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也需要“人文规划” 面对来势汹汹的地铁以及更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到底该以什么姿态,去面对那些布满历史脉络的建筑和树木? 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已经受到重视。去年青岛地铁一期M3号线全线开工,由于地铁沿线有大量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地铁指挥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在设计时尽量避开了古树名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黄先生说,在北京超过100年树龄的树木均被列入“古树”范围受到保护。北京以往也出现过工程建设与古树“争地”的现象,但相关工程必须经市主管领导批准,通过专家讨论方可实施。 中国城市建设院注册城市规划师胡天羽表示,地铁建设确实存在某些技术瓶颈,特别是地铁出站口设计的技术难度比较大,瓶颈多,可延伸的空间不多。不过,他也指出,城市规划应该把民众感情和历史沉淀考虑在内,尤其是许多极富历史积淀的城市。 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彭峰说,在美国,一个工程要上马,必须通过三方面报告:工程技术报告、经济学报告和美学报告。三个报告是独立的,缺一不可,分别由具有资质的公司或研究所承担。其中,美学报告主要分析该工程对城市的人文景观会否造成破坏,具有积极或消极影响。在中国目前掀起的城市建设热潮中,这种模式显然是值得参考的。(记者 郑娜 沈慧 吴杨) 保护与发展不可兼得? 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历来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特别对那些老城而言。 2005年,德国西部科隆市一条修建中的地铁,使得古老的圣约翰教堂发生严重倾斜,顶端水平偏移原位达1米之多。 2009年,德国科隆历史档案馆大楼严重坍塌,始作俑者再次被指为修建中的地铁工程,千年档案毁于一旦,以至于有人惊呼:“我们今天损失的是摆放在总计18公里长档案架上的德国历史。” 如此种种,被席卷进现代化浪潮的人们,早已处变不惊了,最多围观一阵,长叹一声,无奈离去。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城市需要发展,正如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期待好生活与新未来。 只是,人们不可能永远埋头向前,城市需要记忆,正如每个人也会时常怀念起那些老物件与旧时光。一个城市没有现代化交通,好比是一个人血管不畅,会出现健康问题。而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则像没有灵魂的人,死气沉沉。 现代化进程中无数的“巨手”,地铁只是其中之一,它创造性打开了所有潜伏在地下的黑暗空间,带给人们另一种出行可能和生活方式,是不是也必须带走它必须带走的一些东西?譬如所到之处的自然遗产、文物古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说,这就是换取城市发展的代价。如果真的可以有代价,那么是否可以为了换取城市记忆,也付出一些“代价”?譬如遇到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名树名木,地铁线路能否尽量绕开,不能绕开的,尽量做好迁移方案,迁移后妥善照顾,加大保护力度。 同样是文明之都,希腊雅典修建地铁的“代价”就非常大。地铁建造工程师们常常被考古学家强有力的游说击败,忍受漫长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延期。由于不受到紧迫工期的干扰,考古学家们甚至强迫建筑公司改变路线,绕开这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城市的考古发现。 难怪希腊人敢这么说:“延期,预算超支:雅典地铁修建总是这样。但这正是它的魅力。”世界上最有名的地铁让路,也发生在雅典。当年在修建蒙那斯提拉奇广场站延长部分时,由于担心古雅典墓地的沙质地层不足以承担巨大压力坍塌,希腊考古学家和地铁公司由开始的争议转变为激烈争吵。最终,地铁公司将地铁站的位置移动了400米。 中国人向来深谙鱼与熊掌之说,但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发展并非不可兼得,两者更不是鱼死网破的关系,无非就是多动些脑筋,多花些钱,多耽误点时间,不值得吗?(文 聂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