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7|回复: 9

[转帖] 中科院雾霾构成报告被误读: 其实,一半污染源与汽车有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7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科院雾霾构成报告被误读: 其实,一半污染源与汽车有关


                                                   南 京 《 江 南 时 报 》2014年1月7日




呆呆鱼 制图  


  2013年12月30日,大量平面和网络媒体刊发题为《北京PM2.5“真凶”查明,汽车尾气对京城雾霾贡献不大》的报道,引发激烈的讨论和反响。


  这篇报道提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与同行合作,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所占比例不到4%。


  据此,记者分别向中科院和环保部核实得知,不论是这篇论文本身,还是报道的“科普”解读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导致了公众理解上的较大误会。而事实上,汽车的尾气排放、行驶扬尘、加油站和油箱挥发等诸多因素加在一起计算的话,北京本地贡献的大气污染物中,由汽车及其相关产业贡献的污染源至少占到一半,是最重要的污染源。


                                                         “参考价值不大”的科研数据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布的这个数据参考价值不大。


  在他看来,首先,张仁健的解析数据是基于2009年到2010年,是在北京大学一个点取样所得到的结论。从时间上看,因为北京市的污染源变化非常大,三年前的数据不足以说明现在的问题,从取样上看,也不具备普遍性代表意义。


  其次,该研究员告诉记者,“如果你仔细看了论文,就能知道”,这次的源解析里面,有大量的“未解析”源。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部分污染物来源是什么,没有分析出来,还不知道。在春季最高的时候,“未解析源”占到40%。另外,高达26%的二次无机气溶胶(SNA)里面,实际上也有大量汽车贡献的成分。


  “不到4%的,是指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出来PM2.5,这部分确实不多。但是汽车尾气经过反应,生成二次无机气溶胶,也都是汽车贡献的。再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行驶的扬尘,加油站的排放这些都算上的话,汽车的大气污染贡献至少要占到50%。汽车要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


  但很多人都表示不能理解的是,既然二次无机气溶胶是二次污染物,怎么会单列出来算在污染源里面呢?这种分类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这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从源解析的科学方法上看,把二次源单独列出来并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传统的解析方法。但是在理解上,不能把它直接与排放源挂钩。


  “科学上它分类就是那么分的。但是从我们科普上,或者说大众理解上,不能那么理解。这篇文章不能直接解读出来作为科普文章,它是一篇科学论文。”他说,“所以这东西,就看你怎么去解读,可能外行不太好解读。”


                                              汽车的污染贡献到底有多少


  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告诉记者,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他也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如果就按字面意思看的话,“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他告诉记者,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和解释,北京市的大气污染,在加上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机动车的排放贡献值大约超过20%。而如果排除外来影响,仅就北京市自己贡献的污染物成分计算的话,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值起码在40%以上。


  另外,北京市有1400多个加油站,这些加油站,虽然都采取了一些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措施,但是现在看来,还并不是很理想,污染贡献还是很大,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措施和管理力度。


  而即便是汽车的尾气排放,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差异也较大。比如说,早高峰的时候,汽车冷启动的一分钟左右,后处理装置因为温度不到未工作的情况下,尾气的污染物浓度是很高的。但是行驶起来以后,就好多了。


                                                       为什么现在的源解析意义不大


  汤大钢告诉记者:“源解析的科学方法本身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当前这种城市人口密集、排放源复杂的情况下,做源解析的意义不大。我们应该尽力地把所有的排放源,能理解得到的,能达成共识的,经济上能解决的,都尽可能地把它减到最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做解析,这样才有意义。”


  汤大钢解释说,如果说“我们所有的措施都做到了,这已经是一个污染源物构成相对稳定的城市,再降低污染已经是需要花很多钱的事,那再去做这样的源解析,是有意义的”。


  他举例说,比如油品标准都已经提高到欧6,或者国6了,已经没有多少提高的空间了,再去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比例,以及应该在什么地方再降低,就比较合适。但是,“现在,该做的,该干的,都还没有做好呢。”


  汤大钢介绍,北京这几年为了解决污染,出台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些作用,这就导致每年的污染物构成数据会发生变化。而在“每年的污染物构成变化还很大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数据本身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因为情况变化很快”。瞭望
  

                                                     延伸阅读>>> “中国雾霾”会飘到美国吗


  随着中国雾霾天气的持续发生,韩国、日本甚至地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都传来了对“中国雾霾”的抱怨之声。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北地区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物,能够传输到朝鲜半岛、日本的很少,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更是非常有限。


  王文兴告诉记者,大气颗粒物的直接排放或者二次生成的大气颗粒物,它们的远距离传输都受风向的影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当西风盛行时,朝鲜半岛、日本处于我国华北地区的下风向。因此,华北地区一些大气存在时间长、浓度高的污染物有可能随西风经高空传输到朝鲜半岛、日本或者往东更远的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王文兴说。
  但是,大气颗粒物的传输同时也受到地形、海陆分布等诸多地理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地形复杂,大气污染物几乎不可能扩散到国外,而是在中国大陆内部形成一个“环流”。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主导风从青藏高原经过华北到达渤海、辽东半岛后便折向南方,有时甚至到达广东,但最后又转回到内陆,所以华北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雾霾,传输到朝鲜半岛、日本的很少,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更是非常有限。”王文兴解释说。


  他认为,由于距离遥远,到达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污染物可以忽略不计,对人的影响就更小了。


  逆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天气多发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这种情况导致逆温现象时常发生,从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当静稳天气产生时,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这就是逆温。


  王自发说,逆温的成因其实有很多,比如暖平流逆温,是指暖空气流在冷地面上形成的逆温。


  当暖空气遭遇冷地面时,两者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此外,还有湍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但不管是哪种逆温情况发生,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因为发生逆温时,像一个锅盖一样罩在城市上空,所以污染物不太可能扩散出去。”王自发说。

  换句话讲,雾霾本身就是由流动性较差的气候条件导致的。如果有非常好的传输条件,出现雾霾的机会也就小得多。


  王自发认为,就算污染物扩散了也会被稀释。这就好像在屋子里抽烟的人,虽然在屋内会有强烈的熏呛感,但屋子的四面门窗打开以后,对外面的人影响并不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4-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多了,一旦空气不流动,就容易堆积在城市上空形成雾霾。所以冷空气一来,空气就变好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能够倡导一种公共交通的生活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4 % ,连 我 这 个 外  行 都 不信 !
发表于 2014-1-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公园 发表于 2014-1-7 17:21
汽车多了,一旦空气不流动,就容易堆积在城市上空形成雾霾。所以冷空气一来,空气就变好了。这不是关键,关 ...

专用道专起来,流动加快了,候车时间短了,拥挤度降低了,司机收入也上去了,对吧
发表于 2014-1-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瞎扯淡。
发表于 2014-1-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砖家。上次转基因61个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居然还没个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6 1 个 罕 见 !吃 里 扒 外 ,里 通 外 国 !
发表于 2014-1-9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啊,现在就别造路了,把原来的路都变成公交道 自行车道,让那些私家天天堵的动不了,这样时间长了,就会放弃开车,或者说把限行反过来执行,不应该每天限行两个尾号 而是每天只允许两个尾号上路!!!
发表于 2014-1-10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家众说风云啊!
发表于 2014-1-1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13:39 , Processed in 0.5523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