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6|回复: 9

[转帖] 【钱报·全民阅读】施耐庵怎么看都是一个杭州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湖山、村落、美酒、舞蹈,一一出现在《水浒传》的细节里
研究者马成生——
施耐庵怎么看都是一个杭州通
本报记者 马黎

戴敦邦的水浒人物画

  虽然老杭州随口就能说出小说里的杭州印记,比如张顺和涌金门,鲁智深和六和塔,还有西泠桥畔的武松墓等等,但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这些只是零零散散的点到为止,《水浒传》里的主要人和事还是出在山东。而且,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有一部分研究者的认定、包括百度百科所“登记”的作者施耐庵的籍贯,都落在江苏。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却认为,如果仔细从小说内部来考察,就必然会发现一个关键性的与《水浒传》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钱塘”,也就是杭州。

  正因如此,把枇杷,写到北方环境里的情节,在《水浒传》里有“木佬佬”(杭州话,意为很多)。

  “这说明钱塘施耐庵长期生活在杭州,他没有去过长江以北。”马成生还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学生,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水浒传》,尤其是跟杭州的关系。

  把暖冬移植到江北

  “雪夜上梁山”写成“仲夏夜泛舟”

  《水浒传》现存完整的刻本,是明嘉靖年间杭州容与堂刊印的百卷本,署名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最早录有此书的是嘉靖年间《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说这句话的,也是个杭州人,明代藏书家、著作家郎瑛。

  不止是他,在明代,田汝成、汪道昆、胡应麟、王圻等,都一致肯定施耐庵是“钱塘人”、“越人”、“武林人”,在明代,没有任何人提出否定的观点。当然,最关键性的“内证”,还是作者在小说中的描写。

  《水浒传》里写到的地方,有北方,也有南方,但马成生发现,只要一写北方,就乱了章法。

  比如,从水泊梁山到陕西华州,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竟然几天就到了;武松在河北沧州柴进庄上与宋江分手,回故乡清河县“看望哥哥”,作者居然让武松莫名其妙越过故乡而错下阳谷。在同一回中,阳谷县知县对武松说:“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

  “清河与阳谷分属两个省,中间相隔好几个县,怎么能说近在咫尺?”马成生说。

  在朱贵酒店里,林冲问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说,虽然没多少路,但全是水路。如果要去,须要坐船。

  林冲上了梁山,只见“芦苇泊里三五个小喽啰,摇着一只快船过来”,“见那八百里水泊梁山……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马成生说,当时描写正是严冬季节的北方。大约半个多月前,林冲投奔梁山泊途中,已经“纷纷扬扬下着漫天大雪”,按照北方的实际情况,在这寒凝大地的一年最冷时日,就是“滔滔黄河”也常常要坚冰封锁,可以走人跑车了,梁山泊边居然不会结冰,照样行船,而且还“山排巨浪”。

  “作者根本不知道北方严冬的特点,至少,他没有亲身的感受。正如马幼垣先生所说,《水浒传》作者把‘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成‘仲夏夜泛舟’,暴露了他寒冷时没有在北方生活过。”马成生说。

  这样看起来,施耐庵似乎是把江南的暖冬景象,移到了江北。

  东新桥、定香桥

  这些位置老杭州都说不出

  有别于对北方的“生疏”,一写到杭州,尤其是西湖一带,施耐庵就熟稔起来。桃、李、荷花、菊花、梅花,西湖四季的代表性花卉,还有各种亭台楼阁,都描述得相当妥帖、清楚。

  当然,有人会讲,作者曾在杭州为官数年,这点描写很正常。

  但是,小说中多次出现了连老杭州都不太知道的桥、村、路。

  宋江率领主力部队进入杭州东北郊,经临平山来到皋亭山,直近东新桥下寨,然后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杭州城。其中一路从北新桥取古塘,过桃源岭在灵隐寺屯驻。

  这东新桥,在杭州众多桥梁中,并不显眼。更重要的是,自皋亭山(今半山)西南向到杭州的北关门,这座桥基本位于这一条直线上。“‘下寨’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的,往往需要特殊地势,说明施耐庵对东新桥一带被称为‘关’这一特殊形势非常熟悉。”

