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讀書所為何事 題記: 吾家江北敝邑,累世業農,無恒產,不聞讀書聲也久矣。而吾姊、而吾身、而某人皆得入太學,此皆家大人、及家慈馮太夫人之一力以成之也。有不孝子某,莫知感戴此天地難量之大恩德,視父母若仇敵,或拳腳相向,或口舌逞利,此等雖禽獸不忍為、不能為之劣行,其人竟為之,又豈可以讀書人目之哉?夫家門之不幸固如是,吾人懶與世接,荒居忽忽,或對客而語從容,或顛倒以著衣裳。而將此一段傷心懷抱,作《南直淮安府桃源縣折檻堂朱氏仁孝支系源流叢談(全編)》。事已,複綴數語,足成《讀書所為何事之二》一短章。半生心事,披白於此,天下讀書人其鑒之! 讀書所為何事之二 2012-02-02草稿未完 2012-02-08補正、校畢 稻盛曰,“我之所以並不器重才子,是因為才子往往傾向於今日等閒視之。才子自恃才高,就不由得厭惡像烏龜那樣緩慢地度過一天,希望像脫兔似地走捷徑。而那些平凡的人最終變成了非凡的人才呢?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亦即腳踏實地度過每一天的力量,是堅持積累每一天的力量,或者說是堅持使平凡變非凡。” 那麼才子都有哪些缺點呢?才子不知經權用世、不知進退。才子好張揚而少謙德。才子好空言而不通實務。才子不識大體,尚意氣之爭。才子不知養生多夭亡。才子少擔當。才子好高騖遠,鄙細務而不為。 我們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關於賈誼賈太傅的宦途經歷,簡單概括就是:年二十受召為博士,一歲而為太中大夫,出則為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如此看來,朝廷於之不可不謂厚矣。然後人尤且譏諷孝文皇帝曰,“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太史公並且把他和屈原並列,想來都是基於二人不能見用於世的腐儒之見,實在是書呆子! 與之對應,《明史●解縉傳第三十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洪武二十三年,按照當時朝廷的制度,因為解縉是朝廷近臣的關係,他的父親解開得以到京城朝見洪武皇帝,洪武皇帝就對解縉父親講,“常言說大器晚成,你把兒子帶回家去,讓他好好的讀書、練事,再過十年我再重用他也不遲。” 我想講的話,都在這兩段史料里。前人曰:古來才命兩相妨。這個“妨”才之“命”,十之八九都是才子自身的性格缺點造成的。然而,“才命相妨”只是一個現象,更不是結論。理性地來看,才子問題的實質依然是:讀書所為何事?筆者看來,讀書,還是為了培植心田、好好做人,為了消除事障、識障,所謂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學問不是拿來炫耀的。這樣講,應該不會有大錯。 讀書所為何事之一 2009-05-24 早先的朋友打電話來,說是好久不見我寫了,問我讀什麼書,可否再寫寫。想了想,隨便寫下下面的話,算是答復他。 早年我在上海楊樹浦水廠工地填活性炭的時候,有位孫工問起我,屋子燒起來,先檢最寶貴的拿出來——寶貴的就是燒了就再沒有的,你檢什麽?我感謝孫工的這個提問,讓我琢磨起橫渠四教,可是:天地原來沒心嗎?生民的命是我等小民等請的嗎?絕了的往聖之學何必繼?萬世的太平也是烏托邦吧?這樣說來,讀書所為何事的問題,這些年我還是在原地打轉。 前些天,法國人討論羅浮宮燒起來,該搶救什麼寶物。有人說要搶《蒙娜麗莎的微笑》,答案公佈出來,很多人掉眼鏡:搶離出口最近的。這個答案實誠,我自覺沒有更好的答案。讀書,本來就是自娛自樂的事,瞧著自己喜歡,隨便檢了點讀,誰個說一定就要派上用場呢?把讀書當挖渠等水到的,也沒有錯,要是一直水都不來呢?會不會憋屈的很? 學成了,讀透的,多半成不了什麼事。能放開手腳去做的,書倒未必讀很多。孔子勸子路向學的說辭,我想未必代表夫子的真實看法。南山之竹,不鞣而直,斬而為用,達於犀革,何必一定要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君子貴乎質,重厚少文,直而不撓,方能任事,要花花腸子做什麼?夫子圍于陳,厄于蔡,一定也明白:一肚子的學問不頂事。 包世臣臨了把平生書稿都燒了,說是不頂事;胡林翼看到火輪船在長江裏遊蕩就吐血,撫胸歎息天要變了。這兩位有眼光,有見地,書是讀通讀透了。書就該這樣讀。 我簡單地寫這幾句,算是給那位早先朋友的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