本更低一些。近期,该公司在泰国投资4.7亿美元扩大HDD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希捷苏州工厂宣布倒闭并不意外。早在2015年9月的时候,希捷苏州工厂就开始分批裁员。2016年7月,希捷公司称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重组,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减少员工总数。2016 年12 月,业内传出消息称希捷苏州工厂即将关闭,当时还引发了希捷苏州工厂员工聚集抗议事件。
据希捷员工表示,近两年工厂的订单量明显下降。记者了解到,由于近年来PC市场持续疲软,希捷的业务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的机械硬盘(HDD)技术,被性能更佳的闪存和固态硬盘(SSD)取代了行业地位。
从网上的一组图片数据来看,2011至2015年,SSD固态硬盘出货量从1460万片增长至1.02亿片,增长接近700%;HHD机械硬盘的出货量从6.215亿片降至了4.689亿片,狂跌了24%。不难发现,读取速度更快的SSD硬盘正在逐步取代HHD硬盘的市场地位。
希捷也公布了去年四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希捷四季度收入29.86亿美元,同比减少19.2%,净利润1.65亿美元,同比减少82.3%。
或许致使希捷苏州关闭工厂的重要原因,正是机械硬盘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这一大趋势。
集体撤离的缘由
据记者了解,苏州因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曾有不少知名制造业的企业把国内代加工工厂建立在此。但近两年来看,希捷并非首家选择离开苏州的企业。比如,之前关闭的有苹果代工厂、小米代工厂和诺基亚代工厂等,以及拥有近两万多名工人的联建科技,纷纷关闭撤离。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了目前加工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代加工企业,反映出了加工制造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产业转型方面的不足,这也导致了加工贸易在去年出现了下滑。
事实上,近年来,有不少跨国公司利用各国税法差异,通过高进低出关联交易等方式,把GDP留给当地,把利润全部带走,严重扰乱了国际市场秩序,损害了一些国家的税收主权,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对于希捷科技而言,其2016年一次性补缴了15亿税收,应该是其撤离的‘导火索’。”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还有网友把这次事件和曹德旺提到的“死亡税率”结合起来,称外资企业撤离是因为中国的税务太高。
宋清辉说,希捷科技等外资企业“撤离”最主要的原因,除了业务不振导致的裁员关闭苏州工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苏州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退出。其次,是中国用工的工资水平日渐水涨船高,使得东南亚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吸引力凸显,例如希捷就在泰国扩大了工厂的规模。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是低成本优势。然而,慢慢地发展到今天这种优势已经逐步消失。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已远超东南亚国家。
相对来说,苏州作为全球制造业链条最末端的“制造中心”,制造业所需工人偏多,当中国用工的工资水平已经失去昔日吸引外资的优势,外商一旦发现成本更低的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投别处,加上自身业务下滑,盈利低,以及税负重等压力。也是企业纷纷关厂的关键因素,体现了资本逐利的本性。
近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针对外资企业撤离表示,既要客观看待这一经济发展规律,也要积极应对,完善我们的制度环境,为外资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市场巨大,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配套齐全,人力资源充足等的综合投资环境仍然对外资具有较大吸引力。
苏州模式存在问题
据资料显示,希捷科技曾是江苏省出口规模最大的加工企业。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苏州,由此看来,苏州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或许就是产业空心化。
一直以来,苏州走的就是高度依赖外资的“外资主导型”经济模式。苏州经济增长70%来自于外商的贡献,可见,苏州在这条路上也已经吃了不少“甜头”,但在发展经济引进外资时,忽略掉的是自己的东西,近年来,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民族工业日趋衰弱。
据了解,希捷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知名的工业园区之一,被称为“苏州模式”的代表。所谓“苏州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明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来引导投资者进入的模式。外资主导的苏州经济增长核心模式,目前看来,似乎也正在面临威胁。
宋清辉告诉记者,之前,“苏州模式”被各地争相仿效,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思路以及招商引资方法影响不少地方,但目前显然这种模式不再为继,风光逐渐消退。
有分析称,真正顶级的企业和研发总部招商是招不来的,对此,宋清辉认为,苏州应想办法在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汇率波动以及劳动力供应不足等四大问题方面下功夫,并注重培育当地的企业,使其成长为标杆企业,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资上面,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可见,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不能否认苏州招商引资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祝大荣向记者举例道,“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培训;重竞争,轻合作;重招商,轻服务。”
“这些招商问题造成了与实际问题形成了冲突,要想解决当下困境,只有在加强政府招商法治环境的建设、强化经济转型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优化招商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祝大荣补充道。
况且,一些纺织、冶金、化纤等传统制造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苏州的产业结构显然亟须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苏州模式”中最重要的,也是转型的关键一步,就在于政府应摆正位置,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干预,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15:28 , Processed in 0.4791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