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6|回复: 3

[新闻] 钱江晚报:文澜阁,为什么修了这么久 闻名天下的藏书楼昨天重新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屠晨昕 实习生 王潇潇

  经过了长达7年的修缮与陈列,昨天,中国四大藏书名阁之一、江南仅存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重新向公众正式开放了。

  这座位于西湖边、孤山下的藏书楼,是清乾隆年间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大藏书楼之一。在200多年的历史里,文澜阁两度遭遇近乎灭顶之劫。

  而这次是文澜阁历史上的第四次维修。相比清光绪年间、民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三次修缮,这一次的维修更为彻底。

  事实上,最初的修缮计划,打算只用一年时间完成。但是最终,文澜阁的修缮花了7年,到底为什么要花如此长的时间?修缮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这是本报记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昨天,通过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与数位专家的讲述,记者发现,这次修缮的门道特别多。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木结构的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修缮难度之大。

  “多年来因为所处环境潮湿,文澜阁的建筑残损比较严重。从2006年3月起,浙江省博物馆开始对文澜阁进行修缮,到2010年8月,维修工程基本完成。”

  浙博馆长陈浩告诉记者,这次修缮,力求恢复文澜阁在光绪六年重建时的真实面貌。

  “就像人受了内伤,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当时文澜阁的内部损坏非常严重,所以专家组要不断变更设计、完善设计,发现一处、调整一处,导致维修的时间大大延长。”陈浩说。

  第一道坎是“变数”。一开始,文澜阁就给维修小组来了一个下马威。

  “我们把文澜阁的地板打开后才发现,下面是空的,原来里面有一个架空层,这是我们没有料到的。这样一来,修缮计划必然要做大调整。”

  陈浩说,“江南尤其是西湖边湿度很高,架空层就是为了防潮设计的。但时间久远,地基沉降,有的地方下陷了20厘米,险些塌掉。”

  显然,所有的架空层都要全部修整。浙博用了3000包水泥,把架空层填实填满,才使地面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第二道坎是“材料”。

  根据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把握、维修技术的运用,都要经过严密考证。

  比如地砖使用的青砖,都是定烧的;阁内刷的油漆,也要恢复记载中的墨绿色。而更难搞定的,是琉璃瓦。

  “之前一次修缮,给屋顶盖上了小青瓦。这次,我们恢复到乾隆极盛时期的琉璃瓦。”浙博后勤保障部专家俞道根告诉记者,琉璃瓦是定制的,严格按照遗留下来的残件的尺寸、色泽。

  第三道坎是“学术”。

  一边维修,一边研究,一边出方案,一边报批……可以想象,这个过程会有多漫长。遇到该用什么办法保护的问题,专家之间还会争论,出现不同的学术思想的交锋。

  “光为了烧制琉璃瓦,我们就跑了20多趟江苏宜兴。因为琉璃瓦需求量大、样式繁多,市面上没有现成的,我们就根据原物,反复试验、烧制,尽可能地接近原物。”

  而在修缮完毕后,针对内部陈设,如仿古红木家具、瓷器、御座等,浙博还进行了多次招标。不过,却出现了两次流标,这也是工期延长的原因之一。

  “有投标方操作不规范的原因,也与我们的要求比较高有关。”陈浩告诉记者,最终是东阳的一家红木家具企业中了标。

  事实是,记者了解到,文澜阁的维修其实还未达到“完美”。

  “下一步,就是恢复光绪年间重建的天花板。”在文澜阁三楼,工作人员都先生指着头顶对记者说。

  记者抬头一看,发现天花板格子里空空如也。

  “本来格子里是光绪年间的彩画,后来修缮时用白漆盖在上面。”都先生说,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在刨去表面油漆时不伤害下面的彩画,“希望出现新的技术,能做到这一点。”

  

屋顶的琉璃瓦是定制的。

现在的文澜阁里面什么样 记者带你先睹为快

  昨天,在第一批观众参观之前,记者走进了文澜阁,先睹为快。

  原本是清帝行宫的文澜阁,有一个气派的池子,池水中还有一块硕大的太湖石,几乎有一层楼高。

  往前走,第一进是垂花门厅,是办公场所。

  穿过假山石,到达第二进,叫御座房,以前是皇帝接见大臣、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在御座房里,有一个题为“文澜遗泽——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的专题展览,将文澜阁和《四库全书》历经的遭际,一一展现出来。

  在藏书楼宽阔的一楼,从左到右,整齐地排列着几排黑色木制书柜。

  什么家具该放在什么位置,都是专家根据史料记载、老照片,还有北方三阁藏书楼的陈设规律,进行复原性陈列的。

  藏书楼的第二、三层,一般不对外开放。经过特许,记者上到二三楼,一探究竟。

  步入二楼,映入眼帘的是排列着的两米多高的黑色实木书柜,其中并没有书。这些书柜是浙江图书馆在1954年保存《四库全书》时所用,共108个。

  整修后的书柜焕然一新,只有左右门上刻着的“文澜阁尊藏,钦定四库全书”这几个烫金字样,透露些许历史的印记。

  相比简洁的二楼,三楼贵宾接待室的陈列丰富得多。

  几道屏风上,挂着浙博馆藏的书法作品。而从东阳订做的红木家具,从景德镇买的瓷器,都是按清朝流行样式定做的。

《四库全书》,你现在还好吗

  说到文澜阁,就不能不提《四库全书》。文澜阁就是为了收藏《四库全书》而造,也因为它而名扬天下。但这套编纂于清乾隆年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丛书,命运却是如此多舛。

  在太平天国战乱与抗日战争烽火中,藏于文澜阁的宏典巨帙《四库全书》,两度遭遇厄运,九死一生。

  1912年夏,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决定“书阁分离”,《四库全书》离开了文澜阁这个“老家”,搬到浙图孤山馆舍的“新家”。

  1954年,饱经磨难的《四库全书》,被请到了孤山顶上的杨虎楼。

  2002年,位于黄龙的浙图新馆落成,旷世巨著才有了一个长久的栖息之地。

  文澜阁,已经“重塑金身”了,《四库全书》,现在在哪里?它们还好吗?

