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9|回复: 2

[新闻] 【杭州日报 · 城纪】董大酉,被时间几近湮没的建筑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大酉,被时间几近湮没的建筑师

2017-08-11

                                         
    人物简介    董大酉(1899-1973),著名建筑师,建筑设计理念吸取了国外建筑艺术精华,与我国传统风格相融合,创作了一系列雄伟壮观的建筑作品。著有《中国艺术》《建筑记事》《大上海发展计划书》等。
                                         
    董大酉与家人
                                         

                                         
    董大酉住宅内景
                                         
    董大酉住宅全景
                                         
    董大酉独子董艾生

董大酉,被时间几近湮没的建筑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大酉与梁思成齐名,他与梁思成同时被评为新中国的首批“一级建筑师”。大酉出生在杭州,在杭州辞世,安葬在西溪杨家牌楼,可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贤。可叹的是,时至今日,与梁思成的声名大相径庭,其名在乡亲中知之甚少。

在中国建筑史上,董大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为二十世纪的中国建筑事业做出了杰出业绩。有人说,中国现代民族建筑设计的故事应从董大酉开始。他所设计的建筑,时至今日,如果还能保留下来,多数已经成为历史文保建筑了。

大酉是我父亲(龚文千)的同事、上级,他的独子董艾生也是我儿时的玩伴,2017年4月,我(作者)意外听说了大酉独子(董艾生)的下落,想要了解这位杰出乡贤的所作所为,非艾生莫属了。艾生虽在病中,思维却很清晰,说话条理分明,谈到父亲时,艾生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建筑业有“北梁南董”之说。

1/ 求学时代的大酉

董大酉1899年2月1日出生在杭州,其父董鸿伊(音)是个地道的杭州人,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他是老大。早年董鸿伊担任过清政府驻阿姆斯特丹与罗马使馆的三秘,回国后,曾在政府教育部工作。早在董鸿伊出使欧洲期间,将董大酉也带到了国外,董大酉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国外度过的,在欧洲上的中、小学,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刚回到国时,竟然听不懂国语。

早年董大酉随董鸿伊到罗马参观,就对这座有着丰富历史遗址的城市产生了兴趣,圆形剧场、罗马斗兽场、大杂技场、万神殿、公共浴场,这些古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中国也有许多古代建筑,与西方式样大相径庭,为什么不能将东方的建筑形式与欧洲建筑相融合,取长补短呢?应当将祖先的建筑遗产发扬光大,于是,他有了攻读建筑学的念头。回国后,董大酉考进清华学校,这是一所中西并重的留美预备学校。课程设置上注重英语,还有数学、地理、国文、社会、文学、哲学等。毕业后,学生可插班进入美国就读,以缩短学习年限。1922年,考取庚款留学,离校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就读建筑专业。

两年后(1924年)获建筑学士学位,继续攻读研究生,钻研城市设计专业。

1925年毕业,董大酉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1926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美术考古学博士(1926-1927),同时在纽约建筑师事务所兼差。

1928年,董大酉进入纽约墨菲建筑师事务所工作(MURPHY & DANA ARCHITECTS)。那段时间,墨菲建筑师事务所的业务一半在美国,另一半在亚洲,承接的最大业务是在中国建造大学校舍,尤其是参与了首都(南京)现代化建造项目。

2/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董大酉

1928年后,董大酉回国,在上海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做事。庄俊是我国最早留洋的建筑师。庄俊在1927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在庄俊介绍下,董大酉也参与了学会工作。

董大酉回国次年(1929),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那时市中心地块皆为租界。为了与租界抗衡,政府决定将市府大楼建在郊区的江湾,以解决华界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并提出“大上海建设计划”(都市规划与建设),与此同时,以发行公债与出售土地的方法筹集资金。

1929年上海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成立,聘请董大酉任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

