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8|回复: 20

[新闻] 【杭州城事】G20——杭州冲刺100天特别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6-5-27 11:13 编辑

【来源:钱江晚报】

过去几个月,多少辛苦与收获
未来一百天,凝心聚力来冲刺
谢谢你!请加油!何晟

  过去几个月,多少辛苦与收获
  未来一百天,凝心聚力来冲刺
  谢谢你!请加油!
  何晟
  去年11月16日,土耳其安塔利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我将在西湖之畔欢迎各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杭州的2016,注定将围着这个圆心荡漾出一圈圈美丽的波纹。G20之于杭州,是压力,也是动力;是机遇,也是挑战;是荣耀,也是责任;是信心,也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杭州人便怀揣着一份最浪漫的情怀,想让自己成为点滴风景,向世界传递杭州“好声音”。
  今天,离G20杭州峰会正式召开刚好100天整。
  对杭州来说,迎接峰会带来的改变早已开始。我们选择在这个特殊时刻,带大家好好看一看这座城市——她的明眸善睐和谐开放,她的精致包容美丽大气;她的创新活力文化韵味。
  我们想听听,倒计时100天,生活在杭州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他们的付出与收获,他们为这座深爱的城市所作的一切;
  我们想看看,倒计时100天,这座温婉又有活力的城市,如何以她的热情和努力,诠释“变”与“不变”的亘古命题——
  西子湖的水光潋滟没有变,然而今年“五一”首次亮相的新版夜西湖,却惊艳了无数本已对西湖“熟视无睹”的老杭州人:水墨画境,林山光绘,光色冷暖中四季更迭。夜西湖,原来可以这样美轮美奂,光彩耀人。
  钱江潮的气势磅礴没有变,但是沿江的闻涛路上,却新“变”出一条4.8公里长的塑胶跑道,并迅速成为刷屏的“网红”。跑道一红一蓝,红的骑车,蓝的跑步,一面临江听涛,一面樱花绚烂。
  胜利河美食街的摩肩接踵没有变,忠实的吃货们却惊喜地发现,700多米的街道不知何时点缀了10多处四季有花的景观小品,不经意间就是一道风景。而沿街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更是让夜晚的美食街“花市灯如昼”。开街7年的美食街已梳妆完毕,静候嘉宾。
  33个公路入城口依然矗立,但是如果你最近曾驱车经过其中一个,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色吸引。车窗外是满眼的绿色,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其中,摇下车窗,微风中带着清淡的花香,让人沉醉。33个入城口,犹如杭城33扇大门,随意叩开一扇,你会发现,爱上一座城,原来可以这么直接。
  ……
  这几个月来,这样的“变与不变”,在杭州其实不胜枚举。在一线奋战的建设者的汗水中,在阵痛与喧嚣的考验中,在市民游客的理解包容中,犹如化茧成蝶般,一个越来越好的杭州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今天,离G20杭州峰会正式召开还有100天整。
  我们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100天,杭州作为一个考生,将以怎样饱满的姿态,查漏补缺,冲刺备考,在即将到来的考点,取得令人骄傲的满分——
  截至4月底,杭州市建委、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实施的405个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项目,已经完成205个,剩下的200个大多数将在6月底完工。已经大半年泡在工地上的王如桑们,还要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数千名峰会志愿者,正在接受一场又一场的严格培训。礼仪、文化、谈吐,一丝不苟,只为展现杭州最美的微笑,最迷人的风采;
  社区的大伯大妈们,正起劲地跟着老师学“哈喽、好啊油”。发音生硬却热忱满满,只为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说声“welcome”,把杭州的问候带给全世界;
  公交站前的人们不再争先恐后,排队上车的队伍初见雏形。让排队上车成为杭州另一道风景,让文明出行的玫瑰,盛开在每个人的心底,这一步,杭州想走得更稳更有力;
  ……
  站在倒计时100天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杭州会像一个学业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的考生那样,在9月交上完美答卷。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去年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向全世界介绍的那样,“杭州风景如画,堪称人间天堂。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是赞美,也是要求。杭州,一定可以做到。
  100天后,我们在西子湖畔,钱江之滨,期待你的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日子,杭州已经悄悄改变了这么多
借势G20,杭州已然明镜新妆
  本报记者 何晟/文

  龚子皓/制图

这些日子,杭州已经悄悄改变了这么多

借势G20,杭州已然明镜新妆

  马可波罗笔下的“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多年的“最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G20峰会最终选择了双世遗所在地杭州。

  对未曾举办过此类大型国际会议的杭州来说,要在短时间内为盛会做好充分准备,挑战可谓不小。

  如何应对?无非发挥优势,改进短板。2016年的杭州,一改千百年来世人眼中闲适雍容之态,千万杭州人汇聚在一起,以最高的标准,最快的速度,最实的作风,最佳的效果,启动数百个城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项目。

  项目陆续完工,古城初具新颜。流连于山水街市间,老巷旧居依然,古人往事依稀,但又总有一些新的场景触动心弦……

  借势G20,杭州已明镜初妆。



部分已完工项目
(数据来源:杭州市建委、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
  部分已完工项目 (数据来源:杭州市建委、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

  快速路工程

  1、秋石三期

  2、秋石四期

  3、环城北路地下通道

  4、东湖路一期

  5、东湖路二期高架

  6、文汇立交

  7、西兴互通

  8、九堡大桥南接线

  城市配套主次干道

  1、沿江大道跨运河二通道段

  2、吉鸿路

  3、东宁路

  4、环站东路

  5、环站北路

  6、金鸡路(飞虹路-文明路)

  7、金鸡路(飞虹路-皓月路)

  8、市心路(机场公路-平澜路)

  9、红普路

  10、九恒路

  11、新业路

  12、钱江东路(三新路-塘工局路)

