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4|回复: 45

[图档] 穿行吴越之青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1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林路好又多对面有上朱线,这条线路名字的意思是上海到朱家角的公交线,其实上朱线大多数都是终点站到青浦汽车站的区间车,不知为什么仍然叫这名字。
        上朱线坐1个半小时到青浦中山医院下车,票价7元,对面就是青浦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是五个相交的椭圆体,空中俯视如同蝴蝶形状。
        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讲解,讲解员是复旦大学文博专业09年毕业的mm,江苏东海人,解说的时候不太熟练,有点像在背书,还不时加上“我们老师说”“我们学长说”之类的定语,她说上课的时候其实是一边学习一边批判祖宗,所幸现在大环境好了,博物馆业开始慢慢的发展。我告诉她虽然现在中国的博物馆展示和欧洲差距太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了文化自信,一种文明的发展状态和文化、民族都没有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考古,大概给各位读者介绍一下,长三角一带最早的考古遗址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对于上海来说主要是四种文化,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青浦古称崧泽,博物馆里展示的这些玉器主要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中国文化里,祭祀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礼器相对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古人不仅祭祖宗、祭神灵,还祭天地,而这些各式各样的礼器到今天很多就成了考古之谜,不知道他们的准确用途。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下午,博物馆游客稀少,中国还远远没有欧洲那样中小学生经常在博物馆上课的文化氛围,但无论如何,博物馆业在慢慢的发展,希望有一天,国人也能正大光明地认祖归宗,不再唯西方文化是从。
        南面的崧泽广场才是博物馆的正门。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4-8-7 20:08 编辑

        穿过马路便来到夏阳湖,这里有著名建筑大师马清运的作品,比如青浦区图书馆。
        夕阳西下,杨柳依依,江南的冬天也是那样美丽。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浦博物馆西门有青浦9路,票价1元,刷公交卡免费坐到曲水园。曲水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原是县城邑庙的园林,故称灵园。当时城隍庙按习俗每年向每个居民捐募一文钱,或于地丁项下加纳制钱一文,称“文愿”,用作庙宇维修经费,故此园又有“一文园”之称。清嘉庆三年(1798年)邑侯杨东屏觞刘云房学使于园内,见其风水佳景,就借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典故, 将灵园易名为“曲水园”。
        关于“古邑灵迹”,还有一段传说,乾隆下江南时,龙舟行至青浦海门桥抛锚泊舟,乾隆见闻讯前来迎接的地方官员和乡绅很多,心中大喜,第一个踏上跳板,瞬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跳板不停地摇晃。突然人群中闪出一人跳到河里,双手扶住跳板。乾隆上岸之后想召见此人,但早已没了踪迹,心里很纳闷。第二天乾隆到城隍庙进香,见到土地神塑像感觉十分面熟,揭起城隍衣袍一看,两只靴子还是湿的,这才恍然大悟。为褒奖土地神忠心,便降旨封他为“福佑显灵伯”。当时曲水园和城隍庙一体,也沾了灵气,就命名为灵迹。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凝和堂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凝”是稳定的意思,“和”是和谐的意思,当年营造此堂就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它的主体建筑是典型的单檐歇山式,青瓦白墙,四方而高,十分庄严。堂脊(屋顶)饰龙凤,象征福祥。厅内的匾额原来是李鸿章写的,抗日战争时被日本人偷去,现在是当代书法家补写的。
        穿过厅堂来到荷花池畔,就看见福、禄、寿三块太湖石,也称为“米拜石”,典故来自于北宋书法家见奇石下拜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池边,水榭“小濠梁”和“迎曦亭”遥遥相对。
        冬天,池里没有荷花,倒也清爽了几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神堂原来是供奉花神的殿堂,整个建筑精致典雅,院落春和秋爽,冬暖夏凉,正如堂中悬挂的匾额所写:四时皆兴与人同,一年四季都是游客休憩的好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亭是从朱家角古镇拆迁来的,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本来亭子建在河道中央叫做放生亭,虽然每逢初一十五放生者络绎不绝有碍河道通航,而且槽港又是运输皇粮的要道,但考虑到放生是善举,历任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众多的放生者,只得听之任之。直到清代中叶,当地财主为防洪水而在亭子不远处建水月庵,并将放生亭迁至水月庵前,这样既免除放生者摆渡之劳,又保障河道畅通,从此放生亭就改名为“水月亭”。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邀月廊前有楹联:“把酒邀明月;挥毫赞众芳”。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橹阁顾名思义就是听小船摇橹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上海文化史稍微敏感一点的人从机云亭这名字就能猜出,这是一座用人名命名的亭子,它与园内的其它亭子明显不同:江南园林中的亭子大多以秀气见长,而机云亭却是一座粗犷大气的花岗岩石柱双亭,由两座高敞的四方亭一前一后搭肩合成,似连体巨人。