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2|回复: 15

[转帖] 超级电容的潜在危险,吓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级电容的潜在危险,吓人!


                                                     2015-04-26 来自无轨电车吧 作者:love爱ZARD

我们知道,普通电池,充电快的以硅能电车和锂铁电池为例,充电快,自然条件下放电就快,这是内部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本身的原因。

我们在这里论述的还不是电池,而是电容器。电池本身储能有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但是电容器不是,电容器是直接把电能储存起来。

以往的速充超级电容器都存在充放电不稳的现象,因为普通平行板电容器是瞬间充放电,电的速度等于光的速度,车辆生产的技术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电控系统,保证电能稳定地输出。

在运营情况下,如果电控系统出现故障,超级电容储备的能量就会瞬间放出(主要是以电能直接放出),和附近的良导体产生几十万伏特的电压和不可测的电流。而放出的能量会转换成光热能,产生爆炸。

这可不像普通车载列车搭载的干电池蓄电池的爆炸,电池要经过化学能和电能的转换,爆炸也只是电池内化学药剂的爆炸,但是电容器本身储藏的就是电能,没有这个转化的过程,放出来直接就是高压电。

也就是说电池车爆炸是在车载电池组内部,爆炸的是电池;而超级电容车爆炸的是瞬间放电后受电的东西,比如电机和人体。

超级电容瞬间放电时,电机直接过载爆炸,电弧击中的人体会被烧焦,甚至气化,连灰都不剩。

我告诉你们,你们知道超级电容车为什么没到一站就要充一次电吗?可能有朋友会奇怪超级电容车为什么不像纯电动客车那样,一次性充满电。

这就是因为超级电容要保证每次储能尽量减少,一次不敢充太多电,避免发生意外时候一次性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是就算车子的新式电容器只储备运行一站的电能,也足够将车里的所有人一次性化作焦炭。


现在超级电容车的各项参数都是企业最高机密,但是我要告诉各位超级电容一直都是中科院秘密研究的项目。电容的单位法拉是一个很大的量,一般电器内部的电容器容量都是以微法计,超级电容车辆的储能电容单个有灭火器大小,电容大概有几个法拉甚至十几个法拉。

接下来,再详细的讲解就不是脍炙人口的通俗内容了。大家只要知道,

超级电容车唯一相对于纯电动客车的好处就是,可以一次性解决。

因为纯电动客车的电池一般都是底置,尤其是电传动装在轴上的纯电车更是电池塞满了底架。纯电动客车一旦短路爆炸,在乘客来不及逃生的情况下,乘客会被活活烧死,非常痛苦。

但是超级电容车就不一样了,瞬间放电的电弧所带的几千瓦电能虽不至于把人气化,但也足以让车上的乘客瞬间由于人体内部电热效应而化作焦炭。这个过程是瞬间发生的,乘客直接就毙命了,没有痛苦。

这就是发生事故时,超级电容车相对于纯电动客车的优良之处。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上面举的这个例子,说法有些混蛋,但电容器的安全隐患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插电混动采用了并联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的做法,一些朋友应该知道,比如中通的最新插电混动和宇通的PG.系列。电容做得很小,这样可以减轻安全隐患,万一发生意外,烧的也是电池,不会造成太大危险。
同样,前几年上海起火的那两个车烧着的都是电池,因为超级电容都做得不是很大。

但是这次南车的举动就不一样了。南车集团利用无知的媒体(连无轨电车和超级电容都分不清,没有判断力,只会传达技术人员编造的对自己营销宣传有利的不科学的言论),还有弱智的政府(这个牵扯到宁波当地的政治问题,我们不多提),为自己做宣传。

当然南车也是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的,毕竟万一电控出了故障,一车人瞬间死完了,他是要负责任的。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公众普遍对超级电容车了解过浅,还只会被新闻报道牵着鼻子。


更危险的是狡猾的南车集团称超级电容车为 无轨电车 ,想让无轨电车为超级电容车的故障背黑锅。万一出现事故,更有理由淘汰所谓“无轨电车”,发展新的超级电容车。

补充:

优势一!:

纯电动客车的电池一般都是底置,尤其是南方那几个厂子新近产的那种电传动装在轴上的纯电车更是将电池塞满了底架。纯电动客车一旦短路爆炸,在乘客来不及逃生的情况下,乘客会被活活烧死,非常痛苦

但是超级电容车就不一样了,瞬间放电的电弧所带的几千瓦电能虽不至于把人气化,但也足以让车上的乘客瞬间由于人体内部电热效应而化作焦炭。这个过程是瞬间发生的,乘客直接就毙命了,没有痛苦

优势二!:

超级电容车还有一个优势:纯电动客车起火时不能用消防水龙灭火,因为车辆依然带电,消防员可能触电但是不带电池的纯超级电容车因为是一次放电,出事之后电就放完了,救援人员不再有触电危险,可以直接收拾焦尸.

