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6|回复: 11

[转帖] 【时报 · 地理】西湖寻梅 / 杭州花朝节 / 民国杭州的风花雪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4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篇:

暗香·流年
梅花故事 宋元明清的起起落落
滕昶




  今年杭州的雪,下得一点也不爽快。

  对于这样一个爱玩雪、爱赏雪的江南城市来说,多少是件遗憾的事儿。

  好在,历来便是繁华之地的杭城,自古就有着自得其乐的雅致和诗意。少雪的杭州,虽然不常见到断桥残雪的雪,然而十里梅花香雪海的“雪”,却是在每个腊月寒冬后如期而至的。

  古怪枝桠上,几片薄瓣,几撮粉蕊,能把这些看做是雪的,不可能是凡夫俗子。该谢谢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该谢谢宋荦将“香雪海”一词从此名扬,也该谢谢苏轼赋予梅花“孤瘦雪霜姿”的高格。

  仰赖这些诗篇,为杭州创造了一幅迥异于北国千里冰封的“雪景”,这里的“雪”不失高洁和冷傲,却更柔和,也更芬芳。

  史上最高地位梅花

  十里梅花香雪海,是杭城冬日的一大盛景。然而从前人诗词看来,最早出现这一盛景的,不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灵峰,也不是正在复兴的超山(话说今年的超山梅花节马上又要开始了哦)。

  在明代以前,杭州赏梅的胜地,几乎都在孤山。而出现这一胜景的原因,自然绕不开在这里艺梅放鹤的林和靖先生。根据王复礼的《御览孤山志》中记载:“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看来,林和靖可能是最早在孤山“大规模”种植梅树的人。

  但只是数量上的增长,未必能让孤山的梅树从此流芳百世。不得不说,林和靖先生不趋荣利、孤高自傲的气质,无疑让孤山的梅也从此浸润了高贵的清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世佳句,更是从此成就了孤山的梅。无怪乎,在和靖先生之后的苏东坡也专门作诗感叹:“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至此,孤山的梅景,达到了史上最高地位。

  中断的辉煌

  然而,造化弄人,也折断了孤山的梅枝。

  元代的统治者,明显不似前人那般“怜香惜玉”,自然也不屑于林和靖、苏东坡的赏花弄月。林和靖的墓,在这个时代被毁,孤山之梅的辉煌,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杭州人应该感到庆幸,元代还有如王冕这样的爱梅之人。小学课本里就有王冕画荷花的故事。其实,画梅花,也是王冕所好。杭州永丰巷13号至今还保留着梅王阁当年的模样。据说,梅王阁之名,正是因为阁主高野侯王冕的名作《墨梅图》。

  而林逋之墓虽毁于元代,却也被一些文人雅士重建于元代。更有人在孤山建起了一座放鹤亭。不过,现在坐落于孤山的放鹤亭,早以不是元代落成的那座。

  根据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编撰的《西湖寻梅》一书的记载,入明以后,元人营建的放鹤亭便已被毁,此后,先后有明佥事杭淮、嘉靖钱塘令王钺、崇祯时崔使君等数次重建,又数次被毁。

  现在我们看到的放鹤亭,则是1915年才兴建起来的。

  且与梅花醉几场

  无论如何,元代过后,杭州梅景的萧条,已是不争的事实。进入明代后,复苏的钱塘雅士情怀,也期待着一次杭州赏梅胜地的“洗牌”。

  现在的杭州梅景,多在灵峰、西溪及孤山三地。其中,灵峰和西溪两处,正是发轫于明代。“灵峰探梅”作为老牌的西湖十景之一,其盛况恐怕与明代鼎盛时期并无二致。

  值得一说的,倒是西溪之梅。清代诗人龚自珍笔下的《病梅馆记》开篇便有:“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看来,当时的西溪俨然成为龚自珍眼中,中国的三大梅都之一。

  但是即使在十年前,说到去西溪探梅,恐怕都要被人笑话。因为,如今我们赏的西溪梅花,其实基本上都是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才开始逐步恢复的。

  再把时光推到四百多年前,万历年间,是西溪梅花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学界有人猜测与当时梅子需求量增大有关。即是说,西溪一带的梅花,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居民与寺庙中僧侣种植的经济作物。十八里香雪海的胜景,倒成了无心插柳。

  一直到清代,西溪的梅花依旧繁盛。根据释真一在《梅谱》中的记载,西溪法华山纵横十余里,都有梅树。

  不过,西溪最有名的梅树,则是西溪永兴寺的两株绿萼梅。传说这两棵梅树,乃是冯梦祯手植。古籍里关于这两株绿萼梅的记载不在少数。如清代孙之騄的《南漳子》、吴本泰的《永兴寺记》、释大善的《梵隐志》等。

