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6|回复: 15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 京杭国道(上篇)(下篇) [10月21日新增下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4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6-10-21 12:28 编辑

京杭国道(上)

2016-10-14  

杭莫路上行驶过的柴油车
莫干山路景观
小河直街风貌
拱宸桥

1916年,浙江省级干线公路计划浮出水面。又过了13年,以小河站为起点的京杭国道通车。从此,千年大运河畔又多了一条蜿蜒于中国大地上的交通要道。它们仿佛两条经线从拱墅穿境而过,也给这片传统的水乡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使拱墅发展成拥有发达之水运和陆运的杭城北部枢纽。

公元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大运河一直担当着最重要的运输角色,被称为“国之命脉”。水运发达的江南因而成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最富庶之地。1916年,浙江省级干线公路计划浮出水面。又过了13年,以小河站为起点的京杭国道通车。从此,千年大运河畔又多了一条蜿蜒于中国大地上的交通要道。它们仿佛两条经线从拱墅穿境而过,也给这片传统的水乡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使拱墅发展成拥有发达之水运和陆运的杭城北部枢纽。京杭国道所穿越的颠簸曲折之近代公路修筑史,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运河南端走向近代社会的蹒跚步履。

1.百年前修建公路之不易,款项难筹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观念

1929年9月29日上午9时,浙江省公路局车务处长吴琢之带队,一行二十部小汽车、五部客车,从杭州出发,朝湖州方向鱼贯而驶。车队到达德清三桥埠时,停下休息。没多久,张静江、杨子毅等十余人分乘的三辆车也到了。11点15分左右,28辆车抵达湖州。11点30分左右,“杭长公路通车典礼”举行。杭长公路乃京杭国道浙江段之名称。京杭国道横跨两省,建设之事也由两省分别负责。浙江方面修筑杭州至长兴段,江苏负责宜兴至南京段。因此,1929年,京杭国道的通车典礼也搞了两回。浙江在湖州举行通车仪式的时候,江苏段并未完全竣工,所以通车仪式还不能冠以全线之名。10月25日,江苏方面在南京举办通车典礼,因浙江段事先已通车,所以就称“宁杭公路通车典礼”。

倘若现在从新闻上看到何处又新开通公路,除了多得到了一样交通信息之外,人们已很难为此感到真切的兴奋。因为公路在当代早已是司空见惯之物。在搜集京杭国道资料的时候,我曾有过几回,专门开着车走莫干山路,却丝毫也想像不出“杭长公路通车典礼”那一天,从杭州到湖州的人们一路上的兴奋心情。但历史资料告诉我,当年这条路的修成十分不易,当年浙江省公路的建设,也历经波折。

百年前修建公路之不易,款项难筹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观念。在至少有两千多年以水系为主要通道的传统中国社会里,突然要修公路,人们的观念还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过弯来。为此,孙中山先生在民国之初就四处奔走呼吁,向公众阐释建设公路、发展交通的重要性,乃至在其地方自治思想中将建筑道路列为六大要目之一。1916年8月17日,孙中山先生在吕公望的宴会上发表了关于交通的演讲。同年10月,时任浙江省主席吕公望所提出的修筑6条省道干线的规划,便是孙中山先生之思想在浙江获得认可之具体体现。吕公望“规划”中的浙皖副线,后来于1928年经过调整,就成了京杭国道之线路。

重视公路建设,既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与其共识之处,也是当时的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所使然。早在1920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另一位追随着,浙江奉化人王儒堂(字正延)就在当晚的各国领事聚餐会上发表了修筑公路在中国之重要性的演讲。大意是说,马路就像人身上的血管,关系到一个国家兴盛与稳定的各方面,而相比较修筑铁路而言,公路耗费更少,修筑更便捷,根据经济实情路之长短可以灵活处理,至于提倡率先修筑沪杭宁公路的有四大优势,分别为:江浙各界人士均较开通,商业亦稍发达,杭宁风景甚佳,所住中外人士有汽车者颇众。1926年,孙传芳拟筹办五省长途汽车路,王儒堂便是沪杭线勘测顾问。由于北伐战争,沪杭汽车路直到1931年才建设。