  13、学院北路(化工路)

  河道环境整治

  备塘河三期、下塘河二期、石桥河、南应家河等32条河道已全面完工

  停车场库建设

  1、省人民大会堂广场地下公共停车库

  2、嘉里中心项目地下公共停车库

  3、元宝塘公园地下停车库

  4、密渡桥路地下停车库

  环境提升与街容美化

  1、杨公堤提升工程

  2、苏堤提升工程

  3、湖滨路街容提升工程

  4、西湖大道街容提升工程

  5、庆春路街容提升工程

  6、环城北路街容提升工程

  7、体育场路街容提升工程

  8、延安路街容提升工程(下城)

  9、江南大道街容提升工程

  10、复兴大桥提升工程

  11、九堡大桥提升工程

  12、中河高架提升工程

  13、复兴立交亮灯工程

  城市门户综合整治

  1、杭新景杭州南

  2、绕城下沙南

  3、杭徽杭州西

  4、火车东站

  5、杭金衢新街

  6、绕城五常

  7、绕城杭州北

  8、绕城三墩

  9、绕城紫金港

  10、绕城龙坞

  11、绕城义桥

  12、绕城萧山南

  13、绕城勾庄

  14、机场公路西兴

  15、绕城乔司东

  16、机场路主线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1、机场公路改建工程(高架部分)

  2、绕城高速龙坞段爬坡车道

  3、西兴互通

  4、江东大桥西接线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硬件要提升,“软件”要升级
最后100米,杭州准备这样冲刺
  本报记者 何晟 孙晶晶

  我住的小区在运河边,离石祥路很近。已持续一年的石祥路提升工程,也是G20峰会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之一。站在窗边,能看到工地上工人忙碌的身影。

  在杭州工作生活,和杭州人一起感受着G20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但是对我来说,最难忘的回忆,是去年冬天一个飘雪的深夜,窗外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电焊弧光,和从十几米高的高架匝道上不断飘落的火星。这样的场景无法不令人动容:即使在这么寒冷的节气,他们也没有歇息片刻。

硬件要提升,“软件”要升级

最后100米,杭州准备这样冲刺

  后来听跑线记者说,工地上的许多工人,甚至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春节期间仍然加班加点。也曾经抱怨施工带来的扬尘和拥堵,但是在那以后,当我又陷在石祥路上的车流中动弹不得时,总会想起那晚雪中的一幕,路怒焦躁,也就没了踪影。

  离会议正式举行还有100天,但杭州早已进入G20状态。根据杭州市城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截至4月底,405个项目中已有205个完工(详见B3版),剩下的项目中,许多也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将于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

  杭州的最后100米准备怎么冲刺?

  我们在这里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介绍它们的进度和预计完工时间,既是请大家监督,也是给大家交个底。无论是工期安排如此,还是受困于今年特别丰沛的雨水,我们相信各个工地上的建设者们,已经付出了他们最大的努力。

  一座城市的核心,永远是城市里的人。除了硬件上的更新,杭州同样没有忘记“软件升级”。

  不收门票的西湖,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汽车,欢迎流浪者进门看书的图书馆……杭州人的整体文明素质给全国乃至世界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气、包容,杭州人想做得更好。

  从去年开始,钱江晚报联合地铁集团倡导“文明一米线”:先下后上,有序排队,开辟示范站,由志愿者现场引导乘客文明乘车,还特地设置了一列文明乘车专列,逐渐培养杭州乘客地铁排队候车习惯。

  继“先下后上乘地铁,文明一米迎嘉宾”地铁文明引导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市推开后,我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公交站台。146名市民乘客成为“排队上车”劝导员,对自觉排队乘车的市民点赞、送花。车一来你争我抢,争先恐后的现象在慢慢被有序排队上车的场景替代。大家渐渐明白,其实这样上车,才既快速,又安全。

  杭州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有“最美司机”吴斌。今年,杭州又多了位“最美托举哥”蒋承仁。“最美现象”已经成了一种“杭州现象”,成为了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

  ……

  人的性格造就城的品质,城的品质打磨人的性格。正是这些既内敛又厚重,既精致又大气的杭州人,才让这座城市如此动人。想必,这也是100天后远道而来的嘉宾们,都会认同的观点。