  遗憾的是,到了康熙年间,这两株绿萼梅都相继枯死。

  现在驱车去西溪湿地,已是很多家庭在周末出游时的惬意之选。不过放在明清时期,要赏玩西溪梅花,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李渔在《西溪探梅同诸游侣》一诗中,便提到:“行春易聚邻,探梅难结伴。不有耐寒心,宁惜冲风面?自来梅花友,贵少多贫贱。此时投山林,十人九不愿。壮哉吾与汝,忍冻犹欢忭。”全诗几乎每一句,都在感慨到西溪赏梅的不易。

  因经济价值而盛起的香雪海,最终也会因为经济价值的低落而衰退。这确实不是一众文人墨客可以阻挡的。到了民国时期,水网交错的西溪逐渐从梅林变作了桑田。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杭州梅景,便是正在复苏中的超山。超山算是杭州多个赏梅去处中的后起之秀,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老先生最爱的赏梅胜地。吴老先生一句“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也成为梅花相关诗词中的经典。

  推荐读物:《西湖寻梅》 浙江人民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怒放的城池
花神演义 遗落在时光中的翠翠红红
滕昶




  早春二月,江南最令他人艳羡的特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此时的江南,未必是最美的。但当北国依然银装素裹时,江南的冷风中已经开始带着些许花红柳绿的色彩。

  腊月里的画师,似乎总是十分珍惜手中的色彩。于是江南便成了一幅温润的水墨画。画师的这种吝啬,一直要维持到来年的二月、三月。在宣纸上涂一抹娇俏的红色,是灵峰上的一枝早发的梅,再涂一笔鲜嫩的绿,是西湖边一缕暴青的柳。久而久之,水墨画也便慢慢成了一幅水彩画。

  “美”是杭州最大的资源

  就好像每年的三月初,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花木展销会,总能如期在杭州萧山举行。八年来,这一展销会,已然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苗木展销平台。事实上,如果把时间推到几百年前,如今的萧山花木节,顶多就是重新夺回了杭州在全国花木市场上的地位而已。

  因为早在南宋时期,杭州便已经是全国花木交易的中心,“中心的中心”则在马塍路一带——尽管如今这里已经早已找不到关于花木市集的蛛丝马迹。

  独有的“花朝节”

  事实上,杭州花木业的崛起,离不开一个杭州特有的古老节日——“花朝节”(去年,这一荒废于民国的节日,刚刚得以恢复)。

  据《中国地方风俗资料纂编·华东卷》记载,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人称“百花生日”),自唐朝始,杭州的百姓都会赶到郊外欣赏盛开的百花。可以想象,在农历二月,就已经可以欣赏到百花齐放,这样的福气,多令人羡慕。为此设节庆祝,也在情理之中。当时的百姓,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还会用红丝带结扎成各类花形,再挂在树上。

  根据《杭州古代城市史》的记载,南宋时期,杭州的“花朝节”才算达到了顶峰。节日时,除了有民间庆祝活动外,西湖周边的皇家御园与贵戚花园也在举行着各种品赏百花的娱乐活动。而京城内外的佛寺、道观也纷纷举行斋会,为君臣、百姓祈福祝寿。在全城为花而举行的各种庆典中,要数官巷花市最为有名。

  热闹非凡的“花朝节”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也为杭城当时的各类花木品种和花艺,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并且大大促进了杭州花艺的发展和花市的繁荣。

  其中,西郊的马塍(今马塍路附近)一带,十里范围都是京城最大的卖花、买花、赏花基地。根据《梦粱录》记载,杭州产出的花的品种,不可谓不丰富。如芍药,便有早绯玉、缀露、千叶等品种,梅花也有绿萼、香梅等。

  常与文人墨客“厮混”的杭州花匠,最懂文人们的“酸雅”。到了明朝,这些花匠已经琢磨透了文人们的癖好。于是,就连他们培植出来的花木,也越来越似南宋画家画中的形态了。

  杭州的花香

  最欣赏杭州花景的,除了白居易、苏轼等文人官员外,还有清代的浙江总督李卫——这个缺乏浪漫细胞的官人到了杭州,倒也开始变得温文尔雅起来。

  按说,古代官员为了所辖之地风调雨顺,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建一两座寺庙、道观,供奉一下菩萨与诸神,也属正常之举。

  不过李卫在浙江建的,可不是一般的菩萨寺庙,而是一座花神庙。足见当时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