1928年4月,浙江省道局改名为浙江省公路局,公路的名称自此开始。以此为分水岭,浙江省内公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期。1928年11月,张静江复任浙江省主席。次年,浙江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浙江省各县修筑道路暂行章程》及《公路建筑法规》,1929年10月底,京杭国道建成。尽管此时还只能算是表明了在地理意义上,中华大地从此有了这样一条公路而已,该公路全线完全投入民用客货联运还得在两年以后。

1916年至1929年,整整13年的努力对浙江人来说,实属不易。回望历史,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浙江搞交通建设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民智民风、金融、舆论等方面的基础还是良好的。因此,以杭州为中心的省道公路建设起步较晚的浙江才得以后来居上,在全国率先修成了以省会杭州为中心的全省公路交通网,成为当时全国的典范。

2.京杭国道1929年建成,却到1931年10月20日才完全投入于民用客货联运

在今天,即使第一次漫步西湖边的人们,也会被浓郁的历史气息牵动。荡漾的湖水,不仅展现着自然的魅力,有时候也像个故事讲到紧要处却要你明天再来“听下回分解”的说书先生。环湖皆有故事,但只能感兴趣者自己去探寻。我就是这样,又了解到了一件事情。

1929年10月27日,晨六点半,杭州南山路,三辆小汽车载着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程文勋,浙江省公路局车务处处长、总工程师、技匠等人朝城北驶去,大约9点钟,抵达长兴。有四个人早就在此恭候,分别是江苏省建设厅的两位科长、一名技师和宜兴县县长。引擎再次发动,目的地南京。江苏四人同乘一辆车在前引导,杭州三辆车紧随其后。程文勋等人此行之目的,乃在于亲自验证京杭国道全线的路况。当他们抵达南京时,已是下午六点半,车也只剩两辆。除了杭州至长兴的路程比长兴至南京短,程文勋一行在江苏段上耗时之多的原因主要在于路况不好。从杭州到长兴,路极坚实,车行其上,稳而速。过父子岭,一入苏境,路面变得浮松,车行其上,颠簸不堪,非但车速上不去,还发生了两次事故。一次在距离宜兴城不远的一个涵洞,因为泥块浮起,导致江苏建设厅科长和宜兴县长所乘之车翻车,所幸只有一科长面部受伤,但江苏方面的车却摔坏无法继续前行,程文勋仍率原来之车继续前进。第二次是在句容界,浙江方面损了一辆车。

由于江苏段路况有问题需要改善重修,因此,京杭国道1929年建成,却到1931年10月20日才完全投入于民用客货联运。这不难理解,即便是当今,路未能按计划修成通车,甚至屡次改期竣工之事也常有发生。关于联运之事,双方也谈了一年多。早在1930年6月23日,浙江和江苏二省之建设厅就在南京市政府开了京杭长途汽车联运的协商会议。但两省联运的办法,直到1931年10月份才正式公布实施。

1931年10月16日,浙江方面在《申报》上公布了京杭国道联运办法,江浙两省约定将夹浦与汤渡作为联运站。因为当时长途汽车司机少,尤其长途跋涉对于司机而言,十分辛苦而危险。所以,采用分段转运的方式便是最理想的办法。联运站,就是换车的地方。发车时间,杭州上午七点开,十一点到夹浦。南京方面,汤渡上午十点二十分开,十八点五十分到杭州。票价在江苏境内六元六角,在浙江境内三元五角,全路通票九元八角一分。

