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华市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农村古戏院。刚接到消息说,最近要拆除该戏院。怎么办?这么好的历史记忆从此消失?”昨天,这个消息几乎传遍了金华古建爱好者的朋友圈,并且引起了不小反响。
外墙
荒废的天井和厢房
发消息的是金华婺城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原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刘金发。9年前,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幢古建筑。当时,他还在浙江文物网上发表了相关文章。 “在文物类别中不缺农村戏台,而戏院较为独特。西吴这样的戏院,我在金华农村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刘金发说,古戏院位于罗店镇西吴村,为清中晚期建筑,当地人称为“三以堂”。2008年发现时保存较为完好,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西吴村这座古戏院还有另一层特别意义,西吴村与婺剧渊源非浅:婺剧高腔之一的西吴高腔,就是因西吴村而得名。西吴高腔是中国现存的保留原始风貌较多的古南戏遗存之一,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吴村,实地探访这座古戏院。 古戏院位于西吴村环溪下街,已经荒废多年,天井里杂草丛生,厢房里堆着各种杂物,墙壁上写着标语,后厅有一块屋顶已经坍塌。虽然看着破败,但格局依然完整。戏院很大,总占地面积561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后厅面阔三间,东西设有厢房,面阔六间,中间设天井,组成回字状,东西厢房北侧开设门口出入。前后厅用材粗大,东西厢房用材简单,地基高出天井1米多。 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对于这个戏院还有着很深的记忆。“我们这里的风俗,春分的时候要演春分戏。我们小时候都在这个戏院里看过戏。”83岁村民吴春成说,“两厢是妇女小孩坐着看戏的,男同志就在天井里看。戏房用来放戏箱,当化妆间,也可以住人。上世纪50年代,金华婺剧团来演出还卖过票,并有茶水供应。”
俯瞰
这个戏院曾是西吴人的骄傲,因为附近村庄都只有戏台,没见过专门有戏院的。在从前,连兰溪人都专门赶过来看戏。而且,西吴村的戏台很大。遗憾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戏台倒了。 村里人不知道这个戏院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太公手里造的。“大概有两百年了吧,太公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同样,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造这么一个戏院,也许是因为西吴在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周边村庄稠密,有一定客源。 也有可能和西吴村曲艺盛行有关。婺剧高腔之一的西吴高腔,就是因西吴村而得名。关于西吴高腔的来历,记者从金华市非遗中心了解到,西吴高腔盛行于金华一带,因在金华北山脚下的西吴村开始科班而得名……明末清初,西吴高腔进入繁荣期,道光前达到了顶峰,有20多个西吴高腔戏班,参加演出人数有六七百人。 74岁的吴凤济和66岁的吴浙民都是婺剧爱好者,他们成立了一个业余的坐场班,他们说,在清朝时,村里就已经有两个戏班了,有唱高腔的,有唱昆腔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都还有。 昨晚,金华地方文化研究者高旭彬也给记者发来了一段补充材料:“有‘婺剧高腔活字典’之称的江和义老先生年少时,就曾在西吴村的郭品玉班坐科学戏。可以说,老先生的主要学艺经历就是在西吴村完成的。江和义老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口吐’了几十本高腔剧本,对婺剧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因此,西吴村的这个古戏院对金华婺剧可以说意义重大。”
细部
遗憾的是,或许见证了西吴戏曲辉煌时刻的西吴戏院正风雨飘摇,面临被拆的命运。 这两天,西吴村支书吴根升也陷入了烦恼:“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村里根本无力进行修复。如果不进行修复,一年之内说不定这房子就会倒掉。倒掉房子的责任又归谁,如果伤到人怎么办?” 他说,拆除决定是11月15日作出的。“文革”后,这个戏院一直被当成加工厂、面条厂等集体企业的场地,近些年损坏也比较严重,成了安全隐患。这次也是响应贯彻“治危拆违”的行动。村里曾经有过保护的想法,上半年的时候,还通过镇里申报,也有人来看过,说没什么修复价值。后来,村里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征求意见,大家都同意拆除。 没想到,拆除戏院马上变成了各方关注的“大事”。记者了解到,文物监察部门、派出所、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都已去现场进行查看,接下去将进行价值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这两天,金华的文保志愿者也在密切关注西吴古戏院的情况,希望通过自己的奔走努力,让金华这座独特的建筑有个圆满结局。 “西吴戏院是西吴村历史积淀的象征,它见证了当时民间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状况。我们应该设法保护,如果有可能的话,保护与利用一举多得。”刘金发说。 金职院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老师胡波在一个月前刚刚去看过这个建筑,昨天,他特意陪记者去非遗中心查找资料,并与省里的专家取得联系,邀请其来金华看看这个古戏院。“不管能不能救戏院,我们都去努力一把。” 昨天下午,文保志愿者戚国兴也给记者发来了西吴村的相关资料。没想到,西吴和佛手也大有渊源。家谱里有着关于金华佛手引进和栽种历史的最早记载:“……巽源公自吴阊带回香柑一种,巧指玲珑,异香馥郁,实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也。”然后,巧手的西吴人又在篱笆院落间遍植素馨、绿萼、茉莉、珠兰,一切细草繁花。村人在课读课耕之外,兼以莳花为乐。并且,在村里造了一座花神殿,以供奉花神。 好一个风雅之地! 而所有人为这座戏院所做的努力,也正是为了让一种风雅不要就此消失,成为遗憾的回忆。
金华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