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2|回复: 2

[新闻] 【城事记忆】孙中山与清泰第二旅馆 / 杭城街巷里的马寅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1916年讲起——
孙中山与清泰第二旅馆
张汶
杭州清泰第二旅馆初貌

文革时期清泰第二旅馆改名群英饭店



  公元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由胡汉民、戴季陶等陪同,自沪抵杭,下榻于笔者先祖所开设之清泰第二旅馆。

  此行因时任浙江省督军兼省长吕公望之邀而来。其时国内外政治形势风诡云谲。虽5年前辛亥革命首义成功,千年帝制被推翻,然成果被袁世凯等政客窃取,北洋政府掌权,1916年8月1日,黎元洪上任总统,各地军阀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国帝国主义势力借机直接或寻找代理人加紧瓜分中国。

  孙先生一行在杭共住五天。在杭期间,对当时的浙江军政界和省议会作了三次演讲,还在游湖观潮凭吊秋瑾墓的活动中谈了许多即景观感,在当时通过媒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诸多教诲现在看来,仍值得后人思考践行。

  如他在演讲中对国人喜欢当官有一番深刻的剖析,最后提出,“故若工商发达则求富,即不必为官,为官即不能致富。”他在游览西湖时谈到,“西湖之风景为世界所无,妙在大小适中,若瑞士之湖水嫌其过大,令人望洋兴叹;日本之芦之湖又嫌其过小,令人一览无余;唯西湖则无此病,诚为国宝,当益加以人工之整理,使世界之旅客咸来赏其真价。”可以告慰孙先生的是,百年后的今天,G20峰会在杭召开,西湖正以秀美的姿态迎接世界八方来客。

  孙先生之行入住清泰第二旅馆,笔者设想原因大致有三。其一,该旅馆地段甚佳,地处湖滨延龄路,位于西湖边,又是旗营撤设后的商贸旅游新市场,便捷且繁华;其二,旅馆为新建不久的别墅式建筑,有客房80间,规模在当时杭城属较大的,硬件设施亦是一流;其三,也是最主要的,旅馆业主为同盟会早期会员。辛亥革命前后,旅馆一度成为联络各地革命工作的活动场所。王金发、顾子才等经常出入。孙先生以为业主是值得信赖的党内同仁。

  清泰第二旅馆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地址在城站附近的下羊市街。它与开设在城站板儿巷的清泰第一旅馆为姐妹旅馆,为家族合股经营。当时旅馆为花园别墅式,有客房40间,从业人员30余人。因地处城站,生意兴隆。

  民国二年,湖滨的旗营辟为新市场,西湖游览业务兴起,商业设施相应建立,于是清泰第二旅馆迁到湖滨延龄路,采用租地造房的方式,建造了别墅式旅馆,规模比原来扩大了一倍,为适应香客的需要,还特意建造了一间 “回香殿”。

  1933年,二十年土地租赁期满,迁址仁和路22号,按照当时时髦的上海四马路振华旅馆的格式建造了新的旅馆,有客房107间。内部为简制西式装饰,四进庭院,两层小楼,黑瓦黄墙,别有洞天,民国范儿十足。抗战时杭城沦陷,旅馆被日寇占用为军官娱乐会所,馆中设施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被业主收回,复名为清泰第二旅馆。解放后公私合营,此时旅馆经理为我国著名集邮界泰斗张包子俊先生,故此旅馆一度成为中国早期历史最长、会员人数最多的民间集邮团体——新光邮票会的主要活动场所。“文革”时改名为群英旅馆(群英饭店),前几年改建为汉庭快捷酒店,现为省文保单位。

  笔者儿时住河坊街扇子巷杨广才弄1号墙门房。为抗战胜利祖父率全家回杭后入住的居所,屋中家具悉由旅馆借用。如儿时和众多哥哥姐姐睡过的铁制铸花单人床架,还有进口洋松制作的花饰贴面写字台、床头柜、大衣橱等,直到1985年中东河拆迁时才弃用。上世纪90年代,笔者单位分房入住仁和路35号,和旅馆近在咫尺,经常路过,偶尔也进入观览。