3.京杭国道在浙北的走向,实际上串起了中国大运河水系所哺育出的繁华地区

1936年11月17日,天未亮,拱三路上以小河车站为中心展开,马路两边约百米,军警笔挺挺地站立。8点钟左右,陆续有好几辆小汽车到达小河站,从车上下来的人包括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浙江财政厅长徐青甫、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浙江省建设厅长伍廷飚等。大约过了一刻钟,又有几辆小汽车从北面开来在小河站停下。黄绍竑等人迎向主车,几位西北大汉下了车。主宾寒暄一阵之后,便又上了车,向省府办公楼驶去。第二天,人们从报纸上得知为首的西北大汉原来就是杨虎城。当然,此时谁也想不到“下个月”杨虎城会和张学良合起来发动“西安事变”。

此时,南京到杭州已可以直接开进市区,不仅直通武林门总站,就是要开进省府大院都没问题。为什么黄绍竑等人不在省政府大门口搞个更大的排场迎接杨虎城,却跑到小河站沐寒风?因为小河站是京杭国道的起点,在具有此类性质之处迎接贵宾,自古就是隆重与尊敬之礼的表达。设若在省政府门口迎接,排场再大,恐怕也难免被人视为傲慢。

小河直街我是常去的。在改造之前,我就不止一次去过。改造之后就去得更多了,并且还给小河周边的八处景致分别取了名称,统称“小河八景”。只是当时并未知道小河还是京杭国道的起点。京杭国道浙江段,从小河到父子岭,又称杭长线。这是一段先中间后两边,分段筑成的公路。马头关至彭公岭段,1925年7月竣工通车,彭公岭至良渚段,1926年6月修成通车。换言之,1928年10月动工的杭长线,是小河至良渚,上柏至长兴两段公路,以及路线上的一些桥梁和路面的改造。

早在1923年,已有民间士绅发起修筑杭县县道湖墅至瓶窑公路的倡议。遗憾的是这一愿景之实现,到1928年才有眉目。1928年5月,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111次会议通过《浙省修筑公路计划大纲(修正案)》,杭长线被列入第一期,明定小河站作为七点。半年后,杭长线升格为国道线:1928年11月19日,南京政府电令江苏、浙江两省政府修筑京杭国道,并限于1929年3月前竣工。为此,浙江省政府也开始调整关于杭长线的预算,提高路面规格。1928年11月29日,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182次会议通过了杭长线工料预算案。1928年12月,浙省公路局布告沿途居民“限十日内将路线所经之处的墓和房屋等障碍物一律谦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沿途混凝土桥梁、涵洞工程公开招标。1929年1月,浙江省建设厅以杭长公路为京杭国道,关系浙江省的面子,提出路面工程应改铺石子路面,并在原预算经费八万九千余元的基础上追加了三万一千多元的预算。

京杭国道浙江段都是沿着京杭大运河水系而行。小河站到瓶窑,所沿之水系为小河,在北宋时期又称为新开运河,至瓶窑与东苕溪交汇,流入太湖,乃历史上杭州至太湖经宜兴、溧阳至芜湖与长江相连的重要水道,是下塘河在浙北的重要支流,堪称“漕运副线”。而瓶窑,就是这条河流上的一个重要的商业重镇,有着枢纽之意义,也是杭州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和桑蚕产地。因此,京杭国道在浙北的走向,实际上串起了中国大运河水系所哺育出的繁华地区,也恰恰是因为有着繁华的商贸和社会经济基础,京杭国道这一段的前身:县道,才能得以由民间率先修成。在此基础上设问京杭国道为何把起点设在小河,而非武林门客运总站,便不难理解了。其一,小河站乃三水汇聚之处,有利于水陆之间的客货转运。其二,小河站靠近拱宸桥和江墅铁路拱宸桥站,当时杭州运河北上或南下的所有轮船公司的码头均设在拱宸桥,闲林、瓶窑方向到小河站的客货运输都可以在此地便捷地实现与轮船和铁路的联运。因此,摊开当时的地图,会发现京杭国道的线路在与拱三段衔接后往杭州城里去的同时,又有一段一直延伸到三水交汇口。当时的小河车站,应该就在今会安桥与长征桥之间。