  就如西方的十二星座一样。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月,都有各自对应的守护花神。按照《杭州古代城市史》的记述,我国对花神的崇拜,大约始于汉代。到唐宋时,祭花神开始盛行。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或十五为花神的生日,一年十二个月,则对应了十二个不同的花神。有意思的是,这十二个花神,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男女各一半。

  花神庙里的十三个花神

  这个花神庙,其实就是现在曲院风荷边的竹素园,在当时也被称为“湖山春社”。一般说来,花神庙里都会供奉着十二个花神。

  奇怪的是,在杭州的花神庙中,却供奉着十三个花神。这第十三个花神究竟是谁,倒有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清史稿 李卫传》中,确有相关著述:高宗南巡,见西湖花神庙卫自范像并及其妻妾,号“湖山神位”,谕曰:“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毁之。

  于是,无奈乾隆皇帝看李卫那么不顺眼,花神庙也便落得个被拆毁的下场。不过不幸中的大幸是,与湖山春社一同修建的竹素园,被保留了下来。而“湖山春社”的著名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虽然至今作者是谁尚有争议(一说是俞樾,也有一说为吴中纲)。但是这一楹联如今也成了西湖众多对联中的绝对!

  话说,金庸老先生也在这副楹联上凑了个热闹。他笔下,《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便作过一副与之十分相似的对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十二花神

  正月梅花神 林逋

  二月兰花神 屈原

  三月桃花神 唐伯虎

  四月牡丹花神 杨贵妃

  五月石榴花神 王昭君

  六月莲花神 白居易

  七月葵花神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八月桂花神 苏东坡

  九月菊花神 陶渊明

  十月芙蓉花神 洛神

  十一月山茶花神 西施

  十二月水仙花神 五代蜀后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

  根据《杭州十二令花神赋》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知名爱情
民国杭州那些剪不断的风花雪月
李闻莺




  不知是爱情装点了西湖,还是西湖催生了爱情?总之,在杭州这座城,爱情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

  西泠定情的苏小小和阮郁、断桥重逢的许仙和白娘子、万松同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桥投河的王宣教和陶师儿…那时的爱情是传奇,缠绵悱恻、至死不渝。

  千年走到百年,传奇更有风韵。“风雨茅庐”的郁达夫和王映霞、秋水山庄的史量才和沈秋水、烟霞洞的胡适和曹诚英、西湖水畔的徐志摩和陆小曼、丁家山边的康有为和阿翠、杨柳岸上的苏曼殊和花雪南、新新饭店的杜成荣和瓦格纳……爱情仿佛一场旧梦,荡气回肠,却又若即若离。

  张爱玲说:“西湖的水,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此言何出?我们不妨回到她的年代,沿湖漫步,探探约会的地点,试试爱情的温度。

  江南,是恋爱地,千年以还,四处赶到杭州来谈恋爱者众,不管来此之前,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又或是革命家,到得湖边,映到水光山色中时,他们,都是爱情家。江南,也是赏花地,从春到冬,杭州的花,一年年轰轰烈烈地开下来,所以直到近代,杭州总是整个江南最大的花木集散中心,所以杭州人大肆封神,十二月花神,从汉武帝到杨贵妃,有封错没放过。

  所以这一天,人在杭州,你要是不给情人送朵花,会有人代表白蛇惩罚你。

  “我对你的心,永如当日我送你一朵曼陀罗花之日。”金庸笔下的最大号情圣段正淳的名言,段情圣既然是情圣,又是大理人,当然送的不是玫瑰,杭州人也一样,正月里的情人节,送的应该是一朵梅花。

  因为杭州人封花神,排在第一位的,正月花神,却是梅花神林和靖。

  因为这一个月里,杭州的梅花,一路向北,开得荡气回肠。

  本期地理,正好赶上了日子,历数一下西湖边的知名爱情,和梅花故事,以2月14日之名,谨以为志。

  烟霞洞 山风吹不散心头的人影

  新婚的日子遇到心仪的姑娘,那人却不是你的新娘,大概没有什么事会比这更郁闷吧?不过,对文学才子胡适来说,在自己大婚的日子遇到表妹兼伴娘曹诚英,重点不是错过,而是相识。

  两人再见面,已是6年之后。1923年4月,身体不适的胡适到杭州短暂休憩,已是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曹诚英自然要去拜访。两人短暂小聚、同游西湖,临别前,胡适写了一首名为《西湖》的诗,“十七年梦想的西湖,不能医我的病,反而使我的病更厉害了。”胡适的“病”,其实就是相思病,一个风度翩翩,一个亭亭玉立,爱情就这样不经意地来了。