这些项目,6月底前要完工
  这些项目,6月底前要完工

  项目名称    进度    预计完工时间

  1、东湖快速路二期 98%  2016年6月

  2、风情大道湘湖岭隧道 65% 2016年6月

  3、紫金港路改造提升 81% 2016年6月

  4、紫之隧道  84.3% 2016年6月

  5、之浦路提升改造一期 79% 2016年6月

  6、石祥路提升完善 82% 2016年6月

  项目名称    进度   预计完工时间

  1、白堤   95% 2016年6月

  2、孤山路   95% 2016年6月

  3、北山路   97% 2016年6月

  4、灵隐路   95% 2016年6月

  5、解放路   98% 2016年6月

  6、曙光路   87.6% 2016年6月

  7、湖墅南路   90% 2016年6月

  8、解放东路   93% 2016年6月

  9、新塘路   80% 2016年6月

  10、机场路   96% 2016年6月

  11、之江路   97% 2016年6月

  12、庆春东路  92% 2016年6月

  13、保俶路   94.2% 2016年6月

  14、望江路   95% 2016年6月

  15、婺江路   86% 2016年6月

  16、东站广场及周边道路 88% 2016年6月

  17、新风路   70% 2016年6月

  18、杭海路   80% 2016年6月

  19、大关路   85% 2016年6月

  20、丽水路   95% 2016年6月

  21、余杭塘路  85% 2016年6月

  22、湖墅北路  90% 2016年6月

  23、沈半路   90% 2016年6月

  24、石祥路   80% 2016年6月

  25、通益路   90% 2016年6月

  26、黄龙路   82.5% 2016年6月

  27、玉古路   90.3% 2016年6月

  28、学院路   57.6% 2016年6月

  29、文二西路  93% 2016年6月

  30、之浦路   81% 2016年6月

  31、梅灵北路  85% 2016年6月

  32、西兴路   85% 2016年6月

  33、钱塘江北岸  98% 2016年6月

  34、运河沿线建筑(下城) 65% 2016年6月

  35、房屋立面整治  79% 2016年6月

  项目名称         预计完工时间

  1、绕城南庄兜 2016年6月

  2、绕城留下 2016年6月

  3、绕城下沙 2016年6月

  4、绕城半山 2016年6月

  5、杭金衢张家畈 2016年6月

  6、杭金衢萧山东 2016年6月

  7、沪杭甬萧山 2016年6月

  8、沪杭甬彭埠 2016年6月

  9、沪杭甬德胜 2016年6月

  10、沪杭甬临平 2016年6月

  项目名称         预计完工时间

  1、机场公路改建工程(地面部分) 2016年6月

  2、03省道东复线新街至瓜沥连接线 2016年6月

  3、杭州绕城高速东线下沙南互通 2016年6月

  4、出租汽车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2016年6月

  5、富春江船闸改造工程 2016年7月

  图表数据来源:杭州市建委、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景观设计师倪晓明:
每朵花绽放的角度,都细细思量
本报记者金洁珺 本报通讯员潘高升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




  从西湖杨公堤北山街口路过的人,没几个不会放下脚步,因为这里有处精致梦幻的三角花坛。花坛正中间,假山里流水涓涓而下,假山外绿荫环伺成趣,如果有幸在节假日期间与之相遇,碰见雾森释放,花坛更是犹如幻境,仿若穿越雾森便是爱丽丝梦游的仙境。

  这一梦幻之地,出自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姑娘之手。她就是灵隐管理处园林技术科的景观设计师倪晓明。

  去年7月,刚刚休完产假回单位上班的倪晓明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杨公堤的彩化提升改造。这是此次灵隐管理处负责的G20提升改造工程里,最为重要的一个道路改造项目。

景观设计师倪晓明:

每朵花绽放的角度,都细细思量

  身为主要负责人的倪晓明,不仅要做好杨公堤沿路两侧林带及行道树的修剪工作,还要对三角花坛、曲院2号门、金溪山庄入口、郭庄正门口、丁家山转盘花境等几处重要节点进行彩化,提升杨公堤的景观效果。

  如何让杨公堤靓丽灵动,满足被西湖养刁了眼睛的市民和游客,刚回工作岗位的倪晓明一猛子扎进设计中,生活变成了简单的两点一线,办公地和家。

  从去年8月份提交初稿到今年2月份最终定稿,这半年的时间,倪晓明做的活,就是不断和园林专家们碰面,不断地修改设计稿。从花块的绘制、不同花块里花种的选择,甚至一旁枝叶灌木的修剪和调整,都在先期的设计稿里要有所呈现。

  几个重要节点的花境,需要反复打磨好几轮才最终定稿,而作为其中重中之中的三角花坛,从第一稿到最终定稿之间,更是经历十几轮。“很多人看不出来,三角花坛周边的一圈梧桐树,它们的修剪都是考量过的。”倪晓明说。

  倪晓明秉持了三角花坛建立之初的自然精髓,不刻意强调花块间的对称,不特意强求花开放时的整齐。

  花是灵动的,倪晓明选择的多是花型自然、飘曳的花材,在组合上,讲究高低错落有致。高个子的如三角梅、大花飞燕草、高秆花烟草不会像没有灵魂的木头人一样傻站着,玛格丽特、超级凤仙、薰衣草、鼠尾草这些矮个子花也不能乖乖蹲着。

  花卉种植时,正是悬铃木飞絮时,对飞絮过敏的倪晓明整个脸又红又肿,可她依然在现场:“我在就可以和园林师傅们一起,发现花什么角度最好看,有些要种得歪一些,有些要种得正一些,有的地方得多加一朵花,让整体花块曲线更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光秀大总管张青虎:
江畔30多幢高楼,是我的巨幕
  看着围观市民一个个都举起相机,张青虎心里甜滋滋的,他称这些建筑为“美体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外立面安装众多LED灯,加入文字、图像、视频、音乐来做成一个立体灯光秀。

  “整组灯光秀足足用了70多万盏LED灯。”张青虎说,“灯光是夜间展示的,要保证白天大家看不到这些灯,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这是个难题。”他们想到安装“隐形”灯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要安装的灯槽,从颜色和图案做得和建筑外面一模一样。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另一个难题。

  “钱江新城的最大特点就是30多幢建筑,散落在核心区2.3公里长的沿江带,每一幢建筑,亮灯的立面幕墙都是不规则的。”比如,灯光秀中有一组“杭州印”,字体会随着动画在各个建筑立面上飘动,可是建筑高度有差别,如何让它们在飘动的过程中全部处于建筑的核心位置?张青虎和他的团队思考了多种方案,最后敲定了一种:“先把建筑的地理坐标打个底,然后覆盖上各种印,按照建筑高度比例排好印所在的位置,刚刚好都能出现在核心区。”

  从上周开始,30多幢建筑放在一起做联合调试。大家的晚饭几乎都是九、十点钟吃的,张青虎说,做灯光的,基本上都是夜猫子,晚饭饿肚皮最常见。

  张青虎已经61岁了,按照年龄已经退休,因为项目的牵绊,负责任的他一直坚持工作。这次负责灯光秀的公司有四五家,他因为技术过硬被任命为总工程师,来做“大总管”。去年12月2日他从北京来到杭州,这半年里,起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杭州。为一个项目在外地出差这么久,对作为总工的他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就是想把这个工程做好。”