4.十多年前初闻莫干山路之名,便直觉地认为此路定与干将莫邪之传说有关,于是心里对此路也就有了莫名的文化好感

莫干山路,初至杭时我便已知道,因它是杭城十分有名的南北主干道。随着在杭年数之增,逐渐了解到它又是一条老工业路:沿线有着许多老工厂。但直到今年,我才知道它在民国时曾是京杭国道之一段。京杭国道乃当时杭州至南京的汽车路,因而又称杭宁公路,杭州的起点在杭州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流交汇处的陆地。

十多年前初闻莫干山路之名,便直觉地认为此路定与干将莫邪之传说有关,于是心里对此路也就有了莫名的文化好感。因而今年在查找这条百年国道的资料时,便有一种希望,希望能在哪看到这条路上出土过干将或镆铘剑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终究我是没有遇见。但在京杭国道支线杭莫路上倒是出土了一把宋代宝剑。故事发生在1931年7月。由于连日暴雨又山洪暴发导致埭溪段路面受损,湖州水利局决定将上下埠至观石村的河道加阔改深。拆除斜江桥之时,便有位工人在桥下挖到一把刻着“大宋杨忠宝”的古剑。观石村当时的居民都姓杨,村里还有一个杨家将庙,因此这把剑的真实度显得更加可信,挖到古剑的人工作也不要了,连夜带着剑到上海去找买家。

话说在修筑道路,挖土削山的进程中出土点什么东西,本就寻常之事,何况杭长线所经之地又是历史积淀深厚的江南重镇。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赶筑京杭国道工期内。一日,在瓶窑反山,路工徐某挖土方的时候,挖出了一个金釜,直径约八寸,重达六斤六两,底部有款:庆元丙辰铸。这个时间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即1196年。由于金釜外面涂着火漆,所以出土时徐某并不知道釜是金的,只是觉得分量那么重不像铜铁之器。徐某拿刀子轻轻一刮,这一刮不得了,金色灿然,把他给乐坏了。当日跟徐某同在一处挖土方的共有六名工人,其他人看到徐某挖到了金釜,纷纷表示既然这地方是大家一起在挖的,这意外之财也应该人人有份。但是徐某不同意,六个人争执了半天,路也没法修了,工头知道后也搞不定,只能向上级报告。公司立即派人出面调解,金釜被分作十分,徐某得五分,其余五人各得一份,约定次日拿到杭州城内兑换现金,这件事到此才算了结。

杭长线所经之地,穿山越水,路面受雨水山洪毁坏之事几乎每年都有。以致还发生过大鱼跃入小包车的趣闻。时间是1931年7月下旬,当天由于杭长公路因连日大雨,山洪暴发,瓶窑至彭公岭一带水涨出路面二三尺,一辆车路过此地,机器受潮故障,司机只好停车检修,突然一尾尺把长的大鱼跃入车中。后来这条大鱼被载到了杭州,成为坊间一时之趣谈被登到了报纸上。

如今,拱墅区境内莫干山路两侧,与时代环境之需不符的工厂迁出了。从大关路到登云路,现在的这一段莫干山路,分布着一些公共艺术品。有大大的只露出路面一半的剪刀,有工业废零件拼制而成的雕塑、时钟。旧工厂机器的废件与当前的文创思维得到组合,折射出这是一个拥有不断创造与革新之传统的区域。人们看到了一条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日报·城纪】 京杭国道(下篇)


当轮船、火车、汽车在这段运河的两岸相继出现,运河南端,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京杭国道(下)

2016-10-21  

1933年合众汽车
莫干山路景观
任轩

在杭州广辟汽车道的历史进程里,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两岸,由于是杭城新兴的近代工商业核心区、水运和铁路运输的交汇之处,枢纽价值冠于杭城北部。拱宸桥遂成浙江省道基本线极其重要的一端,成为拱松、拱三、杭绍线的起点;甚至后来建成的京杭国道,虽说从地理角度去定义,起点为小河,但从功能上说,还是与拱宸桥在当时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地位分不开。

