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6-12-22 14:01 编辑
为更好的应对杭州加快迈入国际化、寻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等发展背景,更好的破解城西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整合、优化和完善城西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项目组开展了本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紧抓“现代化”、 “综合”和“体系”等关键词,以解决现状问题和满足规划目标相结合,围绕区域交通、与主城区联系交通以及内外综合交通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分析研究。 该规划项目被评为2016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项目一等奖,2016年度杭州市优秀城乡规划项目一等奖。 规划构思研究力图超越空间层次、行政壁垒约束,强化以人为本、多模式发展、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理念。首先从国家及长三角区域运输网络、杭州市域的枢纽体系等多个层面展开该范围区域通道及枢纽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研究提出对外交通破局思路。同时,充分协调临安、余杭区、杭州主城区不同行政主体关系,以交通功能最优为导向,对轨道和道路体系进行研究,形成整合优化方案。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同时引进手机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传统数据调查方式结合,对地区交通发展需求及其成长规律把控,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工作,明确规划策略方向,进而对该地区的铁路、轨道、道路等重大交通设施提出了规划布局建议。 如何优化与主城区交通联系结构,提高区间服务能力
2研究从杭临城际轨道、城市快速轨道3号线的服务功能出发,对两线衔接方案进行了调整,将3号线从原来的终点西溪站向西延伸,将杭临线绿汀路站至西溪站段置换为3号线,以加强3号线服务功能,同时基于高铁枢纽的选址提出了轨道3号线延伸至高铁枢纽线位,以及远景轨道交通快线的规划设想。 如何完善内外交通衔接网络,提高网络整体效率
3研究范围位于双绕之间,大量的国省道路、客货交通在这个区域混杂,规划研究对骨架道路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整个大城西带型走廊互动发展角度提出了三个走廊的发展建议,包括北部机动车走廊(留祥路及其延伸线)、中部公交主走廊(文一西路-科技大道)、南部机动车主走廊(天目山路-02省道),并对主要道路规划完善提出了方案设想,包括留祥路向西延伸至青山湖科技城、建设文一西路至科技大道联络通道等划设想。 创新与特色规划研究创新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一)从城市发展视角,把握区域铁路设施布局主动性。本次研究从城市视角出发,主动谋划国家及区域大通道,并首次以正式规划形式提出城西铁路枢纽规划构想,且方案在后续论证过程中在省市层面达成共识。研究在高铁影响大背景下,从城市枢纽体系变化趋势、空间结构及人口分布格局、产业发展要素与空间价值判断等方面,对枢纽发展进行了规划思考。
(二)引入手机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多尺度出行规律研究。本次规划将手机大数据应用于中观尺度的综合交通研究,在全省处于领先;对手机大数据应用流程及技术细节进行了应用探索,如可信度分析、交互强度分析、对外出行分布等。同时基于大成西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特质,基于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对科创人员出行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基于交通功能,整合设施凝练共识。研究范围处于城区边缘及近郊,同时跨越临安、余杭、主城范围,面临与城区内部不同的需求特征和利益诉求,研究采取了功能主导的规划思路,通过交通功能整体优化,获得规划共识,如基于轨道线路功能,提出了杭临线与3号线的整合修改方案,并纳入新一轮的《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规划。基于道路功能,对大城西骨干道路网络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 主要技术规划研究认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便捷、绿色的交通体系,研究提出了区位提升、结构优化、资源集约的发展目标,相应三个方面目标对规划指标进行了分解。 交通发展战略指标一览表 类型 | | | 交通区位提升 | | 30分钟可达杭州主城中心区及临安、富阳等外围重要发展片区 | | | | | | | 交通结构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通资源集约 | | | | | | | | | | | | | | | |
五 实施效果研究已于2016年6月结题,研究提出的城西铁路枢纽发展战略,已在省市以及铁路总公司各层面达成共识,具体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大城西范围内的轨道和道路调整方案获得业主认可,部分方案已经纳入相关规划(如轨道3号线向西延伸方案,已经纳入《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6版)》),部分方案成果也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如留祥路向西延伸至青山湖科技城等)。
(转自:微信公众号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