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谈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忽然很有些感悟。“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话出自《五灯会元》,为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所说。大多数人总是这么认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禅的一大境界,我却不以为然。古代哲学就是有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毛病。更糟糕的是就算有所领悟,但身处黑盒之中,还是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方向,觉得一切都如浮云,于是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从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超越境界、心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羁绊、不再执于任何的成见。其实我更相信,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切感受。
我作个比喻,当我们来到武林广场时,会很清晰地看到杭州大厦整个大楼的外观,且会很清楚地向人描述这大楼的外貌特征,无疑也自然成为一个很具体的路标。如果朋友约会,说定了在杭州大厦大门口等候,是绝对不会搞错的。而进入杭州大厦,当我们一层一层地走下来,我们原先心中那个杭州大厦的外观模型就会被里面具体的东西所取代。并且每个人进入大厦都不会按部就班地行进,因此大多数的人此时对杭州大厦都会产生一种不统一的概念。虽然实际上已经比进入大厦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还是不禁心生“见楼不是楼”的感叹。
由此又想到了学习。学习也是如此,越学得深入,就会感到知识越不够,当然也就“见书不是书”了。老舍学英语学了一辈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人生,其道理也是相同的。我非常欣赏余秋雨《佛法与人生》中的精彩片段:“其实,你认为你是什么家、什么专业都带有很大有虚假性。你是偶尔的进步,哪怕你有很大有成就,你也不能执着于此,你要破除这个执着。大家知道我做过一段时间的院长,在做得最好的时候,我提出辞职,我一定要用我的行为,破除一个做官的执着,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一直做官,大家就看不到我后来写的那么多书了。我不断破除对生命的执着,我把握住了自己生命的自由。在我不断破除我的岗位甚至官位时,我还要破除空间的执着。”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自然就有了“见官不是官”的思想。这种思想源于他的知识,源于他的领悟,源于他对于文化的执著追求。他因为破除空间,所以对文化感觉和人生感悟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种超越,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烧开水时,水烧至80度这个时间很短,而从80度到100度达到沸腾却比前面的时间更长。我没有去作过这个试验,不知是不是真的。但其道理很显然,再上一个高度会更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想这可能就是禅师所想表达的意思吧。
[ 本帖最后由 南方嘉木 于 2006-12-1 18: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