  本报记者

余雯雯

  本报通讯员

  丁瑾

  这几个月,杭州钱塘江边城市阳台附近,总会出现一个身影,身穿夹克衫脚穿运动鞋,在钱江新城核心区范围的各幢建筑之间串来串去,经常在一幢高楼前停下来走走停停,仰起头朝上看,时不时记个笔记。

  他是G20亮灯工程之一钱江新城核心区“城·水·光·影”主题灯光秀施工单位——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张青虎。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站在城市主阳台正对着市民中心的位置,观看30多幢建筑合体调试的效果。

  这次钱江新城主题灯光秀,像极了一出华丽的舞台剧,市民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大剧院、城市阳台以及沿岸30多幢高楼就是巨大的幕布。

  音乐响起,从城市阳台看过去,景观灯齐刷刷亮起来,各种灯光演绎的动态画面悉数登场:伴随着阵阵浪潮声,钱塘江潮翻腾着奔涌过来了;群山围绕的六和塔上,燕群由东到西飞过,接着,画面又转入白墙黑瓦的江南水乡民居……


  钱江新城核心区以“城·水·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晨5时至夜10时,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城市寻常的一天
10个时刻10张图,图说一座城的精致包容大气和谐
你若来杭州
我带你看遍湖光山色人间烟火
本报记者 黄莺/文 本版摄影 林云龙 李震宇 董旭明 梁臻 潘良干/摄
  晨5时至夜10时,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城市寻常的一天

  10个时刻10张图,图说一座城的精致包容大气和谐

  你若来杭州

  我带你看遍湖光山色人间烟火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如果你问我,最高贵、最美丽体现在哪里?

  如果你问我,你若来西湖,我会带你去哪里?

  是否只有西子湖可以描述数百年来城湖相应的美好和和谐,是否只有南宋皇城根下的老房子可以讲述历史变迁的沧桑和厚重,又是否只有雷峰塔旁才能够描画出这个城市的浪漫和深情……

  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吴越王钱镠修筑海堤开始,杭州成为了重要的大都市。一代代热爱杭州的人,生于斯、长于斯,把这座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特别是迎接G20峰会以来,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更是举不胜举。如今行走街头,随手拍拍,处处是景。

  就如同余秋雨的《杭州宣言》中所说——

  杭州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

  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

  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城市寻常的一天,从清晨5时到晚上10点,10个时刻10张图,从日出到万家灯火,从山间到深巷里弄,从来杭州必去的历史地标到各行各业的现代人辛勤劳作建设出的新地标,在一天的时间里,带我们重新认识杭州。
      05∶00
云霞渐散,日光初起,城市大门。这是一个城市慢慢苏醒的清晨,彭埠入口处一派绿意盎然,让你在高速公路边也能来个深呼吸,杭州,你早。



07∶00
从南屏山远眺西湖,云淡风轻,湖水平静就像城市清澈的眼睛,极目远眺,放飞的是一天的好心情。



 08∶00
人间烟火从早点开始。给孩子买来热气腾腾的豆浆和油条,寻常人家的早餐是城市的宁静与温情。




 10∶00
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越来越多,西湖断桥迎来一天的热闹,看桥看湖也是看人的好时间。





12∶00
午饭时间,墙门里邻居团团坐,你带两个菜、我带两个菜边吃边聊。如今的馒头山社区,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邻居们的感情:门口一张大石桌让老底子的吃饭时间又回来了。







14∶00
下午时分的武林路。这条女装街是女士们的最爱,不仅可以买买买,还能在新做好的“小洋房”式样的外立面前拍拍拍。这面新画出的3D效果墙,满足了多少人的少女心。




 17∶00
晚高峰时间来临。在这座城市里,有斑马线前车让人,也有排队上车另一道文明出行的风景线。哪怕是在地铁火车东站站这样的大站 ,排队让一切看起来井井有条。
18∶00
华灯初上。滨江有最美的彩色跑道可以去锻炼,沿着宽阔的钱塘江,就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边,听着风声吹过江面,与三五好友一起跑上一段,真是美好的生活,对不对。

19∶00
江北岸的钱江新城,夜色更深沉。不同于西湖边与绿树、湖光山色一同演绎的灯光秀,这里的灯光秀把钱江新城30多幢高楼大厦拉在了一个整体上,让你看一出更现代的杭州夜色。

 22∶00
越夜越美丽。南山路上演绎着火树银花不夜天,身边就是宁静的夜西湖,还有隐隐流淌着歌曲的咖啡馆、小酒吧。是喝一杯,还是去骑行、或散步洗掉一天的疲惫,哪一个选择看起来都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版的西湖夜景,美得不要不要的
低眉回眸,最是那一湖沉醉
  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无论坐船夜游还是环湖步行,无论远眺还是仰望,都能在光影婆娑中感受与白天西湖娴雅秀丽不同的风情。

  5月24日晚,西湖景区全线亮灯,包括苏堤、湖中三岛和南面群山等。这是西湖夜景提升工程实施后的首轮全面调试,西湖更美了。

  这次,整个西湖夜景以“中国意西子情”为主题,整合是一体画卷,分开则是不同的画面,虚虚实实、高高低低、进进出出、朦朦胧胧、或明或暗,星星点点闪烁的灯光,就像夜明珠般点缀在山水间,影影绰绰中显现出一种沉静的美,亦幻亦真。