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青浦的两位大才子——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陆机还是杰出的书法家,二陆的祖父陆逊和父亲陆抗都是东吴的著名将军。“闭门十载玉出昆冈,入狱一朝鹤呖华亭”这副楹联高度概括兄弟俩的悲壮人生——他们闭门苦读十年入仕洛阳,最后卷入“八王之乱”被冤杀。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角形的佛谷亭三边都畅通无阻,含有“网开三面”之意,这个成语来自商汤王,他看见有人在野外四面布上网还祈祷说,让上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觉得那人太残忍,于是感叹道:“这样就把鸟都捉尽了。”他下令撤去三面网。佛谷亭不仅反映了商汤王的施恩放生之德,另一层意思还有《老子》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佛谷亭的顶原本是茅草盖的,草顶是竹篱茅屋的象征,是古代隐士居住之所,老子代表的道家推崇的就是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
        另外,佛谷亭所在的这座假山名字叫做小飞来,小飞来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假山,别处的假山大多石块玲珑剔透,山形奇特巧妙,游客一看就知道是人工之作,唯独这座小飞来造型质朴,非常逼真。假山用黄石垒成,山上有参天大树。如此构造不仅体现道家崇尚自然的观念,黄石还喻指“黄老之学”,既道家之学,因为道家曾经把黄帝也作为创始人。现在我们就理解亭子上的对联“网开三面疏而密,石垒一山假亦真”的含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竹榭门口眺望九曲桥和清籁山房。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莲池的一水三屋除了清籁山房和竹榭以外还有这镜心庐。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里,真心觉得欧洲园林属于没有内涵的低层次思维建筑,一进大门就是四角对称的大花园,也就是说在进入的那一刻,整个花园的全部都知道了,再也不给游人想进去细逛的欲望。然而中国园林,在狭小的土地上可以到处布置景观,即便是同一个池塘,走几步看见的景致就大不一样,从这一方面来说,感觉中国人的思维深度高过欧美人几个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鼓文艺书苑是展览石鼓文以及有关书法作品之处。石鼓文是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文字刻在十块鼓形的花岗石上。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描述的内容考古学家有诸多分歧。曲水园的碑廊有很多赞颂研究石鼓文的诗文摘句。,也有一些名家临摹石鼓文的书法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命名的得月轩从南至北长达60多米,楼上楼下开设长窗48扇,它正对东方,玉兔东昇,无遮无挡,夜晚时分一轮皓月,探手可掬。得月轩下临曲水,正对荷花池,视野开阔,水月相映,佳趣天成,能得到“得月”的真趣。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月轩前流淌着一泓弯弯曲水,由南向北流去,不见尽头。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觉堂是曲水园早期的建筑,得名的缘由已经无法考证。它的穹顶很有特色——从四周由方到圆,层层收缩,最后撮成一个尖顶,是典型的攒尖式建筑风格。又在东西开了两扇玻璃大窗,俗称四面厅。有觉堂与凝神堂、花神堂是东西横向线上三座厅堂,是曲水园三大堂中的一座。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假山形状的通道设计得十分巧妙,营造出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园林的构思巧妙,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使人不产生审美疲劳,这是得月轩的上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舟居非水原来是一条旱船,踞于驳岸之上,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它的东面是小溪,西面是水池,南面是水池的一湾支流。三面都是水。
        船头形制如亭,戗角飞举。南面中间敞开,东、西两侧设吴王靠,北面为舱壁。船舱形制如轩。东、西、北三面置长窗。面积不大,但很雅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画师方雅琴先生常来此作画,青浦秀才沈瘦东先生时来小坐,互相唱和,成为美谈。抗战胜利后,沈瘦东曾书一对联赠方雅琴:不使风波从地起,犹存云树与天参。
        船艄形制也如轩。帮上有窗,光线充足。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夕阳红半楼初看是最不起眼的一景,它建在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上,楼下是盘旋曲折的山洞。楼的南北两侧都有石梯。从楼南的石梯拾阶而上,实际上是在不断的攀登假山,有平步青云、飘然欲仙的感觉。楼北侧的石梯旁古树参天,面对石梯是一道庙墙,登级而上,有登临深山古寺之感。在夕阳红半楼坐定,远眺西面,但见夕阳返照,彩霞一片。
        此楼康熙二年(1767年)建成之时,此楼东面是城隍庙所属小屋。夕阳西下时照红半幢楼,跟晚霞相映,极富诗意,登楼之人有晚霞相伴之感。当年的文人墨客面对此景雅兴大发,就取陆游诗句“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之意,将此楼命名为“夕阳红半楼”,表达由衷赞叹和流连忘返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了一个半小时细细游玩了曲水园,再去隔壁的城隍庙看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13:41 , Processed in 0.5202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