拱埠:杭城近代公路之滥觞

拱宸桥东,运河广场。清晨,触目皆是随着舒缓音乐舞太极剑或打太极拳的人们。华灯初上,这里又成为广场舞的主阵地。写地书的人们在其中安宁怡乐。每年一度的元宵节,运河庙会,大运河文化节,都以此大舞台。即便是寻常日子,这里也是轮番上演各种文化盛宴。

一百年前,这里有着另一个名称:通商场。翻开当年的地图,这里的道路十分整饬,完全是一种新建的气象,而不似杭城它处之道路的弯曲。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杭州城必须划出一块地方作为租界。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打在涌金门,中方则千方百计想把日本人挡在城外。最终,这个地方就定在了拱宸桥东。鉴于那个历史时期里中国其他地方开埠之后的繁荣景象,人们对拱宸桥开埠之后将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不仅充满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信心满满,因而拱埠吸引了很多中外投资客,区域建设瞬间升温。

早在中日双方还在谈判阶段时,浙江当局拒绝日方在涌金门设立租界而为了使日本人接受在拱宸桥设立通商场的方案时,就加快了拱宸桥一带各项工程的建设。既要修筑,经费又少。浙江地方当局真是费尽了心思。在节省开支一项,采用两种做法:人力上,调拨防军勇丁去修路;物力上,尽量就近取材,连城中之瓦砾、碎砖也被买来铺路。从浙江巡抚到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1896年7月12日开工,至1897年4月,通商场内的五条马路基本接近竣工,修成后“阔四英尺,此后可加阔至六英尺,已通之处,几共长一英里。”

拱埠的马路,也是探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官府与日本和西方列强之斗争的道路。即便是到了1930年,拱埠的马路,也依然是关系到中外交际之面子的事情。1930年9月23日的《申报》刊登了《修筑拱埠马路》,报道:“杭州市工务局以拱埠马路、年久失修以致康庄大道、有类山径之峣崎,惟该处为杭州通商口岸,华洋萃处、观瞻所系、难免贻笑于外人。自应拨发公币、饬工兴修、以利交通、故已计算工程经费、以便呈准市府查勘兴修。”

1909年沪杭铁路建成通车后,杭州在清泰门羊市街车站附近修筑了一条长约320米的弹石路。许多研究者将此作为杭州正式修筑道路的开端。倘若不去回避那段《马关条约》给杭州带来的那段耻辱史,而从城市空间布局之发展史上去看,拱埠乃当之无愧的杭城近代公路修筑之滥觞。随着近代新式交通的出现,人类逐渐由看天知时转变为看钟表安排生活,从桨声灯影,水乡棹歌走向引擎轰鸣。拱宸桥两岸曾有过一个时期,人们只要听到客轮的汽笛就知道该烧晚饭了,乃至不需要看钟表,根据上岸的旅客即可知道几点钟。

湖墅:一个世纪前的筑路之争

从武林门外到大关桥,除了运河水路之外,还有沿河游步道,湖墅路。若不讨厌绕弯,路还更多。百年前,并没有湖墅路,修筑连接湖墅与外界的公路,更一度充满争议。

公元1908年,对湖墅商人来说是个不太好过的年份。生意的萧条和开辟道路的争议,成了萦绕于他们心头的两大团乌云。

史上杭城经济地位能迅速上升,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十里银湖墅”之形成与兴盛亦因运河。到了近代,由于河道壅塞和江墅铁路的出现,“十里银湖墅”逐渐被拱埠地区所取代。新式交通给湖墅和拱埠两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反差。1908年底《申报》就有文章做了详细描述:“是地,本为繁盛之商市,店铺林立,市街颇修。惟自江墅铁路开通后,来往商旅越过湖墅,径抵城垣,市面大受影响。然视桥北新关之商埠,则犹较胜一筹也。”

1907年8月23日,江墅铁路正式通车,城北的车站设在拱宸桥东南面不远处(即今登云桥东南角江墅铁路拱宸站遗址)。湖墅一带的商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式交通带来的冲击。铁路走线之事实已然无法改变,墅商们只好另想办法,以期改善本埠交通,复兴本区商业。