这就是发生事故时,超级电容车相对于纯电动客车的优良之处。

更危险的是狡猾的南车集团称超级电容车为 无轨电车 ,想让无轨电车为超级电容车的故障背黑锅。

万一出现事故,更有理由淘汰所谓“无轨电车”。

然后他们集团自己全身而退,过两天改个名,出了新的超级电容车。

国家鼓励新能源,无知的执政方完全忽视新能源的安全隐患,国标什么的,对新能源都不起作用。因此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南车自己也有危险,但是无轨电车永远是个挡箭牌。

我们展望一下未来吧,也算我这贴是个预言贴。

一辆超级电容车出事了,车上乘客全都死光了,逃都没得逃,车辆生产商压力很大,就会搞出个“无轨电车漏电电死一车乘客”的新闻来像1998年沈阳违章高压线搭到无轨电车上,乘客不听车组安排跑下车触电身亡,随后全国大幅报道无轨电车电死人的新闻一样。(那次时间过后,沈阳市政府一挥手取消了全市的电车,哈尔滨紧随其后).

不久之后全国各地淘汰无轨电车,“乘客瞬间击杀客车”以新的名分、新的国家标准在各地流行起来

发表于 2015-4-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比亚迪粉黑南车用的么?
发表于 2015-4-2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望
但CSR把电容车宣传成所谓无轨电车的确吃相十分难看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修电视近40年,曾遇过两次电容爆炸起火,,眼睛也被炸了,危险啊!
发表于 2015-4-28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文章,我以后这类车都不敢坐的。
发表于 2015-4-2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o⊙)…
发表于 2015-4-28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的? 烧死和直接毙命好也没太大的区别
发表于 2015-4-28 1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京公交吧也看过这个贴,说的真属实么?
不过宁波三番五次把这玩意叫无轨确实有点醉
发表于 2015-4-28 1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bfbi001 发表于 2015-4-28 18:44
现在有东西能达到光速了?这么屌就不怕爱因斯坦半夜来找您老聊聊天?

电磁波能达到光速。
发表于 2015-4-28 1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的科学性我个人觉得是打折扣的
发表于 2015-4-2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了一下我们学校物理学院的同学,他虽然不完全清楚超级电容的东西,但是他认为“因为材料原因超级电容不会像平行板电容一样击穿”,“根本就不会爆炸”,而“在公交车里产生电弧”是“玄幻”。
发表于 2015-4-2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南车首席专家杨颖说,新电车的超级电容,属于世界领先技术,一是完全采用物理吸附技术而不是化学反应,不会像锂电池这样不稳定而发生爆炸。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16/c_1114991849.htm

仅作转载,不了解真实性以及安全性分析。我对于这一新技术,甚至基础性的电容技术不了解。
发表于 2015-4-2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itcfangye 发表于 2015-4-28 20:19
我问了一下我们学校物理学院的同学,他虽然不完全清楚超级电容的东西,但是他认为“因为材料原因超级电容不 ...

电容也是电源,伤害乘客只有在上下车的时候发生,因为我们的车接地都很差的。
发表于 2015-4-2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nbfbi001 发表于 2015-4-28 18:45
最新文案已经老实了

还是赶紧改过来的好 原先动不动“无轨”的一来混淆视听,二来表现出厂家底气不足,产品质量还真容易让人怀疑
发表于 2015-4-29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执信飘飘 发表于 2015-4-28 21:29
中国南车首席专家杨颖说,新电车的超级电容,属于世界领先技术,一是完全采用物理吸附技术而不是化学反应, ...

其实电容作为无轨电车的辅源是再好不过了。
发表于 2015-5-2 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cx 发表于 2015-4-28 10:29
谢谢楼主的文章,我以后这类车都不敢坐的。

姜老师你放心的坐吧。我委托朋友去中科院问过了,电容车理论上不会像文中那样爆炸的。(如果哪天真炸了的话,中国南车可以直接倒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14:12 , Processed in 1.7667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