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公里“神奇”一跨,杭州湾“活”了路网从V字形变为A字形,杭州湾新区因桥而建因桥而兴
“它就像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前天,又轮到高速交警宁波支队五大队李警官巡逻,他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极目远望,S形的长桥卧波,飞越天堑。 李警官是第一批上桥的人,大桥还没正式通车就在这里备勤了,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车上桥时,心就怦怦地直跳。 “那还是4年前,真的好激动,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桥下就是大海,我只能把方向盘握得老紧。”30分钟,李警官就从宁波慈溪开到了嘉兴海盐。 4个年头过去了,李警官和同事们越来越忙,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大桥通车头一年日车流量只有1万多辆,可到了2011年9月30日,一天过桥的车流量就达到了53118辆,这是除开通首日(非正常流量)外的历史最大流量。“目前,大桥上的日车流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 这两个数据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作用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作为大动脉,它已经真正成为江苏、上海车辆南下以及浙江、福建车辆北上的重要通道。 一个近乎天方夜谭式的设想 在一张比例为1∶50万的浙江地图上,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的是一寸多宽的蔚蓝色。而为了在现实中划上这一寸多宽的距离,成为当时无数人的梦想。 上个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勾勒一个中国雄起的“东方大港”。而在当时无论是以包玉刚等为代表的“宁波帮”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到上海滩去谋发展打天下,都不得不依靠慢吞吞的航船跨越烟波浩淼的杭州湾。 一个大胆的近乎天方夜谭式的设想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如果能在杭州湾上建个交通通道,宁波去上海就不用再绕道杭州。 上世纪80年代初,宁波籍的原上海市副市长庄啸天、经济学家于光远等有识之士,提出打通杭州湾海上通道、促进上海和宁波发展的设想。 1992年,国家计委第一次把上海、宁波作为规划中的沿海干线公路跨越杭州湾的两个重要节点。当时在宁波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工作的卢军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写就了一篇《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是关于杭州湾大桥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 这之后,省委、省政府对于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高度重视,全国共有600多位经济、社会、自然、工程、桥梁、环境等多学科的专家对杭州湾大桥的《预可报告》、《工可报告》及50多项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60多次研讨、论证和评估。 200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2003年6月8日,破土动工。 环杭州湾路网从V字变为A字 杭州湾跨海大桥最后敲定的方案是大桥南起慈溪市水路湾,北至嘉兴海盐市乍浦港以西6公里的郑家埭。 这一方案较好联系了杭州湾南岸的同三线、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和上三高速公路。 在长三角的版图上,上海、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围绕杭州湾呈V字形排列,而宁波处于交通末梢,风高浪急的杭州湾是自古以来阻碍宁波向上海腹地延伸的天堑。 2008年5月1日,这座双向6车道,全长36公里、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的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杭州湾地区的路网格局从原来的V字形变为A字形,不仅让宁波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也改变了杭州湾地区整个路网格局,盘活了长三角。 杭州湾新区因桥而建、因桥而兴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催生了杭州湾新区的迅速崛起,因桥而建、因桥而兴,让这里从不毛之地变成经济重镇。 慈溪康鑫公司是一家生产纺织工业原料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徐浩峰说,大桥通车后,上海的专家更愿意来宁波了,从上海金山请来的纺织专家本来一两周回去一次,现在可以一周回去几次。公司产品销售江苏、上海等纺织厂,速度更快,产品更有竞争力了。 陈志校的耐吉集团也是最早入驻杭州湾新区的企业之一,正是这个明智的选择,给他带来和“世界500强”合作的良机。 正是大桥建成后独特的区位优势、杭州湾新区的产业链和服务配套优势,再加上耐吉集团的先进技术,最终让全球著名的库柏电气 “握”住了陈志校的手。 更多的大手笔还在书写。 今年初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宁波)项目正式落户,投资额达117.59亿元,具备年产30万辆世界名车的产能。加上此前已落户杭州湾新区的吉利22万辆整车制造项目,将使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成为汽车整车生产重量级的基地。 大桥改变的不仅是空间距离 上个周末,汪亮迪为了挑上心仪的宜家家具,带着妻子专门去了趟上海订购柜子和沙发。 “来回只要4个多小时,早上去晚上就回来了。” 7年前,汪亮迪也曾为家具跑过上海宜家,那次他来回路上花了将近8个小时,不得不在上海待了一晚,第二天才让物流公司将家具送回宁波。 慈溪庵东海星村位于大桥南岸的第一个出口——庵东收费站旁边,是一个弥漫着浓浓海腥味的小村庄。 “村里大多数人都住上了别墅,开上了轿车,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这都和大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方便出出进进,还让村里由穷变富了。”海星村村民章玉亚说,“如果没有这座大桥,我的生活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客商不愿上门收货,要卖鱼就得靠摩托车送出去。最要命的是,几十里颠簸下来,往往是鱼虾还没运到街头就差不多死光了。”村民陈金说,而现在,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跑去其它地方卖了,可以直接卖给参观大桥的游客了。 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这个过去偏僻小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过来旅游,让海星村成了慈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 大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看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穿村而过,村民们都感慨:跨海大桥彻底改变了海星村的命运。 本报通讯员 李栋 本报记者 尤畅 邓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