墅商争取开辟江墅铁路至湖墅的支路之事,在当时可谓大新闻。1905年10月,由浙江人众筹组建的“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汤寿潜担任经理。决定是否开辟江墅铁路湖墅支路的权限,就在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墅商不断地向浙江全省铁路公司递交申请和谈判,同时由商会出面在墅商之间展开众筹。墅商为了实现第二个愿景,更与汤寿潜拍案,差点闹翻。

在没有其他交通途径可以选择和比较的时候,人们只好接受运河之水浅或壅塞所带来的运输不便,但铁路开通后,这一切正逐渐被改变。就在1908年这一年,墅商与浙铁公司之间努力争取铁路支线的同时,因为运河的状况再次出现问题,所以当年秋天就发生了“城内食米改装火车”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浙东一带的米商直接到原产地进货,到杭州后直接从拱宸桥转铁路运输,也一度导致湖墅米价骤增。直到1914年,社会上仍有开辟江墅铁路到湖墅卖鱼桥大王庙支路之呼吁。

事实上,早在清末就有了修筑湖墅马路的倡议,但“杭绅以妨碍城河航业,叠加阻挠。”1908年墅商在争取铁路支线的同时,也谋求开辟马路。墅商甚至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既然开辟武林门至拱宸桥马路较难实行,那能否就先筑湖墅到拱宸桥这一段?答案还是难。即便是离湖墅最近的一条公路线——拱松线,也得再等9年才建成。1924年,拱松线建成通车,离湖墅卖鱼桥最近的站为观音桥站。真正串起“十里银湖墅”的公路,还得等到1928年,拱三段的建成通车,湖墅方有了属于这个区域的公路。

拱三段:外埠与市内交通的基线

1928年8月7日,当清晨的阳光使古老的大运河泛出粼粼波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杭州这座大运河南端古老城市的交通史,也在这一天翻开了新的篇章。上午九时,拱宸桥至三郎庙的汽车路——拱三线的通车仪式,顺利举行。浙江省主席出席了通车仪式,仪式过后,所有来宾登上了“林肯”牌公共汽车参观全线。

这段路,从拱宸桥起,经小河、观音桥、武林门、西大街、湖滨路、涌金门、清波门、凤山门,到达三郎庙,全长约13.8千米,是当时杭城规格最高的省会大路。这是沟通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的重要公路,也是杭城第一条连接了城北与城南交通的汽车路,还是浙江全省干道之联络线,故称为省道基本线。

倘若以1898年《湘报》第135期上关于覆勘武林门外至拱宸桥租界马路工程的报道为节点,等待建设这段路,运河畔的商民足足等了30年。1924年,商办杭余公司在修筑松木场至老余杭的杭余线时,出于使省道公路与拱宸桥、湖墅一带码头相衔接的目的,同时修筑了松木场经观音桥至拱宸桥的支线公路(拱松线),并于当年通车。1924年,浙江省道局勘定拱三段路线,决定拱宸桥至观音桥段采用已筑成的拱松线道路,而钱塘门至清波门段的城区道路,沿用此前就已建成的路面。因此,拱三线实际新建路段,只有两段,即观音桥经武林门至钱塘门段和清波门至三郎庙段,新建路段共长9.23千米。

拱三公路,于1925年4月动工,因战争而延误,1928年8月始成。在市区,拱三线又称为杭州一路。它的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杭州建设市郊交通干道进入繁华期的标志。

1928年5月17日《申报》上刊登了一篇毕卓君《改造城市与开辟汽车道》的专论,谈及杭州因马路之发达而城市得以发展时,为杭城北部交通点赞:“尤以湖墅及西湖一带之马路,成绩不让于上海。”

