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厨阿姨:我做了27年公交司机
如果当年开始实行延迟退休,或许赵建华现在还开着28路公交车慢慢来回在杭州火车东站至玉泉之间,不急不躁。“就是真的再开5年,我也要开的。”赵建华说。 而如今她已经过了近5年退休生活,不过她多年练就一手好厨艺,又喜欢做饭,于是两年前开始在一家报社给夜班媒体人做消夜,每晚夜宵做好之时,走廊里就响起她浑厚悠远的一嗓子:“可……以……吃……啦……”这底气十足的声音,像回声一样,从小厨房传到美编室,从美编室到大厅……连续不断,不久,似乎整个报社都充满了“可以吃了”,那声音一如23岁的她开着公交喊起的:“扶稳坐好……” □《人文杭州》记者 张鹤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家庭影响下 她开始学公交 1979年11月,因为父母在杭州公交公司工作的原因,下乡回来的赵建华也跟着被分配到这里。那个年代的公交还是人工售票,于是20岁的她成为了一名公交售票员。 赵建华的父亲在公交公司修车,母亲也是售票员,他们知道在公交上,司机的工资比售票员高很多。于是,3年后父母建议赵建华学开车。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同志应该卖票,男同志应该开车,这个是那个年代的普遍观点,并且司机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比较危险的职业,所以学开车的不多,学开车的女性更少。而赵建华家不少亲友都在开公交,而且她的父母也觉得开车挺好,并且他们觉得赵建华的体质不错,应该可以胜任。而她就听话地去学了。 要想学做公交司机也要经过标准的筛选:做过售票员,其间票务上没有出过差错,比较遵守劳动纪律,未婚,年龄在18岁到35周岁之间……赵建华刚好都符合。 10个人一个班,由资深公交司机带班授课,一板一眼地开始学习。10个学生中,只有她和另外一个姑娘,余下的都是男性。 而教他们的教练是位女司机。“很威武。”这是学员对于教练的形容。女教练的性格像男人,做起事、说起话来雷厉风行,开车的技术很棒,因而也很受大家尊重。赵建华说,自己和教练也有点儿像,做事也不喜欢拖拉、犹豫。 一个月站马路,学习交规,指挥交通,一个月学习基本机械常识:车子零件、结构,接着要上车跟着师傅学10个月,通过考试之后还要在师父的带领下实习半年。 一年后,16路车,从平海路工人文化宫后门到浙大,她坐在属于她的驾驶位上以新的身份开始了公交司机生涯。 跟在自行车后面的“小破车” 盛夏,知了嗡啊嗡啊地叫,阳光炽白,赵建华穿着长衣长裤坐在驾驶位上,全车唯一的小风扇在她头顶嗡啊嗡啊地扇着,虽然扇出的也是湿热的风,还把人绕得头晕,但这还算运气好的,因为就这小风扇也经常罢工。 车越跑越远,驾驶位旁边的大铁盖下,发动机轰轰地叫着,散发出的热让水箱的水开始翻滚,热腾腾的蒸汽从铁盖边扑来。 左边是窗外袭来的热浪,右边是车下滚来的蒸汽,那个热啊,赵建华坐在当中,只能在等待的片刻,把挽到膝盖的裤腿再挽得高些。一圈跑下来,从脖子到后背到大腿,全湿透。那个时候,为了防止公交司机中暑,一圈跑完下来,办公室里但凡有驾照的领导都会来帮着司机开一圈,好让司机们有个时间去站房里吃根冰棍、喝碗绿豆汤,吹吹风扇、解解暑。 而到了冬天,听到天气预报说晚上气温要跌破零度,赵建华和同事们就要在开完一天的公交后,把发动机的水放出来,防止低温冻裂发动机,第二天早晨又要提前很早再往水箱里注水。车子跑在路上,寒风从有缝的地方灌入。 赵建华把这样的车叫作“小破车”,几乎不用担心它因为速度快而发生事故,因为它根本就快不起来,最快也就40码。而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那个“自行车称霸马路”的时代里,小破车只能跟在一排自行车的屁股后面慢慢移动。 马路大多窄狭,只有个双向车道,所有的车都在一个道上开,所幸那时的私家车不多,路况不复杂,但也挺考验技术。赵建华尤其记得,在繁忙的庆春路上,高峰期时公交车贴着自行车,自行车又相互贴着车把,开公交就得左顾右盼,谨慎小心,缓慢前进。 