  其实5年前,西湖北线的保俶塔和宝石山体就亮起来了,不过是静态版的,而今年的亮灯是2.0版,不仅亮,还运用了灯光的变化,让它们动了起来。

  湖两边,雷峰塔流光溢彩,保俶塔古朴沧桑;湖中央,三个小岛璀璨夺目,苏堤则像一根飘逸的彩带。在变幻的灯光中,远处的山峦活泼生动,近处水光潋滟。

  如果你还没有亲眼见过灵动的夜西湖,那么,来吧。

  本报记者 孙燕

小瀛洲、雷峰塔、南线群山亮灯。董旭明 林云龙摄
苏堤北山街入口亮眼一景。董旭明 林云龙 摄
西湖沿岸及城隍阁亮灯。董旭明 林云龙 摄
西湖南线与雷峰塔亮灯。董旭明 林云龙 摄
阮公墩亮灯。董旭明 林云龙 摄
西湖与保俶塔交相辉映。吴煌 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加利亚女艺术家Maria:
就爱寻觅藏于角落的小饭馆
本报记者 章咪佳/文 本报记者 黄葆青/摄
  保加利亚女艺术家马丽雅,可以在电话那头听懂大约每秒6个字语速的普通话(一般中国人说话语速约每秒3个字),并迅速作出表意到位、咬字清楚、音调准确的中文回应。

  然后我见到了马丽雅:个子高,打扮随意。立体的五官外头,包裹着一整头小波浪卷长发,黑色紧身连衣中长裙子,一条亮黄色花围巾,看着并不隆重。

  不过艺术家的魅力就在这里,从镜头里看她,坐在一墙爬山虎前面,惊艳。艺术圈的行话讲,这样子是很“骚”的,意思是好看得不露声色。

  马丽雅来中国美术学院5年,师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空间艺术工作室的施惠教授,去年获得硕士学位。她的师爷爷、保加利亚籍艺术家万曼先生,是中国装置艺术与纤维艺术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也是施惠的老师。在保加利亚国立艺术本科毕业后,马丽雅像前辈一样,到中国来搞艺术。

  来杭州前,马丽雅从来没到过中国,连中文“你好”也不会说。她只在美院学了1年中文,确切地说,是工作日的每天3个小时。我夸她就学了这么点时间,中文竟然如此厉害,她很谦虚,摇摇头:“我的论文还不能用中文写。”

  她真正的中国通功力,在寻觅地道的本堂餐馆上得以淋漓体现。只要有空,她就会到吴山区块的一些小馆子去吃饭。她说,中国菜和保加利亚菜很不一样,“肉少,我们吃好多肉呢。”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问她最喜欢什么杭帮菜,她脱口而出:“叫花鸡!”

  “这饭店叫什么呀?”我是杭州人,只在楼外楼吃过叫花鸡,一时听得口水涌上来,就跟马丽雅打听食记的地方。

  她说:“那个饭店没有名字的。”哦,这女子深得生活在杭州的精髓——最好吃的小饭店,多躲在角落里,没有牌子。

  不过大部分时候,马丽雅很难有这样的闲情。她在中国的5年,很忙很忙。上周第一次和马丽雅约采访没有约成,星期六早晨她累得没有听见电话铃。

  纤维艺术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从一根根棉麻线到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要经过染色、编制,所有环节都是纯手工操作。

  比如,马丽雅目前正在参与的一项作品,是一件7米×3米的壁挂纤维作品。马丽雅和其余4个伙伴一起,刚刚完成所有麻绳的染色工作,开始编制花样。编制工作的进度是:“5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完成60厘米的编制工作。”

  所以一到周末,艺术家多半都会睡过去。实在累了需要调整状态,她就去灵隐寺转一圈,“那里太漂亮了。”

  “我更愿意像艺术家一样生活,工作并不是我的负担,是一种状态。”马丽雅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了解这座城市。

  接下去,马丽雅要在美院攻读博士学位,她感兴趣的是东西方公共艺术的比对。

  本报记者 章咪佳/文 本报记者 黄葆青/摄
Maria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杭州。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瑜伽教练R.P.:
我爱在西湖边做瑜伽
  “放松,放松,吸气,呼气……”舒适堡健身中心的瑜伽教室里,时常会传出一口印度咖喱味的中文,那是印度教练R.P.Singh在指导他的中国学生练瑜伽。

  R.P.Singh来自于新德里附近的Varanasi,13岁就开始练习瑜伽,到现在已经17个年头。2011年,R.P.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毕业。这是印度政府批准成立的唯一一所提供瑜伽理疗,瑜伽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大学。

  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都亲切地叫他“R.P.老师”。虽然R.P.老师的中文不够正宗,但他绝对能让你体验到最纯正的印度瑜伽。初来乍到杭州,R.P.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吃饭成了他最大的麻烦。直到有一天他吃到了一道灵魂料理——蛋炒饭,既没有肉,又对胃口,于是他默默记下了“鸡蛋炒饭”这四个字的发音,一吃就是一年。他常坐公交车上下班,每天都能在车上听到移动电视里说,“美丽杭州,我爱杭州”,听得多了,这成为他第二句流利的中文。

  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后,R.P.觉得这正是他想对杭州说的。

  今年是他在杭州的第四年,现在,他的中文水平早就突飞猛进。不仅能听得懂大部分中文,还能用简单的中文指导学生。

  点菜更是小菜一碟。不管是杭帮菜,还是他最喜欢的火锅,他都吃得津津有味。就是中国的咖喱和印度的咖喱不太一样,他从家里带了些咖喱来,周末有空就自己做一顿家乡菜。

  R.P.是杭州瑜伽圈的红人,很多瑜伽爱好者都慕名来上他的课,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他一周上6天班,加起来共20多节课,而且要奔波于杭州的各个角落。

