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8|回复: 1

[本塘快报] 【钱江晚报】他们,画出了杭州地铁的表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8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地铁1号线选择红色,源于一句古诗
客运中心站的墙上有“莲响”,源于一种民俗
他们,画出了杭州地铁的表情
  本报记者 陈锴凯/文

  杨可威/绘
《莲响节拍》

地铁的座椅上用的就是红色元素。董旭明 摄



  如果把杭州地铁的工程建设视为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后期的装修和艺术加工,就像给这个人穿衣打扮,如果得体、有气质,那么马上就能从普通青年变成文艺青年。第一眼的视觉效果,很重要。

  许多人说,杭州地铁是有表情的。那么这些表情来自何处,又藏着怎样的信息?本报记者找到了为杭州地铁创造“表情”的设计团队,他们是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与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一站一个设计团队,一人牵头,一群人配合。

  杭州地铁有4部分内容是由中国美院来设计的,分别是:15个公共艺术墙、杭州地铁的色彩规划、31个站点的各个出入口外形设计以及地铁站相关的城市家具(站厅内的垃圾桶、等候座椅等)。

  用这个团队的话来说,作为家门口的地铁,希望它是一座永不落幕的艺术馆,有杭州本地化的艺术,又能与大家雅俗共赏。

  为了能让杭州地铁够华丽,艺术家们多次到巴黎、斯德哥尔摩等外国的城市实地考察,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每一个站背后都有一个创作的故事。不过篇幅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三位,为大家写写他们眼中的杭州地铁的“美丽密码”。

宋建明,中国美院副院长,杭州地铁形象设计、公共艺术团队主持人


1号线选择“红”,因为一句古诗

  宋建明,是个高个子,偏瘦,说起话来不急不慢,很有艺术范。

  他说自己是一个对色彩很敏感的人,最拿手的就是色彩规划与设计专业。为了设计杭州地铁,他曾多次到巴黎、伦敦、纽约、斯德哥尔摩、香港等地考察当地地铁,最后他把视角放到了颜色上。

  “用颜色来区分地铁的线路,是国际成功的实践经验。”在他看来,杭州地铁划分颜色的好处有很多:不仅有助于地铁线路识别功能以及空间美化,也能便于杭州市民的记忆。

  他拿起一块光谱,指着上面的赤色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依次定1号线色调为红色、2号线为橙色……”

  为什么第一条线路要选用红色呢?宋建明笑了:“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不少人认为江南杭州的色调应该是绿色的。这其实是两码事,绿色是指杭州绿化植被的色调。”到了应用层面,就另有说头了——

  杭州最有名的地方是哪里?西湖。

  西湖里,人们最爱赏的是什么?荷花。

  “红色在杭州也有说法的,有一句古诗,大家都知道:‘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觉得这能代表杭州的色彩。”选择红色,另外一层意思是,杭州地铁首开,红色寓意“开门红”。

  另外,宋建明还强调,虽然杭州1号线红色是主色调,但不是意味着所有空间一片大红。“如果所有颜色都用红色,颜色单一而且压抑刺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地下空间基调还是明亮色调,白色背景,红色作为标示线突出1号线的色调,简约大方。其实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我们的红是有层次的,站厅内的垃圾桶、座椅等,颜色鲜艳度会较低,但是色调还是统一的。”

周刚,中国美院教授,上海世博会杭州馆总设计师


一次次唠嗑,写出了一墙“莲响”

  在周刚的印象中,客运中心站的公共艺术墙,有两个清晰的注脚:热和渴。

  7月,杭州气温高达38℃,但正是公共艺术墙主题定稿后,进入泥稿的阶段。

  当时的周刚就天天泡在转塘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附近的工棚里。因为所有站的“表情墙”都需要在这里做出泥稿。“我们先用粘性很强的陶土,用1:1比例展现每一个站的主题,然后再将泥稿变成石膏模型,最后再转变成成品。”

  泥稿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创作的过程更是艰苦。因为泥稿不能脱水,否则会发白、龟裂,所以工棚内里不能装空调、不能开电扇,闷热无比。“基本天天都是在41℃的环境中熬过来的,泥里和的除了水,还有我们的汗。”周刚说,那段日子里,他每天从早上8点多开始,一直呆到晚上六七点。

  不过周刚觉得值得,因为他负责设计的客运中心站,足够特别:首先,客运中心站是为数不多的两面墙体,而且是唯一一组完全走时尚路线的公共艺术墙。

  其次,是他对最后呈现的主题很满意。从图中可以看到,一面墙体是杭州《莲响节拍》,描绘了40个传统的杭州女性,她们身着窄腰的藏青色衣服,手持“莲响”,翩翩起舞,跳起“打莲响”。这是过去的杭州。

  另一面是现在的杭州,用青花瓷镶嵌的形式来表现都市人匆匆的《都市青花》,大气精致。

  “打莲响”是杭州的民俗,但已不为人知。周刚说,前两年,他带着100多人的团队,分头调研客运中心这片土地的典故和故事,一次次和当地的老人唠嗑。

  “我这一站内容并不像其他站有丰富的典故和历史。但在很早的时候,这里就流传一种民俗,在逢年过节、欢迎宾客时,这里的人们总喜欢拿两根一米多长的竹竿,在竹竿的两头绑上红绳,红绳上串满铜钱,然后通过敲击竹竿来表达喜悦、丰收的心情。这就是我们说的打莲响。”周刚觉得,“打莲响”体现了杭州人民从古至今的热情好客、勤劳朴素,正是合适的设计载体。

郑巨欣,中国美院教授,大部分公共艺术的创作主题定位

一墙《西兴古渡》,为了激活被遗忘的历史

  致电郑巨欣时,他正在赶去临平的路上。

  “我要去工厂看看西兴站的样稿,画面上有一种朱砂红,效果好不好看,是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得亲自赶过去确认下。”为了一种颜色好不好看,就要跑上一趟,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前去确认放样和色彩效果了。

  郑老师很耐心,对我们的提问,总是会细致地回答。而对于他创造的艺术墙,这份耐心更是必不可少,因为《西兴古渡》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用白描刻画出了6个场景细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很多历史文化、故事都被淡忘,如何把过去的记忆激活,是我们想要表达的。”郑巨欣说,西兴站,其实算个小站,但他查阅了无数资料后发现,西兴在古代曾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商家云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浙东运河起点,水陆交通便利。在明代的时候,这里也曾被誉为浙东第一关辖。这些历史,现在还有谁知道呢?”

  为了让更多人的“不忘记”,郑巨欣将西兴站的表情墙定位为西兴古渡:用驿渡重镇,迎来送往,江河人家,西兴赛舟,千里乡心,商贾云集,6组画面还原西兴古镇的历史演变。

  “最开始的时候,我考虑用青砖作为材料制作老墙的背景,但后来,实际样本出来之后,发现略显粗糙。”后来郑巨欣改用了一种进口砂岩石,仍是处理成老墙的样子,为的就是留住这一分历史的沉重感。


发表于 2012-8-2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莲响有点意思,不过我怀疑是否是杜撰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2-24 20:25 , Processed in 0.2265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