  而这“北新桥”,是杭州西北角一座普通小桥,古塘即今天古荡,翻过桃源岭右转约四里就是灵隐寺了。这么一条小路,估计现在很多杭州人都未必知道。

  再看西陵桥(西泠桥)。张顺在此看西湖,“远望城郭四座禁门,临着湖岸。”这四门,就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钱湖门,在西泠桥上看,确实如此。

  宋江祭奠张顺,把白旗插在西陵桥,“朝着涌金门”、“仰天望东而哭”。为什么“望东”?因为涌金门在西陵桥东边。

  紧接着,宋军分两路来袭,其中南山一路在“定香桥”遇到李逵他们,军兵大半被杀下湖里去。

  这座桥,很少有人知道。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仅仅提到了一笔:定香寺在艮山门外,宋乾德四年,建于西湖上,成了定香桥。

  马成山考证,这个方位,在南山路的终点,虎跑路的起点,老杭州都知道的赤山埠,上面有一条水沟,流经太子湾西边,汇入西湖。“定香桥自当架在这条小水沟上。”马成生说,这无疑是杭州数十座桥梁中最小的桥梁之一,但作者却描写得如此精准。,可见,这桥落于“大西湖”的范围,与田汝成所说,也不矛盾。

  还有范村。 宋江攻陷杭州城后,即经六和塔、五云山、范村,直杀过富阳。范村,就是现在的梵村,位于梅家坞口的钱塘江边,是不过数十户人家的小村。从杭州打到富阳、桐庐,再直捣淳安方腊老窝,正是经过这里。

  鲍老、兰桥风月

  《武林旧事》里的“杭州制造”

  ”这样一个明显对地理、路线要求十分精准仔细的人,怎么会容许自己在描写北方环境的时候,错误这么多呢?

  马成生说,在《水浒传》所描写到的数十座城市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杭州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施耐庵怎么看都是一个老杭州。

  只有老杭州,才会熟悉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这不是“到过”、“到此一游”、“听说”可以体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小说里乐此不疲地植入杭州生活。

  《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写宋江等四人看灯,遇到一伙舞鲍老的。“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

  这个舞鲍老,是一种戴面具的舞蹈,舞蹈者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人发笑。《武林旧事》、《梦粱录》等里面,都提到了这种南宋杭州的娱乐节目。直到上世纪中叶,杭州在一些节日的游行队伍里,还有这样的“遗风”。可见,作者用了进来。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北京大名府元宵节,时迁趁机上翠云楼放火之际,“挟着一个篮儿……篮儿上插几朵闹鹅儿”。

  “篮儿、闹鹅儿的儿尾音,只在大致相当于杭州城区这么个小范围内流行,往往只有老杭州才会使用。”马成生说,更重要的是,这个闹鹅(也写作闹娥),在《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有记载,是南宋时杭州妇女元宵节的饰品,多为白色。

  就算写到酒,他也不放过。宋江上浔阳楼,酒保“托”上一樽兰桥风月。

  “这就是杭州的酒。”马成生说,《武林旧事》卷六《诸色酒名》、《西湖老人繁胜录》的《酒名》中,都载有“兰桥风月”。

  本版参考书目

  《杭州与水浒》

  作者 马成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5-11-22 23:00 编辑

这可不仅是路过那么简单
诸暨可能是又一处《水浒传》的原型地
跟着学者,从浙江湖山与施耐庵的文字里寻访——
江南的水浒
通讯员 楼海霞 蔡嘉 本报记者 马黎


  上个礼拜,浙江《水浒》研究会第32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研究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浙江研究《水浒传》的专家们,每年一聚,聊聊各自对这部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最新的研究。今年,萧山、诸暨,成了大家寻找水浒文化的新坐标。

  为什么?