  在印度,练瑜伽的大多是男生,但R.P.在杭州的学生,几乎清一色是女生。“中国的女孩子练瑜伽,男孩子跑步,练肌肉。”他边说边做了个举哑铃的动作。

  R.P.和学生的关系很好,他朋友圈里,晒了不少和她们一起吃饭的照片和小视频。R.P.没有系统地学习中文,很多词汇和表达,都是他的学生教他的。

  有空的时候,他还喜欢到西湖边做户外瑜伽。他去过中国其他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但最喜欢的还是杭州。在杭州,他可以骑着他的电动车四处晃悠而不担心迷路,可以找到最好吃的火锅店,可以和热情的学生一起出游。对R.P.来说,这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文/摄

R.P.老师在健身房示范瑜伽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留学生文承禄:
第一眼就爱上杭州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的一间公寓,开门迎客的是身穿改良式韩服的文承禄,他的背后是一屋子熠熠发光的茶具,文承禄邀请我入座,然后转身去准备一会儿要沏的茶。

  作为在浙大求学的韩国留学生,文承禄是个不折不扣的“茶迷”。他与杭州的渊源,自然也离不开茶叶、茶学和茶文化。

  文承禄来自釜山,父亲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中学时,父亲希望他到加拿大一位教授朋友那求学,但他却坚持要来中国。那时候,中国吸引他的不是茶,而是武术。小时候,只有看中国武打片的时候,忙碌的父亲才有时间跟小儿子独处。这样的温情回忆让他顺带爱上了武侠。在他的坚持下,他来到青岛上高中。

  2010年,文承禄第一次来杭州。“蓝天白云,有山有水”,这是他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但最让他着迷的是杭州遗留下来的古风。在灵隐寺,在河坊街,他领略到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采访中,文承禄反复和钱报记者强调“人格”这个词,他说他接触的杭州人都非常亲切、热情。

  受父亲的影响,文承禄从小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那次杭州行,让他萌生了来杭州读大学的念头。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气质跟他的爱好、性格太匹配了。

  一年后,文承禄被浙大录取,成为浙江众多韩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据省教育厅统计,韩国在浙的留学生人数位列各国之首。

  在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最让文承禄痴迷。这一点,从他公寓的摆设就能看出来。他说,茶具大多是父亲和朋友送他的礼物。父亲有收藏瓷器的爱好,尤其是南宋瓷器。

  公寓入口右手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但推门进去,里面别有洞天。这间房间是文承禄的私人茶房,里面贮存着不同品种、不同年限的茶叶,分门别类地放在柜子上。学习茶学需要接触不同茶叶,父亲就把自己收藏的茶叶分出一小部分,供文承禄钻研。他们家在丽水遂昌有自己的茶园,并计划以后开茶厂。当天喝的一款茶,就是文家茶园产的。为了开阔眼界,文成禄周末会去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看各种馆藏品,也跑了不少知名的陶瓷、茶叶产地。

  在浙大的老师中,他最喜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龚淑英教授。“她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气质非常优雅。”龚教授从事的领域,也是文承禄今后想研究的方向。他的目标,是在浙大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最后留校任教。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文/摄

文承禄在家里泡茶。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家具公司老板Philips:
杭州人真的很友善,很包容
本报记者 梁建伟/文 本报记者 黄葆青/摄
  1975年出生的Brian Philips,在中国已经待了14年,上海5年,杭州9年。一口流利的中文,让这个美国人变成了一个中国通。“我一直从事家具行业,开始打工,后来就创业了,办了一家家具公司。”Brian Philips说,如今他一家六口人都住在杭州滨江,杭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Brian Philips有4个孩子,大女儿12岁,还有三个儿子。“孩子们都在杭州国际学校就读,5岁的小儿子在小区内的一家幼儿园读书。”Brian Philips说,孩子们都会说中文,虽然说得不够流利,但比一般的外国人要说得好。

  “毕竟住在杭州,不会中文就太可惜了。让孩子们学一点中文,方便他们与人交流。”Brian Philips说,他还专门给几个孩子找了一个中文老师,每周去上一两次中文课。

  这么多年待下来,Brian Philips有一个发现:“杭州是越来越方便外国人居住了,吃的选择就很多,有中餐,还有很多西餐;杭州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漂亮,绝对是一个宜居城市。”

  Brian Philips也知道杭州今年要办G20,他发现杭州的变化更大,“我新买的办公室在钱江新城,还没有搬过去,那边现在不得了,公园、马路、地铁日新月异,看来政府决心很大,投入也很大。这种投入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只有中国才可以有这样的魄力去做。”

  Brian Philips的生活已经跟杭州人一样,平时上班,下班后陪老婆孩子,双休日带一家子出去玩。“我们家人特别喜欢去九溪、六和塔一带,孩子们喜欢爬楼梯,我老婆喜欢爬山、跑步,那边的环境特别美。”Brian Philips说,最近他们经常去滨江闻涛路那条“全国最长”的城市跑道。

  跟所有的外国人一样,Brian Philips喜欢运动,周六就去打篮球。他的几个孩子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跑步。不管是Brian Philips,还是他的小孩,他们已经融入了杭州。

  Brian Philips说,杭州人真的很友善,那是一种真正的包容。有一次,Brian Philips的一个朋友来杭州,他对这个朋友说,杭州人对你很好奇,你不要觉得不适应,那是他们喜欢你,是欢迎你的意思,而不是排斥。

  当然,在Brian Philips的眼里,杭州人除了友善,还很聪明,“杭州有很多科技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这么大的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就是办在杭州,多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Philips在工厂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非外教Yolande:
杭州的夜、西湖边的山,太美
本报记者 梁建伟/文 本报记者 黄葆青/摄
  骑着电瓶车,戴着头盔,Yolande从滨江的出租房来到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路上要花费半个小时左右。如果没有把头盔摘下来,路人根本不知道她竟然是一个外国人。她来自南非,现在是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的外教,教初中生社会学。