  情人的相思不可小觑。1个多月后,胡适再次来杭疗养,他在西湖南山的烟霞洞租了三间屋子,邀请放暑假的曹诚英前来小住。从6月到10月,那应该是他们最美妙的一段时光,下棋、喝茶、观潮、赏花……可谓是“烟霞山月,神仙生活”。分别的那天凌晨,胡适黯然神伤,在日记里感叹,“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继续这四个月的烟霞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适的神伤并非多余。回京之后,他向妻子提出离婚,不料原配江冬秀以死相逼,离婚之念就此作罢。

  美梦不能如愿,留在心里也就成了牵绊。曹诚英,那个胡适眼里的小表妹,后来成为国内农学界的第一位女教授,终身未嫁。1973年1月18日,曹诚英在上海病逝,亲友们按照遗嘱,将她安葬在安徽绩溪县旺川公路旁,据说,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那一年,曹诚英71岁,与胡适11年前去世时的年龄一样。这,或许是老天留给他们最后的安慰了。

  风雨茅庐 富春江上神仙侣

  如果说胡适遇上曹诚英是命中注定,那郁达夫遇到王映霞,应该算是在劫难逃。

  1927年1月,31岁的郁达夫在上海友人孙百刚夫妇的家中,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女子——王映霞。当时的郁达夫,是享誉文坛的作家,当时的王映霞,是浙江女子师范的“校花”,才子遇上佳人,爱情来了,也理所当然。

  1935年,“神仙眷侣”把家搬到了杭州。他们花17000元在官场弄63号建造了一座别墅,起名为“风雨茅庐”,寓意为在动荡的政局中,守着小家相扶相持。只可惜,现实往往不能遂愿,住进“风雨茅庐”的郁达夫和王映霞,日子竟变得风雨飘摇。

  这段婚姻的致命一击是王映霞与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的暧昧情事,被戴了绿帽子的郁达夫郁愤难平,先在《大公报》刊登了寻妻启事,后在《大风旬刊》发表《毁家诗纪》,“家丑”公诸于世,12年的婚姻就此走到尽头。

  1942年,王映霞在重庆再披嫁衣,3年后,郁达夫在苏门答腊遇难。两个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再也没有原谅彼此的机会,唯有西湖边的那幢“风雨茅庐”,成为那段往事最后的纪念。

  民国杭州 那些剪不断的风花雪月

  康有为和阿翠:19岁的阿翠本是西湖船娘,有一天,她摇船经过丁家山下的天园,遇到了园子的主人康有为。61岁的康有为对这个花季少女一见倾心,阿翠也因此成为康有为的“六姨太”。

  戴望舒和他的丁香姑娘:出生在大塔儿巷的文学青年戴望舒,一生都在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他个性使然,从施绛年到穆时英、再到杨静,雨巷诗人的每段爱情,都以惨淡收场。

  史量才和沈秋水:他是上海滩的报业巨头,她是他最宠爱的女人。北山路上的“秋水山庄”,是两人恩爱的最好见证。只可惜世事难料,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暗杀,失去丈夫的沈秋水,离开秋水山庄,焚香诵经,孤独终老。

  徐志摩和陆小曼:他们的爱情不必多言,西湖边随处都是他们的踪迹。连那些缠绵的“爱眉小札”,据说也是诗人蘸着西湖水写成的。

  苏曼殊和花雪南:他亦僧亦俗,至情至性。西湖边,杨柳岸,他与青楼女子花雪南相见。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花雪南的痴情终究没有留住这个清水一样的男子。他英年早逝,她遁入佛门,一场苦恋就此落幕。

  杜承荣和瓦格纳:维也纳姑娘爱上了中国警官,一段浪漫的跨国恋在西湖边上演。他们的婚礼在新新饭店举办,他们的小家安在绿杨新村,杭州处处有他们的爱情痕迹,历尽沧桑也不曾改变。
发表于 2012-2-1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呀 想不到时报也有这样文艺的专栏了
发表于 2012-2-1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啊,mark之,有时间仔细学习下。
发表于 2012-2-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 读 了 。
发表于 2012-2-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的雪不给力。气象台报的给力
发表于 2012-2-14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小三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2-2-14 20:02
呀 想不到时报也有这样文艺的专栏了

嗯,非常文艺小清新,我早上边吃年糕边翻到了这几版,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转上来给众多文艺青年过目下下。
发表于 2012-2-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需要寻找一片或者创造一片慢生活街区,让文艺沉淀下来,散发暗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陌生城池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2-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2-2-14 21:57
嗯,非常文艺小清新,我早上边吃年糕边翻到了这几版,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转上来给众多文艺青年过目下下。

以后经常有这个固定板面了?
发表于 2012-2-16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园♧开了吧,什么时候去看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5 06:53 , Processed in 0.22883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