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五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五集)
罗国正
20248月)
3216、近代文学家王钟麒是安徽歙县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今日想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改良小说始”。
2、“夫小说者,不特为改良社会,演进群治之基础,抑亦辅德育之所不迨者也。吾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心耳,惟小说则能使极无公德之人,而有爱国心,有合群心,有保种心,有严师令保所不能为力,而观一弹词,读一演义,则感激流涕者。”
3、主张总结古典小说的经验,以求新时代“小说革命”。
4、求治小说创作的良方:“士之不得志于时而能文章者,乃著小说,以抒其愤。”
5、认为《水浒传》是“社会主义小说也”;《金瓶梅》是“极端厌世观之小说也”;《红楼梦》是“社会小说也,种族小说也,哀情小说也。”
王钟麒特别强调小说对社会的改良和推动作用,认为小说可以促进国力的崛起。他甚至过分夸大文艺的作用,这都反映出他的社会学的小说美学观点。
3217、现代音乐美学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县人,出身于进士、盐商家庭。190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有:
1、“通俗之艺术品,应以优美柔和之情调,令阅者生起凄凉悲悯之感想,乃可不失艺术之价值。”“更就感动人心而论,则优美作品,似较残酷之作品感人较深。因为残酷之作品,仅能给人一时猛烈之刺激。若优美之作品,则能耐人寻味,如食橄榄然。”
2、他认为不同审美对象有不同审美要求,创作要有针对性满足情感趣味的审美需要。
3、“朽人之意,以为此书须多注重未信佛法之新学家一面,推广赠送。故表纸与装订,须极新颖警目,俾阅者一见表纸,即知其为新式之艺术品,非是陈旧式之劝善图画。”“表纸与装订,倘能至新颖、美观夺目,则为此书之内容增光不小,可以引起阅者满足欢喜之兴味。”
4、“摄影甚美,可喜。山房建筑,于美观上甚能注意,闻多出于石禅之计划也。石禅新居,由山房望之,不啻图画。(后方之松树配置甚妙)彼云:‘曾费心力,惨淡经营’良有以也。”
李叔同的作品,被不少人评为具有“大音希声”,自然清朗、蕴藉浑朴的审美情味。他注重作品情调与审美接受的统一,创作要注意满足不同欣赏者的个性审美情感的需要,以求达到此境界,其艺术构思是有很大的艰苦性。我认为,其实,只要你能追求众生普遍认为是真、善、美的境界的真理,并能以优秀的艺术语言阐述,就自然得到很多审美者的认同,无须去专门特意顾及个性的欣赏者,也必然成功。
3218、现代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鲁迅(18811936),是浙江绍兴市人。他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不少学者将鲁迅的美学观点发展分为多个阶段,我基本上赞同这个观点。下面我将鲁迅三个阶段的主要美学观点列出:
一、鲁迅早期的主要美学观点(19071918
1、批判孔子为代表的“思无邪”。他说:“其颂祝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
2、盖凡有人类,能具二性:一曰受,二曰作;艺术美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
3、艺术真谛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4、诗有“争天拒俗”之力,“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
5、“直语其事实法则”,“使观听之人,为之性感怡悦”,是艺术的重要审美特性。
6、受梁启超“政治小说”论影响,主张艺术有“不用之用”的社会价值。
二、鲁迅中期的主要美学观点(19181927
7、认为文艺在“无所为”下面存在“有所为而为”的性质。
8、提倡“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现实主义美学。
9、注重“真善美的理想”和艺术审美的特性。
10、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
三、鲁迅后期的主要美学观点(19271936
    11、“美的愉乐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12、“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美则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分析而被发现。”
13、对典型塑造的方法是“形神俱似”。使读者“疑心到像写自己,又像写一切人”。
14、“美的圈”、“真实的圈”、“前进的圈”,审美价值的独立性,具有艺术批评的标准。
鲁迅一生的活动主要在四个方面:在学校学习和在家读书,在多个著名的大学教书、文学创作、参加或发起重要人物组成的相关组织和活动。其中主要成就突显在文学创作上。这与他的理念确认文学有社会功能,为人生而创作,以文学救国,用文学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直接联系。鲁迅在文学创作上是丰富多彩的,涵盖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种文体。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和众多内容广泛的杂文等等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鲁迅的美学观点比较直白,很多读者一看就明,加上长期以来多方面有对鲁迅的文章、思想有不少评论,比较深入人心,我就不一一作出评论。这里我只提出一些见解:鲁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功用与美的联系和区别。他主张用塑造出“形神俱似”的方法,来刻画出典型人物,使之带有感染力和普遍的反省意义。他承认审美价值具有独立性。他很多作品是将现实的、理性的所指,提炼出感情的、艺术符号的能指。在他那个年代,当封建社会里的所谓理性、关系、利益,不少已走向了僵化、同质化时,鲁迅主要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呐喊,希望打破现状陈旧腐烂的格局,以唤起人们对社会、人性进行审美的纠正,他甚至有些过激的提法,以求人们能诚、善、美、伟、强、力、敢、为的状态。他坚持着艺术的“真善美”理想。
