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交警部门已在浙A区域号牌车辆及非浙A号牌车辆禁入的区域边界道路设置限行指示牌(4月29日拍摄)。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日报讯 5月6日是“五一”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也是杭州新的错峰出行相关规定正式启动严格执法模式的第一天——杭州市小客车“区域指标”和“浙A区域号牌”设置及相关配套措施自3月1日正式实施,经过两个月的教育提醒期后,杭州交警开始对相关车辆违反错峰限行新政的行为进行处罚。 两个月以来,新政对杭州交通治堵带来哪些效果?实施严格执法首日,杭州交通状况如何? 首日早高峰在途量下降 5月6日早高峰时段,已有一批浙A区域号牌车辆因为违反错峰出行规定受到处罚。 “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新政,不断改善杭州交通通行状况。”杭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5月6日下午,通过杭州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大屏幕,记者看到,当天早高峰在途量30.31万辆,比4月19日早高峰下降9.4%,最高延误指数1.79,下降3.8%。快速路均速42.67公里/小时,主干道均速23.89公里/小时。 5月1日前,交警部门对新调整的错峰出行区域、道路和时段发生的违反错峰出行违法行为予以教育警告,暂不处罚。据统计,执法“过渡期”内,杭州市区每天约有5万至6万辆次浙A区域号牌车辆上路行驶,其中早晚高峰“闯禁”的,各有六七百辆次。杭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1日以来,杭州通行状况已有所好转。 交警部门提醒,接下来,浙A区域号牌的司机们如果违反错峰出行相关规定“闯禁”,将面临扣分和罚款的处罚。 目前,杭州交警部门已经在非浙A号牌车辆以及浙A区域号牌车辆禁入的区域边界道路设置醒目的提醒标志。各导航平台已将新的错峰出行纳入导航提醒。“大家开车上路前,最好先打开手机导航,设置正确的车牌号,根据推荐路线行驶。”杭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智慧手段让通行更顺畅 据了解,杭州交警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将进一步通过智慧手段进行交通治理。 目前,杭州市的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通过“城市大脑”的数字化改革手段,杭州已对城市交通实现24小时监测,把“红绿灯”调整到最优、把事故处置响应提升到最快、把风险预警计算到最准。 “比如,杭州市交通早晚高峰潮汐现象严重,车道流量忙闲不均现象突出。我们通过数据智能——城市交通评诊治分析决策系统扫描,找到拥堵源头、建立动态管控机制。2020年全市实施新增可变车道211处,新增潮汐(可逆)车道55处,对全市130条干道进行了“红绿灯”协调优化,道路平峰车速提升23%。”杭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交通事故是造成道路拥堵的主要因素之一,杭州依托“城市大脑”的数字预警、视频巡查、一键上报等多重手段,快速、及时了解警情发生的位置,通过就近派警出警等方式,对整个处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使主城区5分钟到警率从原来的1.8%提升至70.72%;5分钟快撤率也从原来的2.8%提升至4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