  柴大官人和浪子燕青,“自秀州李亭别了宋先锋,行至海盐县前,到海边趁船,使过越州,迤逦来到诸暨县,渡过渔浦,前到睦州界上。”

  小说里,“诸暨”二字,赫然出现,而渔浦,就是现在的萧山义桥。这段小路,说得明白一些,便是从绍兴漓渚,入诸暨杨梅桥,再到白塔湖斗门,坐船去萧山。水路交接,如何“换乘”,施耐庵显然相当熟络。

  诸暨与《水浒传》,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在这30多个字的“导航”路线里,诸暨店口,可能是钱塘施耐庵写《水浒》的取材地之一。

  于是,我们的寻访,从店口白塔湖开始。

  站在一户农家三楼的阳台上,整个白塔湖,近在眼前。

  湖水宁静,与天相接。最有意思的,还是湖面上分散着田地、农舍,人们临湖而居,垂钓、闲扯,一天就过去了。

  湖中有田,人湖共居,渔舟成群,不难让人想到,这里是否也有梁山水泊的影子?

  村民说,湖边的古村落有三十多个,名字也很有意思:阮家埠、鸡龙石、七里、浒山……店口镇的乡贤们查了村志和家谱,发现这些和《水浒传》有关联的名字,古而有之。

  那天三更时分,吴用起来洗漱完毕,吃了些早饭,讨了些银两,藏在身边,穿上草鞋,连夜投石碣村。

  只见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此地甚美。他自然认得地方,不用问人,来到石碣村中,直接到了阮小二家门口。到了门前,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吴用叫了一声:“二哥在家么?”

  “您儿子在家么?”我们在一家破落的屋子门口,遇到一位正在剥玉米的老太太,忍不住也问了一句。她不响,金黄的玉米粒一颗颗从手里落下。

  眼前的白塔湖边,曾有一块鸡龙石,形状独特,有棱有角,如同“碣石”。这块石头所在的村,就叫“石碣村”,今名山下湖镇新长乐村,依山傍水,前临白湖,后枕河港。

  阮小七回乡后,在梁山泊边沿石碣湖中(七里浒山的高埠上住)打渔并成家。而眼前,湖面开阔,一只渔船,靠在湖边,中央,正巧也晒着一张破渔网。

  这是“七里”上村。有人说,山东的“梁山”无法找到这样水路相间的湖泊。

  青州府有座山,叫做二龙山,山上有座寺,唤做宝珠寺。山裹着寺,只有一条路上的去。

  这宝珠寺被强盗邓龙占山为寨,青州慕容知府派了一万官兵也攻不上去。杨志和曹正紧押着鲁智深上山来,看那三座关时,端的险峻:两下里山环绕将来,包住这座寺;山峰生得雄壮,中间只一条路上关来;三重关上,摆着擂木炮石,硬弩强弓,苦竹枪密密地攒着。

  好不容易过了三处关闸,来到宝珠寺前看时,三座殿门,一段镜面也似平地,周遭都是木栅为城。

  山东《青州市志》中,并没有二龙山和宝珠寺的记载。那么,如此奇特的山与寺,会存在吗?

  我们的车绕着山路,曲折而上。冷雨一直下,抬头看眼前的坑坞山,朦朦胧胧。因为雨势太大,山路湿滑,我们的车最终停在山脚下,无法上山。

  但是,从小就在坑坞山玩耍,对角角落落早已熟悉的柴海生告诉我们,高584米,用2500档石梯铺就的坑坞山险道,和二龙山地势很相像。沿着坑坞山东麓的长澜坞上山,也要经过三个关口,而山顶上也包着一个寺庙,叫三德寺。

  只是如今,三个关口的石砌墙已破坏,遗迹还可辨。而寺的三座殿门依然存在,三门前平地边的木栅已换成了水泥柱。

  好在,青山在,人未老。如今殿后环绕的山包,原封不动。

  这是巧合吗?

  回去的路上,回想梁山好汉上二龙山的所见所闻,柴海生提醒我们注意,三道关上放着一样东西:苦竹枪。

  从地理或是气候物象来看,《水浒传》里描绘的多是北方的风土人情。但苦竹,北方是没有的,诸暨有,白塔湖有。

  再回过头,刚才提到吴用到阮小二家门前,看到“篁”,就是一丛一丛的小竹子。这东西,北方也没有,萧山有,白塔湖也有。

  十九回里,林冲推晃盖为首,吴用,公孙为辅,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吴用施计,大败官兵,捉拿黄安,得了不少人马船只,获财物金银无数。众头领开庆功会,杀牛宰马,端出了山南树上时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枣,柿,栗。

  枇杷,长江以北怎么会有?诸暨有,杭州有。

  看上去,施耐庵的笔下有很多“漏洞”。这是无意,还是有意?

