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2岁的老教师,一间略显空荡的备课室,几十套低矮的桌椅板凳,构成了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在江山市长台小学,年逾七旬的王振富是年纪最大的“编外教师”,和一般的任课老师不同,王振富教授孩子们学习竹编,孩子们都亲切地唤他“竹编爷爷”。 55年的“功力”传给孩子们 今年72岁的王振富,17岁开始跟师傅学做篾,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经过岁月的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55年的“功力”练就了他的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件件扎实,篾席、竹篮、蒸笼等寻常篾制品都编织得十分精巧。
然而,随着塑料、不锈钢等制品的出现,竹制品渐渐被淘汰,坚守传统手艺的王振富开始思索:“怎么办?我就想,既要实用,又要有观赏价值,然后就开始做动物形状的竹篮、竹制的瓜果……”
凭借精湛的技艺,王振富成为江山市竹编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对于平平凡凡干了大半辈子篾匠的他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
2010年,长台小学邀请王振富到学校开课,因为校园内外都长满了竹子,学校从“秀竹文化”入手开设“竹韵课程”,王振富可以教授学生们学习竹编。 备课时间是普通老师的两倍多 想到能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的孩子们,王振富欣然接受了学校的邀请。7年来,王振富主要教授五、六年级的孩子,每个班每周一节课,一节课40分钟左右。
虽然课时不长,可备课时间却是普通任课老师的两倍多,因为每个孩子上课用的篾丝都是他提前准备好的。王振富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认真地备课,一根篾,穿过锋利的刀锋,再从他粗糙的手掌间穿出,来来回回好几次,才变成了细细的篾丝。一个班有40个学生,每个学生两根篾丝,一次性要准备上八九十条篾丝。
除了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准备上课用的材料,王振富还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因为没有竹编教材,他只能自己“想”内容。有时,也会叫人帮忙上网找图片,然后用竹编工艺编出图片上的样品。
“以前的竹制品大多以篮筐这样的生活用品为主,可要想让孩子们爱上竹编,就得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鸡、鸭、鱼之类的动物,还有苹果、辣椒、丝瓜等果蔬,这些熟悉的物品用竹子编出来让孩子们感到很新奇。
“竹编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长台小学校长王炤说,学校专门建立“知竹馆”,里面陈列的主编作品,每一件都融入了学生的创意,交织着学生的快乐。 相比起孩子的进步,王振富却觉得,自己得到的更多,“学校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能把竹编工艺教给更多人。”
舍不得唤他“竹编爷爷”的孩子们 授课7年,学校里认识王振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听王振富说,低年级的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升到高年级,上他的竹编课,孩子们还给他取了绰号“竹编爷爷”,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孩子们自己准备的小礼物,“也因为经常和这些娃娃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年轻。”虽然年逾七旬,王振富上起课来,看上去精神矍铄。
他表示,只要学校里有需要,他还是会继续坚持,“只要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就会继续下去。”
浙江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