  在南非,她当了8年老师,做软件测试员6年,不过很想到国际学校教书。后来,机会来了,她被派到了杭州。

  Yolande来杭州只有短短9个月,但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城市。“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杭州,杭州真是太美了,西湖太漂亮了,我喜欢西湖边的山,很秀气。记得刚下飞机,就发现这边的天特别蓝。”

  Yolande不会说中文,平时出门一定要带手机,因为上面有翻译软件。虽然与人交流比较困难,她已经感受到了杭州人的热情与友好。“有一次,我的鞋坏了拿去修,以为要等一两天,修鞋的人很友善,让我在边上等一等,很快就修好了。”

  来杭州9个月了,Yolande试着学习中文,她已经会说你好、明天、没有、我爱你、再见这样的词语。她还能用中文说“我爱杭州”,但她承认,中文实在是太难学了。

  Yolande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7点到校,下午4点半放学,回到家后自己做饭,或者出去吃。双休日就与朋友去旅游,比如去西湖边逛逛,或者看电影,她已经去过了北京、上海、桂林、漓江、乌镇这些地方。

  她喜欢吃这边的蛋炒饭,觉得这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我觉得中餐非常好吃,有时在外面吃过一些好吃的,我会回到家里尝试自己烧,但烧不好,烧出来的味道不一样。”

  除了被杭州的美丽打动,Yolande还体会到了杭州给她的安全感。“在南非,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晚上不敢坐巴士,也不敢走夜路,但杭州晚上很热闹,也很安全。逛街,吃饭都很棒。”

  Yolande来杭州,正好赶上杭州要开G20峰会。“到处都有G20的标识,有很多施工工地,还有新的大楼,公园在重新修整,即使在一条马路的拐角,也能看到工人在忙碌着。”虽然施工对她的出行造成了一定影响,但Yolande说,“现在的不方便是暂时的,等所有的施工完成后,杭州会变得更漂亮,老百姓的出行会更方便。”

  G20为什么会选在杭州,在她看来是因为——“杭州的天气特别好,杭州有特别多的绿色,这些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有。”

南非外教Yolande上课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老中医”Massimo:
中医是一种有魔力的艺术
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赵颖/文 尹炳炎/摄
  病人叫他“马医生”

  朋友眼里他是“老中医”

  身高1.89米的Massimo高高瘦瘦,深邃的眼眶,坚挺的鼻梁,当他穿上医生的白大褂,戴上学究气质的眼镜时,有一种萌萌的违和感。

  每周,浙江省中山医院的病人们总能在针灸科室里看到他几回,在这里他是实习医生,可在大多数时候,病人对他的兴趣甚至比对他的导师方剑乔教授还要多。毕竟,看到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当中医师,这样的体验可实在是太少了。

  Massimo没有给自己起中文名,他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叫他马西莫,在他实习的浙江省中山医院,病人们喜欢称呼他为“马医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还不能给他们看病。”马医生说,因为没有中国的医师执业资格,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他只是导师的小跟班,得谨记导师望闻问切的方法和技巧。不过在他的朋友当中,他已然是“老中医”,而且可以解决好多麻烦。

  马西莫住在滨江区的逸天广场,这个小区有不少外国留学生租住,自然而然的,这位精通英语、意大利语、中文的“老中医”就成了朋友们看病的首诊。

  “针灸实在太好了。”马西莫说,他的不少朋友长期坐在电脑前写论文,腰酸背痛的毛病特别常见,而这也是他的拿手戏,“就是用mouse(鼠标)用多了,手很疼。”马西莫一边说着,一边做出了操作鼠标的动作,“对对,就是鼠标手。”

  给外国朋友针灸

  最初都充满了惊悚味

  鼠标手怎么治?马西莫会拿出针灸装备——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医的外国人来说,这件事看上去充满了惊悚的味道,“这些是做什么用的?”他们大多数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问题。“No No No!”当他们知道这些针是插在穴位上,而作用是缓解疼痛时,更多的人会第一时间这样大喊起来。

  “我就给他们做实验,插在自己的穴位,不会出血,也不会疼。”马西莫说,这样的“医患沟通”,是他几年前在以色列学习中医的时候,经常要做的事情,“他们不懂中医,只能自己做实验了。”接下来,朋友会痛苦地闭上眼睛,“Is it over?Is it over?(结束了吗?)”就在这样的喃喃自语当中,马西莫不急不缓地开始了施针。

  随着次数的增加,大家对这位“老中医”的信任也越来越高,这从马西莫住房的门口就能看得出来,他在过道上摆着一大排鞋架,上面放满了各式拖鞋,“把鞋架放在外面,方便他们换鞋。”除了鼠标手,高血压、睡不好觉、肥胖……各种症状出现时,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找马西莫。

  “你还能治减肥?帮朋友减了多少斤啊?”钱报记者八卦了一下,这位在从医时中国味儿十足的老中医,在这个问题上立马严肃了起来,说道:“这是病人的隐私,我不能说的。”

  每个周末学打太极

  这和学中国字一样重要

  对于杭州这座城市,马西莫用两个字来形容:大、美。

  “杭州太大了,从滨江坐公交车到医院,要两个小时。”马西莫说,这和他之前所在的意大利、以色列城市的差别很大,“城市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人。”

  不过这样的大,并没有难住马西莫,从家到学校特别近,他一般走路前往;从家到医院,他会选择坐公共汽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他会骑电瓶车;周末出去玩,就借哥们儿的车开。

  就像大多数人那样,西湖是马西莫最爱的地方,每个周末,他都会到西湖边和师傅学打太极拳,在他看来,学太极这件事和学中国字一样重要,“学中文,才能看中医书,比如《黄帝内经》,看这些书才能了解中医理论;学太极也可以理解很多中医理论。”