  他很可能是移花接木了。移的“花”里,或许有诸暨店口,当然,一定有杭州。

  本版参考书目:

  《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 罗贯中

  《诸暨可能是名著<水浒传>的重要创作原型地之一》 作者 柴海生

  (感谢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会员柴海生,诸暨市作家协会,店口文化艺术中心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阁子、簪花、缠脚、刺字,《水浒传》不少这样的关键词
宋史学家虞云国的讲座可以读出——
好汉传奇背后的南宋杭州风尚
本报记者 马黎

戴敦邦的水浒人物画

  既然《水浒传》里有这么多江南元素,那么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除了关注英雄好汉的故事之外,如果从有趣的民俗民风入手,或许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昨天,一场主题为“《水浒传》与宋代社会民俗”的讲座,在杭州图书馆举行,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等主办。

  主讲人虞云国,宋史专家。在他看来,《水浒传》话本流传时期,是在南宋到元代。正式成书的时间,应该在元末到明初。因此,书中所反映的是宋元之际的社会风俗。“当时社会风俗的变化,不像现在这么快,古代六七十年,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是可以拿来研究宋代的社会民俗。”

  因此,虞云国提到了四个有趣的宋代民俗,他从历史学、社会史的角度,对《水浒传》里的宋代风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那时的杭州酒楼

  有题字的粉墙

  “柴进引着燕青,径上一个小小酒楼,临街占个阁子……宋江、柴进也上樊楼(北宋开封最大的酒楼),寻个阁子坐下,取些酒食肴馔……只听隔壁阁子内有人作歌。”

  阁儿、阁子,是一个概念。《水浒传》里提到这些词,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一般起居的小房间。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另一种“阁子”。这种阁子,就是当时酒楼、茶馆的包房。

  “宋江起身,出得阁儿,吩咐茶博士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

  何涛和宋江就是在茶馆的阁子里,商量机密公事。

  茶馆、酒楼的包房,可以和整个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因为有了城市生活,城市里的人有各种文化消费的需求,所以才出现了阁子。

  比如,翠云楼楼上楼下有百十处阁子,就是有一百多间包房。

  根据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文献、图画材料,大体可以还原宋代阁子的情况。

  北宋东京的酒楼一般是两层楼,楼上是阁子,楼下是散铺,我们现在的酒楼也是如此。

  南宋时杭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南宋的酒楼分官营和私营,杭州城里有十几座官办酒楼,每个大酒楼里都有自己的歌妓,作为阁子里的“服务人员”,你能随心所欲“点花牌”。当时的经营者为了提高阁子的档次,会在里面放插花、名人字画。还会留下一堵粉墙,让你专门题字。所以宋江在浔阳楼的包房里题字,是有历史依据的。

  从朝廷到民间

  男子爱簪花

  柴进与燕青,“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幞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

  如果现在一个男人插花,很怪,但在宋代是很正常的。唐宋两代人头上插花,不是女性的特权,男子也是可以的。

  宋代每逢重大节庆,皇帝祭天、生日、宫廷宴会、进士中举,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东京梦华录》讲到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骑马,都要戴一个小帽,小帽上面戴朵花。

  在南宋杭州,也很流行。南宋诗人姜夔写过一首诗,里面写:万数簪花满御街。有一次,从景宁宫祭祀回来,皇帝和群臣戴着花,通过现在的御街,“但见红云冉冉来”。 河坊街一带真是一片花海。

  宫廷戴花,分为三种情况。真花,最名贵。大部分情况下,是人造花,它又分为三种:绢花、罗帛花和滴粉缕金花。

  一般官员聚会,也有戴花的风习。苏东坡写过一句: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这是他去参加某个官员的酒席,戴了花后发出的感慨。

  从官场文化看,簪花很普遍,而且引领整个民间风俗,所以一旦传到民间,更加变本加厉,不论性别年龄贫富,簪花,都成为习惯。而现在,我们结婚时,新郎还要戴花,我估计这是唐宋时期男子戴花的遗存。

  南宋缠脚之风

  在民间流行

  燕青到了李师师的阁子,“但见当下李师师轻移莲步,款蹙湘裙,走到客位里面。”

  美女李师师是否缠小脚?