拱三线通车之初,效仿上海公共汽车的做法:“随车购票。每小时开行三次。最高之车票价为三角二分,其余均系几分之谱。每日营业收入,平均总在二三百元以上。”拱三线末班车始发时间曾一度晚至19点30分,后来因为发生了枪击事件,提早到19点。据1930年12月《浙江省公路局汇刊》第二期“报告”上陈体诚所写《本局车务统计之研究》一文的数据显示,拱三段当时有“林肯”牌公共汽车16辆,“福特”牌小包车1辆,自研发挂车(即拖车)3辆。

运河畔的公路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杭州与外界的交通,也使传统水运发达的拱墅地区得以形成水运、铁路、公路交叉竞争又并行发展的格局。当机械的钟点取代了历法世界的计时,人类的生活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之精确和明朗的世界。轮船、火车、汽车在这段运河的两岸相继出现,也给这片传统的水乡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体系。运河南端,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专线:拱宸至莫干山

1929年6月7日早晨,西湖北山街,军警全副武装,戒备森严。包括宋庆龄、宋美龄、蔡元培、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褚民谊、林森、蒋梦麟、朱家骅、程振钧、潘忠甲、陈其采、陈希豪、周佩箴、许宝驹、周象贤、王晓籁、刘大白等在内的八十多位名流,相继来到了位于西湖边葛岭南麓的西湖博览会大礼堂。作为接待方最高长官的浙江省主席张静江早已等候在此。

前一天,即6月6日,上午,他们出席了陈英士铜像落成揭幕典礼;下午,他们参加了西湖博览会开幕典礼。由于西湖博览会前后恰逢杭长公路莫干山支线工程竣工,早在6月5日,张静江就向来宾们发出试车的请柬,也算是一并举办杭州到莫干山公路的通车仪式。

为此,浙江省公路局特别准备了三十辆小轿车和两辆公共汽车。8点半,三十二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个半小时的行程,车队就到了莫干山脚下的庾村。从庾村到莫干山上,只能乘藤轿,所费时间比杭州到庾村还要多。一行人于10点左右到达庾村,12点多才登上莫干山。当时武康县县长兼莫干山管理局局长赵才标,已在铁路饭店预备好了一切招待事宜。名流们一到,先进茶点,旋即入座吃西餐。席间,浙省公路局车务处处长吴琢之向名流们报告了该段道路的施工概况。大意是说,此路段属杭长线支路,计划下月正式通车,如今路面刚刚完工,今日首次试车,不免颠簸,深感抱歉等。餐毕,合影留念,然后游览了塔山公园、芦花荡等名胜。下午三四点钟光景,下山返杭。

去莫干山的时候,所有车子是衔接行驶的,一辆接着一辆,宛如车龙。但回来的时候,却不是这样了,而是车与车之间离得很开。据目击者言,经过当时杭长公路上最大的桥瓶窑苕溪桥时,每隔三四分钟才通过一辆车。因为路面干燥且有风,车行驶过后,路上的泥沙飞扬得很厉害,去时除了前面一两辆车子,其余车子里的人,都吃了泥沙的苦头。

这一天,沿途都是军警和观望的群众。军警二十丈一岗,群众则是人山人海,尤其是湖墅、小河、祥符、勾庄、良渚、瓶窑、武康等处。原来名流们要试车杭莫路的事情,早在此前就传开了。听到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路旁,期望能一睹名流们的风采。

变迁:铁路与汽轮变为铁路与汽车

在近代,莫干山就已是旅游避暑之胜地,而拱宸桥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历史的大手曾一度将拱宸桥和莫干山紧紧地牵在一起。自1894年起,拱宸桥与莫干山之间先后形成了两条旅游专线。一条水路,一条公路。拱宸桥至莫干山的公路通车之前,自沪、杭到莫干山,都要在拱宸桥换乘汽轮或雇民船。例如1928年8月下旬,李济深一家子和戴季陶结伴往返莫干山,便是在拱宸桥乘坐专轮。李济深一家于18日到达杭州,原定19日上午即赴莫干山,但19日晚上戴季陶要到杭州,只好改期。当晚6点钟,时任广东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悄然抵杭,下了火车后雇黄包车直奔广东省主席李济深的下榻之处澄庐。23日,他们共赴莫干山,30日回到杭州。《申报》曾刊发过简讯:“李济深、戴季陶由莫干山三桥埠乘坐和康专轮返回杭州,拖带民船一艘,载卫队三十人。下午九点三十分,抵达拱宸桥。”

