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黎
昨天,萧山博物馆,“山栖越魂——柴岭山商周土墩墓考古发掘成果展”正式开幕,同时,一本厚重的考古发掘报告也举行了首发式。不过,有一个“大腕”,却没有出场。它就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字形墓葬,目前,它仍安静地呆在湘湖边,接受原址保护。 今天萧山湘湖一带,春秋时期为越国的西北门户。相传,是越王勾践屯兵抗吴之地。我们要说的柴岭山土墩墓群,就在越王城山对面。 两年前,一场疯狂的盗墓,叩开了这道沉睡了2700多年的墓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迅速成立联合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如今,15个月发掘,外加1年整理的成果,终于露面了。而那个“人”字,看似简单,却足以影响楚越两种文化的传播,据考古人员分析,越王勾践老爸的墓葬灵感,可能就来自它。 “人”字墓里住的 是个越地贵族 柴岭山墓葬群有个前缀,叫土墩墓,从字面意思便可知,墓葬的模样像是一个个小山包,在地面上隆起,外面用好几层土堆积、封存。这样的小墩,考古人员在小山上一共发掘了37个,每个墩里,都埋着数量不同的墓。 这个“人”字形墓,就是其中之一。 两块木截面,相互支撑,构成了墓室顶部。远远看去,像是屋顶。“生前住的什么样,死后也住什么样。”考古领队杨金东说,人们生前住的小屋子,就是这种形态的。 但是,在这个墓葬群里,大部分墓的形态,只是堆土掩埋,很随便。单单这个墓,精心拗了一个造型,还全部用柏木建造,很是考究。 说到这里,要提到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叫“黄肠题凑”,黄肠,就是柏木的黄心,题凑,就是柏木的心都朝一个方向,这种棺椁在汉代,都是贵族墓葬专用的。而杨金东说,《周礼》上,社会各个等级的人所用的墓葬等级及随葬品,也有不同规定。 很明显,柴岭山这个“人”字形墓的主人,是个越地贵族。 比勾践父亲墓 要早三百年左右 如果不算这个“新人”,“人”字形结构的墓葬,形态可辨的,全国也只发现了3处,有2处在福州和广州。还有一处,名气最大,年代最早,就是绍兴印山越王陵,所葬之人身份尊贵:越王勾践的老爸允常,他的墓叫“木客大冢”,时代为春秋末期。 没想到,柴岭山“人”字墓横空出世,年代更早——西周晚期,于是,排行榜立马刷新了——它成了全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字形结构墓。 之前,考古专家一直没找到勾践老爸墓葬的“人”字究竟“抄袭”了谁,这下,柴岭山的人字墓,成了证据,“它为整个越地贵族墓葬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样铺白泥膏 越文化,也影响了楚文化 为啥发现的“人”字形墓,数量这么少? 杨金东说,这么多木头要搬过来,极费人力物力,“普通人一般随便堆个土就埋了。” 虽然形制相同,但允常墓比柴岭山的“人”字墓起码大一倍。而且前者是往地下挖的,后者是在地表往上建的。 “这说明,允常的墓,已经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结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墓葬形式。” 杨金东说,允常的墓底及四周都铺了一层白膏泥,主要为了防潮防水。更考究的是,他的墓葬顶部,还盖了好几层厚“棉被”——层层树皮,叠加在顶部,“有140层,厚度有十几厘米。” 铺白膏泥,一般被认为是楚文化特有的墓葬习俗。没想到,却在年代更早的柴岭山“人”字墓,这个越地贵族墓里发现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楚文化对越文化影响很多,一个小小的墓葬,却更新了陈见。“这说明,楚国的葬俗,很可能是从越国学来的,也就是说,是越文化影响了楚文化。也有可能,两种文化是互相影响的。”杨金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