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学生负担没那么重的原因。 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是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那时候,学生负担没现在那么重。 我粗浅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下:
一、七八十年代极低的高考招生率,让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躺平”。
(一)根据网上得到的消息,80年代的初升高,城市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普高,农村是五分之一,取一个平均数四分之一(那时候农村孩子占大多数,实际应该是4.5分之一)。(注意:这个比例我从网上得知,不知道是否真实,如果是假的,就当我没说)。 而高中毕业后的升学率(升到本科、大专、高中中专),理工科是四分之一,文科八分之一,考虑到读文科的比例不高,综合取一个五分之一。如此计算,能读本科、大专、高中中专的学生,不到同龄人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的比例,导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直接“躺平”,下课了,该打球的打球,该抓蟋蟀的抓蟋蟀,该结伙打架的结伙打架。所谓的“差生”如此,所谓的“好学生”除了不打架,其他的玩耍一样不拉。 今天看到这个比例,我突然觉得自己居然是学霸,至少是准学霸,而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从来没考虑故这个问题,总觉得考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大学刚毕业那会,啥都不懂,在车间里经常被学历低的同事嘲讽:“这都不懂,还是个大学生呢,读书有什么用。”当时的我深以为然。
(二)现在,一半的学生能上普通高中,90%的普高学生可以考入大专、本科,计算一下,45%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那么,至少8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觉得努力一把就有希望,就不躺平了,于是下课不打球了,不抓蟋蟀了,都上兴趣班、补习班去。
二、8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是很有市场的。很多小学没读完的、小学毕业生做生意,成为万元户。反之高中毕业当工人、大学毕业当干部的拿着点死工资。在很多工厂,厂长学历不高,管着很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技术员。
反之现在,社会规则日益完善。没有相当的文化和专业水平,是做不了生意了;想在社会上混得好,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读书无用论早就被扔进垃圾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