  每当自己不用到医院实习,老婆也不用在学校上课时,马西莫就带着一家老小从梅家坞出发,沿着游客们常走的十里琅珰开始步行爬山,“太美了”。

  具体美在哪?“每一次去,都像看到新的风景。”大个子马西莫说到爬山的事情,声调一下子高了起来,兴冲冲地好像准备马上再去爬一次山一样,“春天,好看;夏天好看;秋天,好看;下雪也好看。”

  每一次,他都会当起家庭摄影师,专拍老婆孩子们的笑容,他的朋友圈也是直截了当地贴上9格图,配上图说“My mignons(我的小可爱)”,让朋友们点赞。

Massimo对中国元素的小风车爱不释手。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全职妈妈Claire:
来到杭州,就不愿意走了
  “我姓GUéRAUD épouse ANGONIN,我的名字是Claire。”在这位法国女士作了自我介绍之后,我舌头打了个结,她善解人意地补充了一句:“你可以叫我中文名字,顾荷。”

  荷,这个法国姑娘和杭州还真是投缘。

  “是很巧,其实取名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居住在杭州。”顾荷说,因为丈夫工作的需要,2009年,她跟着丈夫安鑫来到中国。他们落脚的第一个城市是北京。

  “我们在一个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汉语,老师根据我们的法语名和性格,为我们起了中文名。”顾荷仔细解释她的名字——

  顾,因为和Claire的法语姓氏音相近;而作为一个妻子,她很会照顾人。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依旧每天忙碌着,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照顾这个家。

  荷,则是因为她的中文老师觉得她脸圆圆的,笑起来俨然一朵绽放的荷花,给这个家带去一抹清甜。

  “顾荷”这个名字,总让人想起西湖边盛夏的荷。取名时,顾荷还在北京,却就此悄悄埋下和杭州的缘分。

  在中国待了七年的顾荷,能说一口流利的、接地气的汉语,虽然仍带着外国人特有的“有重音弱声调”,但说话的方式很本土。她和丈夫后来还迷上了中国书法。

  早在初学汉语之时,顾荷就对杭州心生向往。她从汉语老师的口中,听说了《白蛇传》。后来她真的有机会来杭州生活,站在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断桥,来到关押过白蛇的雷峰塔,她才知道故事里的地方原来如此美丽!

  顾荷在杭州简直如鱼得水。她喜欢像杭州人一样,享受绿树成荫、河湖相绕,闲暇时和家人一起去登山、农家乐,她最喜欢春天,因为可以偷闲到梅家坞,坐下来泡一杯龙井茶,看看山水,发发呆,啧啧!

  “我特别喜欢杭州的人。”刚来杭州时,两夫妻汉语说得马马虎虎,有时候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她会发愣。“找不到东西,但是我说的中文他们听不懂。”周围人了解情况之后,耐心地听这个外国人比划她想买的东西,热心帮她找,还教她如何买东西,如何与售货员沟通。她至今印象深刻,心存感激。

  “来了杭州,就不愿意走了。”顾荷就这样融入了杭州的生活,现在,她两岁半的大儿子阿菊在上幼儿园,10个月大的小儿子Tommy正牙牙学语,阿菊都已经会不少中文了呢。

  本报通讯员 戴文君 本报记者 章咪佳/文 本报记者 潘骏/摄

她的中文名叫顾荷。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经理田川博文:
下沙,变化真的太大了
  上午11点,在杭州神钢器械有限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见到田川先生时,他穿着蓝色的、印有公司logo的蓝色短袖衬衫。挺着啤酒肚,个头很高,理了精神的板寸头,跟日剧里那些西装笔挺,每一根头发都精心打理过的上班族很不一样。

  “你好,你们好。”他主动用中文打招呼,“我是田川博文。”他一边用中文介绍自己,一边向记者递过名片。

  这家位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资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第二大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

  日语中有个特有的专用语“单身赴任”,说的是为了工作而离开家人去外地工作。田川是2014年4月被总公司派遣到杭州的,也是单身赴任。平常,除非有客人需要招待,他几乎不在外面吃饭,而是自己动手做饭。“你看我,得减肥啊。”他指着自己的肚子笑着说。

  今年是田川在杭州生活的第三年。不过,2003年公司成立时他就来过杭州,当时22号大街一带空无一物,很多道路也还在规划建设中。“十年后再回到这里,变化太大了,包括周边,建了那么多高层住宅,变化真的太大了。”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他有很多感慨。

  田川是技术出身,跟日剧里描绘的一样,加班是常态,经常在车间里工作到晚上11点、12点,周六周日也经常加班,来了中国之后,他发现中国人并不像日本人那样“爱”加班。

  “为什么加班?除了希望得到认可,得到晋升,归属感也是一个原因吧。”田川觉得,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是共通的。

  在公司里,他也在这方面费了心思。其中一项引入“家庭开放日”的活动,邀请员工的家人来企业参观,让孩子看看爸爸妈妈们工作的地方。当孩子们看到工厂的叔叔操控着挖掘机在地上写字,他们眼睛里都放光了。

  “看到孩子们发光的眼睛,爸爸们肯定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更加自豪吧。”田川说,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了这份自豪,倾注心血吧。

  田川住在西湖附近,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车辆时,他总是会感到遗憾。但他说,来杭州两年多,也看到了很多好的变化,西湖也越来越美。

  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跟日本很像;再过5年、10年,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改变,杭州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他相信杭州、中国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丁颍鹃/文 本报记者 潘骏/摄

“你看我,得减肥啊。”

发表于 2016-5-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看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只转了一半的内容。
发表于 2016-5-2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5-2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5-27 15:35
一个月内补胎3次,托底1次,刹车盘卡石子1次。我尽力了。

发表于 2016-5-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山路上那张半成品路面也好意思照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弹头 发表于 2016-5-27 22:03
南山路上那张半成品路面也好意思照出来

现在全杭州基本都是半成品和准成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01:36 , Processed in 0.6210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