史上往返拱宸桥之汽轮,除了和康号以外,还有杭州号、武康号。公路开通之前,往来杭州与莫干山的各界名流,拱宸桥是他们所绕不开的地方。即便杭莫公路开通的前几天,沪杭甬铁路局依然在报纸上兜售“上海-拱宸桥-莫干山”的铁路与汽轮联票。联票之举几乎每年都有,只是从1930年开始,铁路与汽轮之联票,改为铁路与汽车之联票。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与兴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了统一的时间标准。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用语。联票,可以减少旅客在途中转车所浪费之时间以及各种不便之事。从水路到公路,从轮船到汽车,拱莫旅游专线的变迁,折射出承继中国大运河庞大历史资源的新旧交通在近代于竞争中并行发展,进而改变了运河南端的交通网络。



发表于 2016-10-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小河油库,以前是码头。从上海来的客船在此地停靠。
发表于 2016-10-1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在京杭国道边上长大的,过了父子岭那段的确是简易危险,不能和浙江段比的
现在G104一直在大修bypass,除了以前的祥彭线改新线,湖州城区和李家巷也都有了外绕线
发表于 2016-10-14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是江苏比浙江路况差,现在正好反一反,呵呵。
发表于 2016-10-14 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6-10-14 17:27
以前是江苏比浙江路况差,现在正好反一反,呵呵。

哈哈,我看到这段时和你想到的一样。
发表于 2016-10-1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1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的京杭国道是南京到杭州么?
发表于 2016-10-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非常喜欢”杭报城纪“系列。

两处值得商榷:

* 第二段说:“运河和国道为拱宸桥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使之成为杭州北部重要水路陆路枢纽。”

拱宸桥的发展在1895年之前主要靠艚运和物流仓储。1895年以后划为日本租界后开设大量妓院和烟馆,从而带来极大”繁荣“。在国道开通前也有江塑铁路,总的来说1931年开通的国道并不是拱宸桥发达的主要因素,也谈不上”带来新的社会文化体系”。要说”改变其社会文化体系“并”成为枢纽的“因素,当属运河和租界

*第五段说:“在两千多年以水系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中国社会里。”

以水系为主的交通方式,主要存在于中国的江南地区。而在主要文明发源地中原地区,交通都是靠修建道路。秦始皇统一六国便在统一车轨,修建栈道。所有原文这句话加一个限定词”在两千多年以水系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江南地区...“就非常完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vx2100 发表于 2016-10-14 10:35
现在的小河油库,以前是码头。从上海来的客船在此地停靠。

了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yurikvotchur4 发表于 2016-10-15 12:07
写的不错,非常喜欢”杭报城纪“系列。

两处值得商榷:

严谨
发表于 2016-10-1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6-10-14 18:06
哈哈,我看到这段时和你想到的一样。

我啊真奇怪了,为啥人家的路能造的四平八稳,我们的路总是高高低低,东补一块西补一块。
发表于 2016-10-1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6-10-16 10:42
我啊真奇怪了,为啥人家的路能造的四平八稳,我们的路总是高高低低,东补一块西补一块。

因为我们“聪明”。
发表于 2016-10-16 1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16-10-2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个“京”是南京?
从现在的道路线位来看,很难理解和睦路和莫干山路(北段)怎么会是同一条路
发表于 2016-10-2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6-10-20 20:57
所以这个“京”是南京?
从现在的道路线位来看,很难理解和睦路和莫干山路(北段)怎么会是同一条路

就如同杭海路(西段)和钱江路(北段)曾经是同一条路的道理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12:18 , Processed in 0.5116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