  在流转之中,浙江图书馆的几代工作人员,又是怎样保护这件国宝的?

  “用‘战战兢兢’、‘殚精竭虑’来形容浙图古籍部工作人员‘伺候’《四库全书》,可谓恰如其分。”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古籍部主任徐晓军如是说。

  保存:房间恒温恒湿

  还有樟木箱防虫

  “1954年,考虑到孤山顶上湿度低、通风好,浙图把《四库全书》移到杨虎楼上。”

  徐晓军告诉记者,每到秋天干燥之时,工作人员便会把窗打开,把书晾在干燥处摊开,让湿气散发。

  不过,搬到现址之后,保护“国宝”的任务轻松了不少。

  黄龙馆区的地下书库是恒温恒湿的,常年保持20摄氏度,55~60度的相对湿度,这是古籍感觉最“舒适”的环境。

  为了保持这样的小环境,书库用了很厚的混凝土墙,内部完全封闭,没有窗户,没有通风口,只有用以保证空气循环的空调。书库地板还是木制的,有利于保持湿度。

  浙图古籍部资深专家童正伦说,因为这些设备,晒书等举措,就不需要了。

  “在地下书库里,《四库全书》就放在定制的书箱里。360个书箱,存放3万6千多册书。书箱和夹层都采用天然樟木、银杏制作,用以防虫。”童正伦说,这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平时最多抽查一两箱。”

  一般情况下,书库不对外开放。如果需要进书库看《四库全书》,必须套上专门的鞋套,才能入内。

  “主要是为了防虫,鞋底可能会把虫子带进书库,这些书蠹如果在书库里繁殖开来,那麻烦可就大了。”童正伦说。

  保卫:24小时有人看守

  还有三道锁把关

  《四库全书》的安全问题,是最最重要的。

  “在杨虎楼的一段时间里,浙图的中层干部,要在杨虎楼值守,轮流在书库边过夜,看守《四库全书》。”徐晓军回忆。

  如今,书库365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守护神”,除了人以外,还有高科技。

  “地下书库有两扇钢制的防盗门,一尺厚,重达1吨。”徐晓军透露,这两扇铁门其实是金库门,是浙图花了12万元专门定制的。

  而这道防盗铁门,还设置了三把锁:一把密码锁,还有两把普通锁。

  徐晓军说,书库内还有多个火警控头,能够检测到烟雾,自动灭火,“这种灭火器不喷水,也不喷泡沫,喷的是七氟丙烷气体。它能把起火的区域里的氧气消耗掉,火自然就灭了。”

  出行:出门只坐火车

  不坐飞机

  自从1954年入驻孤山顶上杨虎楼之后,《四库全书》就很少出库了。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或是特殊事件时,才出阁“亮相”,这自然也是很有讲究的。

  1970年1月,因为中苏珍宝岛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为了备战,当时的省革委会决定将珍贵文物转移。《四库全书》就和其他古籍、文物,还有省档案馆的珍贵档案一起,被转移到龙泉山沟沟里的库房里。

  这个临时的“家”,《四库全书》一住就是6年多。直到1976年12月,才回到杭州孤山。

  “2008年和2009年,应国家图书馆的邀请,我们两度把《四库全书》送到北京展览,每次展出一个月。”徐晓军说。

  宝贝出库,那可是兴师动众。

  “我们要先用丝绸把书包住,然后拿夹板夹牢,放进一个硬壳箱子,再把废纸团起来作为填料,把空隙填满,以防冲击。”而且,得三四个人一起护送书籍,并且只坐火车,不坐飞机。

  “万一有事,毕竟,火车上幸存的可能,还是要大得多。”徐晓军解释。

  说开去

《四库全书》有多牛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

  公元1772年(也有资料认为是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编书抄书阵容,由纪晓岚担任总纂官。

  “四库”是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即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全书”,表明品类齐全,无所不包。

  当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皇帝花了不少力气。

  他下诏全国征书,送四库全书馆备用。扬州的马裕因进献图书卷帙浩繁,还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

  此外,乾隆皇帝还设置数个机构,集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如戴震、邵晋涵、于敏中、陆锡熊、姚鼐、翁方纲、王念孙等4000余人,一起落实《四库全书》的编纂。作为总纂官,从49岁到62岁,纪晓岚的这13年都贯注在了《四库全书》上。

  历经十年,《四库全书》才终于编成。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庞大的。据文津阁藏本显示,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主要典籍。

  有人说,《四库全书》其实就是乾隆打造的一个图书馆。如果每函书装一个木盒,要用上6144个盒子。专家介绍,光把这套书进行仓储式陈列,就要两三个月时间;而要装下这些书,起码要有600多平米大的房子。

  而文澜阁收藏的《四库全书》为抄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6-7 2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起来还靠谱,上次去还大门紧闭,下次再去看看。
发表于 2013-6-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就去看看。
发表于 2013-6-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3-6-7 22:56
听起来还靠谱,上次去还大门紧闭,下次再去看看。

嗯,我觉得我要装模作样地去看一下,虽然我不太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0 04:39 , Processed in 0.1524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