  清泰第二旅馆至今已逾百年。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也曾辉煌一时。孙中山、王金发、鲁迅、徐志摩、沈雁冰、沙千里……多少杰出人物留下印记,旅馆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杭城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变化,亦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时过境迁,往事不再,一家一国,不忘初心。

  (图片由作者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27年讲起——
杭城街巷里的马寅初
  1927年春天,马寅初终于做出了决定:辞去北京大学教授的职务,离开北平,应他的好友、当时的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的邀请,南下到我国古老、美丽的湖滨城市杭州任职、任教。

  在杭州,头九年他的家一直住在租来的开元路34号;从1936年到1937年的最后一年,曾迁居到他自己购买的法院路27号。

  前一住处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建筑的院落,院内前后为平房和附属设施;中间是一幢二层的楼房,楼前有树木和花草;大门虽然临街,但因宅院宽大而幽深,所以仍然很安静。马寅初和他的一家住在二层楼的主建筑内,一楼是他的书房和办公室,二楼为卧室。

  因为这座古老的民族建筑室内没有洗澡设备,所以马寅初经常带着长子马本寅和次子马本初上街去洗澡。洗澡堂的服务员给他们父子用竹竿向屋顶挂衣服时发现:马氏父子夏天穿的背心总是有洞;冬天穿的长袍里子也很破旧。时间久了,服务员同他们父子熟了起来。因而有时便同马寅初开玩笑说:“马先生是省府委员、经济学博士,还穿这么破旧的衣服?”

  “这样穿着凉快!”马寅初在夏季时总是指着背心上的破洞如此风趣地回答。

  他到冬季时则又换了一种说法:“衣服的作用在于保暖,新旧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穿就行,不必讲究!”

  由于孩子们逐渐都已长大,家里不能洗澡,诸多不便;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马寅初的隔壁居住着当时的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一家,这使他很费思虑,为了避免麻烦,他决定自己另买一处住宅,从这里搬走。

  马寅初购买的新居是一幢三层楼的花园洋房,名叫“竹屋”,在杭州市法院路27号。这里有宽大的浴室、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树木、令人陶醉的鲜花……

  1931年夏天,马寅初带着全家来到西湖灵隐山麓的灵隐寺避暑。这时,他已49 岁。度假期间,他总要带着孩子们去吃东西。西湖“知味观”味道鲜美的馄饨;“楼外楼”使人馋涎欲滴的炒虾仁、油爆虾和糖醋鱼等名菜,都是马寅初最喜欢吃的东西。由于马寅初大名鼎鼎,所以每到一处吃饭时,饭店老板总要他题字留念。在“楼外楼”、“天外天”等许多饭馆都留下了他的手迹。

  1936年暑假,马寅初带着全家来到西湖边上的北高峰避暑,随同他们来的还有给孩子们辅导语文和数学的两位老师。

  一天晚饭后,马寅初邀请两位老师和一位亲戚以及孩子们在院子里聊天。

  “今晚在此有老师,又有学生。”马寅初高兴地说,“所以,我想谈一点关于在学习时要讲究效率的问题。”

  “我可以肯定地说:‘1+1’决不等于‘2’。”他进一步解释道,“我这里指的是看一个小时书接着再看一个小时书,绝不等于看了两个小时书。因为前一个小时与后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不同。”

  “我希望你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今后在学习中都要讲求实效,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到一个或一个半小时,中间一定要休息或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要巧读书,不要念死书。”

  马寅初讲完他的教育学之后,风趣地说:“我姓马,这位老师姓杨,另一位姓牛,我们的亲戚姓朱。这里真是马、牛、羊 ( 杨 )、猪 ( 朱 ) 齐全,原来我们是在开‘牲口大会’……”

  大家被马寅初风趣、幽默的谈吐,逗得哈哈大笑。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于 2016-9-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夸文一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21:11 , Processed in 0.7913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