  宋江在梁山闹事的时候,正是宋代政和宣和之际,而这一段时间,恰巧是中国女性缠脚史由宫廷播向社会的重要时期。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早的可信记载里,最早缠小脚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个妃嫔。进入宋代后,大概到北宋中期,民间歌妓也开始缠脚。而现存最早的歌颂小脚的诗,出自苏东坡的词《菩萨蛮》。

  到了宣和年间,缠脚的风俗走向整个东京城。东京城的商店里,出现了两种商品。因为脚分肉感、骨感。肉感的脚,裹起来肥肥的不好看,就要给它减肥,于是出现了一种药方:瘦金莲方,让小脚更骨感一点。第二种,宣和晚年出现了一种鞋样,叫做“错到底”。

  既然有这两种商品出售,我们可以推断,北宋宣和年间,东京城里女人裹小脚已经很多了。到南宋,在市民中间,裹脚之风开始正式流行。


杭州大街小巷里的水浒故事

  自南宋开始,杭州街谈巷语与“水浒”的民间故事最早就流传在杭州的街头巷尾。

  宋末元初,由周密在杭州癸辛街上写的《癸辛杂识续集》中就记载着“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后人把流传在杭州大街小巷的“水浒”民间故事改编成“小说”和“讲史”等,在杭州的瓦子(游艺场)里进行说唱,有人将其加以整理成书面的话本,为后来《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主要的蓝本。

  专家考证,“水浒”的主要出生地,是现在的西溪湿地。水泊梁山的山水,与从古荡、蒋村,直至留下、五常等乡镇的溪、荡颇为相似。而且,水泊梁山的芦苇、水荡港汊以及柿子、莲藕之类,也是根据西溪水域的状貌概括出来的。

  陆勇强在一篇文章中曾写到——

  称当年宋江的水军便驻扎在西溪,终日在西溪水域操练。后来,宋江打败了方腊,不少水军看到西溪有山有水,水域宽广,鱼虾成群,又连年征战,不想北上受封,而是找了借口脱离了水兵,躲了起来,从此在西溪一带繁衍了下来。他说西溪一带的人,民风中仍有豪气,当属水军遗风。

  如果翻一下《水浒传》,征讨方腊成功之后,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的英雄不少,“船伙儿”张横、“没遮拦”穆弘、“毛头星”孔明、“旱地忽律”朱贵、“锦豹子”杨林、“白日鼠”白胜、“笑面虎”朱富,“豹子头”林冲,还有战死在杭州的“急先锋”索超、“火眼猊”邓飞、“赤发鬼”刘唐、“丧门神”鲍旭、“通臂猿”侯健、“金毛犬”段景住等等。


虞云国

  宋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等。
发表于 2015-11-23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叔叔文化人
发表于 2015-11-2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6日,河上镇召开2014年水浒文化研讨会,20多位来自浙江水浒研究学界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实地考察了凤坞村的文昌阁、古银杏、岩将庙、黄泥岗等地,这里很有可能是《水浒》中“祝家庄”的原型。

  河上镇文卫镇长戴云芳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她向各位专家们介绍了河上镇的基本情况、文化特色和历史沿革,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

  柴海生再次在探讨会上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凤坞村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与书中所描写的情节惊人的相似,“祝家庄”原型可能就是凤坞村。他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的热议。来自浙江省水浒研究会的会长马成生曾提出《水浒传》孕育、发展、问世于杭州,他表示,柴海生的观点对水浒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考证。
发表于 2015-1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施耐庵有没有到过“草庵”?
发表于 2015-11-2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里,通篇把玩写作“耍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杭州方言词汇。
发表于 2015-11-23 1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 很久以前有108好汉墓 现在应该都没了
发表于 2015-11-2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吃酒这个说法好像也是江南的
发表于 2015-11-2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在看《新水浒》,发现描述北方的气候时,严重有漏洞,还以为古代气候与现在有差异。。。
还有,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居然几天就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07:01 , Processed in 0.33676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