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让杭州最长脸的公共服务项目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而足,但无论怎么排,公共自行车一定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首座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已经不知不觉陪伴杭州走过了5年历程。
但本报的一纸“体检报告”(详见本报5月31日A6-A7版),引发了各方对公共自行车“健康”问题的关注。本报热线96068,几乎被热心市民打爆了,其中有73岁高龄的老师傅来传授“保养秘诀”,也有技术控来提“手术方案”,甚至连全国劳模孔胜东师傅也打来电话响应倡议:修车,找我。
大家的出发点都一样:为公共自行车的“快速康复”出谋划策,不能让这道红色的风景总是“带病工作”。
骑车者做好小细节
破损率能降三四成
73岁的高先生一大早就打进了本报热线,他觉得要想让公共自行车在频繁的使用下更“扛得牢”,光靠修不行,“其实每个人只要多注意一些小细节,公共自行车的破损率起码能较目前下降三四成。”
“公共自行车没有说明书,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用车方面的一些忌讳。”高先生是一名老资格的车辆维修工作人员,在近三十年的维修工作中,高先生发现了一些容易给车辆留下后患的不良习惯——
比如打气。在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中,打气大概是使用者最常进行的维护工作了。不过很多人只是知道要打足气,却不知道给车胎打气也得适当。
高老先生说,气打得不足,外胎会因长时间的挤压,易裂变形;但气打得太足,也过犹不及,容易伤到车胎和车轮的其他零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前胎少打气,后胎打多一点。冷天打足气,热天则不宜太足。
在车篮中放置物品也不要过重,尤其是喜欢带着一个大包,体格又比较“大只”的年轻人,更要注意前后平衡。“自行车的全车载重普遍在120-170公斤以内,而车辆前轮通常只能承受全车40%的重量。”如果背包较重,高先生建议,还是尽量不要放在车篮中,以免车辆前部受力过度。
能否划出一个病车区
给维修提速
“公共自行车的维修困难,有部分原因是有问题的自行车和好的自行车混杂排放。”经常使用公共自行车的阮先生觉得,维修时寻找病车不易,给维修人员的排查造成许多麻烦,也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效率。
阮先生建议,可以在租车点上划出专门的车位区域放置有问题的自行车。或是将目前的车位圈出一两个,专门用于停放“病车”。
阮先生说,像自己这样用车比较仔细的市民并不少,但苦于发现车辆问题也不知如何反映。如果自行车服务点能有一块固定的区域,租车的市民如果发现车子有问题,就退回到这块指定车位里,维修人维修检查就能第一时间发现了。
给出建议的还有几位“技术控”读者。曾经在捷安特工作过的王先生说,从体检报告看,车凳是出问题最多的部位之一。王先生建议,干脆将可调节的车凳变成固定的车凳,可以考虑去除车凳内部的弹簧装置。
“不少高端山地自行车或赛车,车凳内都没有安装弹簧,也许舒适性会降低一些,但耐用程度肯定大大提高。”王先生做过功课,租用公共自行车一般很少会超过3小时,所以舒适性稍微降低一点,问题应该不大。
多位会修车的读者
主动报名要当志愿者
由于维修人数有限,许多有问题的公共自行车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对于这个问题,读者们给出了许多建议。张先生认为是否可以联系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周边的自行车维修店铺,请他们作兼职,担负自行车的日常维保工作。
很多既热心又有手艺的读者更干脆,直接申请要当志愿者——
看到本报昨天的报道后,全国劳模孔胜东师傅就打来电话响应倡议。孔师傅说,公共自行车和人一样,一些大毛病往往是日积月累,小病积成的。
他建议市民在使用中如果发现小毛病,可以在停进租车点时以上锁-借出-再上锁的方式告知公共自行车公司,车辆有问题。维修人员在修理小毛病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养护工作,而这些养护作业能大大增强车辆的寿命。
他委托本报告诉大家一声:如果在周六晚上7点到10点,在中山北路一带发现所骑的车辆有问题,不妨到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四岔路口,孔师傅将风雨无阻地为市民提供义务维修。
今年67岁的沈师傅也是一位“热心肠”。沈师傅当年下岗后就自己开了家修车铺子,沈师傅说,修理自行车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补胎换胎换链条都不在话下。现在退休了,身子骨还算硬朗,只要有需要,他一天修个五、六部车子是没问题的。
昨天下午,团市委的负责人也找到本报,表示将发动组织全市的青年志愿者来响应倡议,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对公共自行车多一分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