就这样,慢速的小破车公交里冬天寒,夏天闷,可车里的乘客也不恼,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这样的条件,谁也没有想过空调车的概念。 女司机,母亲,女人 从最早的10路、16路,开到7路,赵建华一直在位于涌金门的公交一公司上班,那时她儿子还小,基本委托给公婆照看,而到了1997年,因为家住在艮山门附近,儿子就近在艮山门中学读书,这时照看中学生的事就要自己承担了。于是她开始在离家近的公交三公司上班,开始在28路线上开公交。 丈夫也是公交司机,于是,他们俩商量着早晚班分开,保证每个人至少有半天时间照顾家庭。儿子更愿意和母亲亲近,为了能更好陪伴他,赵建华开始跑“早早班”:清晨4点去上班,中午10点多下班,下班赶紧回家给做饭,儿子差不多11点多回来吃中饭,然后下午继续买菜、做家务、做饭、等一家人一起回来吃晚饭,晚饭时,夫妻俩也会聊些公交上的事儿。“我家里和工作都能顾牢了。我们也不感觉辛苦,每天就这样。”赵建华说。她说她喜欢做饭,婚后家里的饭几乎都由她包办,即使上完一天的班,她也会认真地给家人做个比较隆重的晚饭,至少四菜一汤。说起厨艺,她笑笑说:“不但是在我家做,就是去亲戚家也都是我做,不然我就不去。” 而如果她和丈夫都要跑车,儿子就跟着去公交公司,由站员帮忙照看,或者干脆乖乖坐在妈妈开的公交车后座上,一趟趟穿梭在城市里,儿子挺懂事,知道妈妈在前面开车自己要小心,不会乱走动。别人家有五一、国庆的假日,而赵建华家没有,那个时候他们反而会更忙,于是,孩子要么一个人在家,或者去外婆家,而且也一个人慢慢习惯这样。 跑了十几年,她的性子慢慢耐下来了,开起车来很稳。坐过她车的人至今还记得她开车很稳,没有急刹,车速平缓,属于可以一路安心睡觉的公交。 不少乘客上了赵建华的车看了眼驾驶位时会惊讶:“今天是个女司机啊!”边上的人也会接话:“这个女司机开得很好的。”此时,她会有点自豪。那个年代,女公交司机是挺让人意外,外人得知她在公交公司工作后问的第一句往往是“噢,在卖票啊?”她答:“不是,在开车。”对方报以佩服的语气:“哦……那还是开车好,开车有技术啊!” 赵建华从来都是穿着绿色的工作服进进出出,她很少穿裙子,因为开车不方便,她更不穿高跟鞋,因为开车不方便,她不留长头发,因为开车不方便。她说好像那时候自己也没有打扮的这个概念。于是,她就这样留着短发直到现在。 那批老乘客 到了现在,走在路上,赵建华还时常会被人认出,他们惊喜地围着她:“哎哟,还是你好哦,你那时候对我们多好啊!”他们是赵建华开28路时的老乘客。说他们是老乘客,一方面是他们常坐赵建华的那趟早早班28路,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纪都很大了。 这批老乘客和赵建华有很深厚的感情,28路从火车东站开完玉泉,早早班的公交多是去玉泉晨练的老人乘坐。每天早晨,老人们一上车就都要和她亲切地打个招呼,而她见到老人们也很高兴。老人们慢慢走上座位,她就等着,等老人们坐好了,还不忘提醒他们扶好坐稳才接着开车。而等到下车前,她也总是告诉老人们别着急,等车停稳了再下。有些老人的动作慢,临走到车门时也常常很感激地和赵建华说:“谢谢你哦!明天见啊!”有时候老人们坐她的车出来,回程又坐上她的车就很高兴:“噢,今天运气好,又坐上建华的车。” 赵建华也很喜欢每天与老人们这样地相伴,时间就了,大家都有很好的感情。 老人们家里包了粽子,或者家里种的蔬菜成熟了,都要在乘坐早公交时给赵建华送来。逢年过节家里买了什么糖果水果也会想着给她带些尝尝。“他们人很好的。”赵建华说。 最轰动的一次,老人们联名写了表扬信给寄到公交公司去,赵建华和领导们都挺吃惊的。老人们上车时还不忘给她说:“我们叫好多人联名给你写表扬信了。”赵建华挺不好意思:“哎呀,以后不要再写了啊,都是我应该做的,这样很难为情的。”老人们说:“你这么好,应该表扬的。”她觉得自己开车稳还有对他们的提醒,都是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开开心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