3219、虽然历史和现实出现了大量这样的情况:前现代社会中,现实与艺术被视为同属于现实领域;在现代社会里,被视为现实属于现实领域,艺术属于艺术领域;到了后现代社会,现实和艺术被视为都属于艺术领域。这就涉及到所指与能指的关系与认识、理解等问题。其实,所指与能指之间是充满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关键是在从什么范畴、层次、角度、预设的逻辑起点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模仿理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把艺术归于能指领域。其实在他的理论中,现实也属于能指。因为,他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也就是说,理念是所指,艺术只是模仿能指的能指。我始终认为,如果把事情都彻底地追根溯源,客观事物和规律,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是源头上的所指。历史大量的事实却这样证明:很多建筑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在意念中是将他们的设计蓝图作为所指,而蓝图变为现实时,这现实是能指。很多政治家、思想家、宗教家、军事家、艺术家等等,也是这样的思路。思想家、文学家、画家都想自己的思想、作品作为模范的标本,作为所指,让更多的人都模仿、学习,产生更多的能指。由此可知,所谓的所指与能指,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重点在注意具体主体所站的立场和以什么为逻辑起点。
3220、在充满浮表、艺术感图像的符号世界里,大量的所指和能指,人是很容易眼花缭乱。应该冷静下来,回归自己的内心,并问问自己,自己真切需要什么?自己只能得到什么?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3221、意指常常带有所指和能指。艺术创作多用朦胧的意指。意指有隐喻性质。意指既可以显现了所指和能指的有机联系和中间的变量,又可以在人们的思维处于所指的链条和能指的链条上来回滑动。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重叠部分,为艺术创作留出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强化了艺术品的形成过程和内涵,使艺术创作不是既有的“给定”,而是逐步的“生成”。所指、能指、意指要在特定的事物结构中才呈现出作用,而艺术作品的海洋里,都必定为它们留有位置。它们,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对象,也是心理、艺术审美、鉴赏、探讨的重要环节。
3222、近代文学家、学者刘师培,是江苏仪征县人,人生经历曲折复杂,享年只有35岁。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认为“真”与“美”是两种属性。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从“贱美”走向“贵美”,从“征实”走向“饰观”。
    3、“古人之于物也,贵真而贱美;后世之于物也,贵美而贱真”。“贵真者近于征实,贵美者近于饰观。”
    4、他提出“美术学”的概念,指出“徒尚饰观,不求征实,而美术之学遂与征实之学相违”。“美术者,以饰观为主者也。既无饰观为主,不得不迁就以成其美。”
5、“文以藻缋成章为本训”。
6、“阮氏《揅经室集》列《文言说》,以丽词韵语为文言,又征引六朝文笔之分以成其说。”“故魏晋六朝,悉以有韵偶行者为文,而昭明《文选》亦以沈思翰藻为文也。”
7、认为文的特质是:秩然有章、光融、华丽、修辞、对偶、声律等。“一奇一偶谓之文”。
8、“反璞归美”,“舍文从质”,“力守老聃之论”。是摒弃偶体,崇尚奇词。
9、他将“朴拙”与“性情”相对立。
10、他注意到“空疏”和“奇诡”的两种审美倾向。“及乾、嘉之际,通儒辈出,多不复措意于文;由于文章日趋于朴拙,不复发于性情,然文章之征实莫盛于此时。”“特文以征实为最难,故枵腹之徒,多托于桐城之派,以便其空疏。其富于才藻者,则又日流于奇诡。”
刘师培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少美学的观点,著述也丰,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这可能和他童年时在母亲李汝谖的培养相关。首先,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辩卦,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然后再读四书(主要是应付科举)和从事其它。这样的学习次序、内容,对人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教育学、人才学、人生美学、方法论等的研究。刘师培一生有不少污点,后来出事了,章太炎、蔡元培也为他求情,孙中山亲自免了他的罪,之后在高校任教。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其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华。由于他的美学观点自身存在着矛盾,其中有的观点,又同他所处的时代和他充当的有些角色之间也有深刻的矛盾,加上他娶了个过于强势的妻子,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是导致他短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他对美学是有一定贡献的。
刘师培在1919年任《国故月刊》总编时,反对新文化运动。他认为真与美是两种不同的属性,时代的发展,人们将从“贱美”走向“贵美”,从“征实”趋于“饰观”。他好像预感到后现代主义社会的出现,人们的审美会普遍在浮表于符号式而不顾内质的能指上。其实,这是很多人热衷于攀比、爱慕虚荣来装扮自己的现象,这都是从精神和物质上不够实力的反映。有充足实力的人们是从内到外,是另一番景象。他的这些认识,也为他提出了“美术学”概念奠定了美学思想的基础。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里的“文笔”观点,力主阮元的文言说,强调“有秩之章”和光融、华丽、修辞、对偶、声律、“一奇一偶”,把拙朴与性情相对立等的为文特性。他注意到近代文学 派别之间流于“空疏”或近于“奇诡”的现象,他又陷入拙朴、性情、文藻、舍文从质等的矛盾之中,而未得其善解。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区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4 14:55 , Processed in 0.1743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