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站1号线直接转3号线 杭州地铁集团设计部副部长崔彦凯给小朋友深度讲解杭州地铁建造过程 正在建造的地铁城站站 时鹏 摄 杭州已经进入了地铁时代。 上周,我们请杭州市地铁集团设计部副部长崔彦凯讲地铁是怎么建造的。听课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有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有76岁的奶奶,大家对生活中即将出现的新的出行方式,充满向往和期待。 崔部长讲得很通俗很全面,孩子们不住地提问,课堂互动很多。上课开始,崔部长就说:“我今天来,路上堵了很久,为什么堵呢,因为车多,所以要修地铁。杭州每年新增汽车已超过10万辆,如果一辆车上路占5米道路,10万辆车是50万米,即500公里。我们新修的道路很难满足这么大的交通需求,所以要修地铁。” 地铁不一定都在地下走 说到地铁,很多人都以为地铁只在地下走,其实地铁也能在地上走。 走上面还是走下面,主要和城市规划要匹配。主城区的地铁基本都走地下,因为市区道路多,建筑物间距较小,不适合建高架。而主城区外,高架就很方便,并且造价低,也节能。所以乔司段附近,地铁1号线建有3个高架站。 地铁是有独立轨道的,不占用马路,且运能(运能是指交通工具1小时能运走多少人)很高。比如在市中心,1辆公交车1小时实际最多能运四五千人。一班地铁一小时能运三四万人以上,是公交车运能的7-8倍,甚至10倍。 第一辆地铁车6月建成下线 地铁车辆有A、B两种型号,都是3.8米高。A型车宽3米,B型车宽2.8米。一辆地铁有六节车厢,加起来,A型车长度共138米,B型车共长118米,也就是说A型车更大。 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人口众多,需要运能大的车,就用A型车(每小时能运走5.58万人)。杭州常住人口700万左右,比上海少了2000多万,所以杭州地铁用B型车(每小时能运走4.38万人)就够了。 今年2月,杭州地铁首辆车辆开始生产,6月第一辆车辆建成下线。崔部长说,到时候超级兴趣班的小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一起去看一下。 地铁第一挖为什么选在秋涛路? 杭州地铁的第一挖选在秋涛路,并在2003年2月做了个试验段,就是秋涛路站。 地铁很复杂,修起来很难,先做个试验,看看修地铁会遇到什么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虽叫试验段,但建好后也会投入使用。选在秋涛路,是因为这里不是闹市区,当时车辆不是很密集,施工期间对市民的出行影响较小。而且土质等方面因素也有代表性,所以选在秋涛路。 杭州地铁1号线2007年3月正式开工,2号线2008年9月正式开工。 地铁是怎么建成的? 建车站前要勘察土质,北方土质较硬,即使在下面挖,上面的马路照样跑车。这叫做“暗挖法”,先深入到地下20米左右,边挖边建。北京中心城区的地铁车站都是采用暗挖法修建的。但南方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地面往下50厘米就有水了,土又潮又黏,只能从上往下明挖,俗称“大开挖”。 我们很早前看到延安路,用围挡围了一大片,就是在建车站。怎么建?说得简单点,就是先在地上挖一大坑,再从坑底往上建梁、柱子、楼板等,建好的车站一般在马路下面。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从地面往下挖个槽,深达三四十米,在槽里先灌泥浆,再放入钢筋,最后浇上混凝土,就形成了一堵墙。车站越深,墙体越厚。这样的墙共有四面,两两相连,组成一间没有底的房间(专业说法是基坑)。 房间里都是泥,工人从上往下挖,每挖3到4米厚的泥,就用大约60厘米粗的钢管左右抵牢墙面,再挖,再用钢管顶住。挖到底后建楼板,和在地面上盖楼一样。一层楼板盖好,就把支撑这层的钢管拆掉。逐渐盖到顶,钢管也全部拆完了。 地铁隧道为什么是圆的? 车站讲完,再讲隧道(专业说法是区间)。 挖隧道的原理简单,就像老鼠挖洞一样,但用的是一种名为盾构机的机器。盾构机是个圆柱体,构造很奇妙。机器头是个会转的刀盘,上面有许多小孔。刀盘一转,土被削下来,就从小孔进入,被放在传送带上,运出地面。盾构机每往前走几米,就有等量的土被运出去。盾构机尾部是个钢壳,保护工人在里面工作。前面每挖1.2米,后面工人就准备好1.2米宽的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起来。6块管片拼成一个标准的圆,并用高强螺栓上下左右连接固定好。 有个男生问:“为什么是圆呢?” “你提了个好问题,因为圆受力最好,梁一压容易弯,但是圆就很完美,承压能力很强。而且管片厚35厘米,很结实。”崔部长说。 (记者注:听崔部长一解释,就明白过来,路上其实可以看到卡车拉这种圆弧状的东西,原来是造地铁用的。昨天还在路上看见呢。) 盾构机尾部的钢壳外,有钢丝做的刷子和大量油脂,盾构机前行,刷子和油脂像胶水一样粘住管片,隔开泥和水,保证盾构机内管片顺利拼接。 盾构机全身遍布传感器,挖隧道全由计算机精确控制,刀盘运转情况、压力大小、何时转弯、上坡角度等,都通过传感器传输到控制室计算机里。所以,从一个车站挖到另一个车站,盾构机的误差只有几毫米,非常精确。盾构机每天推进十几米,两个车站间距离一般是一公里,要推约3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