次年(1930),董大酉在上海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

同年,“大上海中心区域建设计划书”公布,对虬江码头、机场、水厂、道路、铁路枢纽等设施进行了规划,包括了市府大楼、图书馆、运动场(今江湾体育馆)、博物馆、市立医院、市立公园、各局办公楼、音乐学院、上海铁路局管理大楼,及工业区、住宅区的建设。

大致来说,在抗战前上海市政府完成的道路与公共设施,分别有原市府大楼、原五局办公楼、京沪京杭两路管理局大楼、市立图书馆、市立医院、市运动场、市博物馆、市卫生试验所、上海航空陈列馆等项目,它们都倾注了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的心血。

尤其是市府大楼的设计,公开悬奖设计方案,最后由董大酉综合各方意见,并参考了各个获奖方案,另行设计建造。这座大楼气魄宏伟,建筑向南端矗立在一个高约一层的仿石质基座上,抬高的宫殿摆脱了古典建筑的“平矮”之感,给人以高大宏伟之感。

董大酉受过现代建筑学教育,并未一味追求西方风格,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式传统建筑方法,而是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新现代主义。只是在民族风貌外表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非传统木质结构),内部设施则力求现代化,电梯、卫生与消防设备等,一应俱全,可说中西合璧,既具民族特色,又有实用性的海派建筑风格。

3/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董大酉

解放后,董大酉带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放弃在上海的优裕生活,奔赴陕西工作。在西安,先后任西北公营永茂建筑公司、西北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主持了西安新城广场的规划,以及军医大学等项目。

1955年,董大酉担任建设部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在1957年,随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出访前苏联、罗马尼亚,代表团团长是建筑工业部副部长周荣鑫。

回国后不久,董大酉调任天津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了天津车场道干部俱乐部等的规划设计。时至20世纪60年代,董大酉已年过六十岁了,萌生南归之想。不过,上海的户口很难迁进,于是,他想调回老家杭州。在建筑学会与国家建设部的会议上,他早就结识了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的余森文。虽说董大酉多年在北方工作,但每到沪杭考察,耳闻目睹,对杭州建设与西湖开拓有些想法,在聊到杭州城市开发利用与西湖建设时,与余副厅长谈得十分投缘。

有一次,余森文问道,你怎么对杭州那么了解?

董大酉告诉他,我是一个杭州人,很想再回南方工作。

余森文听了,非常高兴,与有关领导请示以后,向他表示,浙江可以“工作调动”名义将户口落实在杭州。后来,经上级的批准,邀请董大酉到杭州担任顾问(董大酉是一级工程师,根据政策规定,可终身任职)。

1963年,时已65岁的董大酉回到杭州,担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顾问工程师。刚到杭时,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接见并宴请了他,谈话中,江华鼓励董大酉为杭州建筑事业多出力。

4/ 我家与董大酉一家的交往

艾生说,父亲四海为家,在杭州没有什么直系亲戚,也没有房屋财产,于是,市政府将我们一家四人(母亲卢育宝、我与一个婶婶)安排住进劳动路新民里市委宿舍(今孔庙气象局旁)。

艾生的这一番讲话,让我不由想起了早年与他们一家人相处的日子,大约是1964年末的一天,大酋和设计院的同事到西山路踏勘。考察后,边走边议,来到西山路口,同行的人指着我家的小屋,对大酉说:“这座房屋是龚工自己设计的,至今一家人仍住在里边。”

大酉听了,十分好奇,在父亲带领下进屋休息。

当时我家虽只有二个房间,大酉仍细细察看了整座房子,说道:“建筑很有构想,中式斜坡瓦房,二层小筑,背山面湖,依坡而筑,利用坡地落差,进门设置几级踏步。一楼为客厅,落地门窗,西式壁炉;二楼卧室有吸墙书架、壁橱,客厅一排玻璃窗,视野开阔,能鸟瞰周边景观,可说中西结合建筑典范。”

我母亲见到有客人进来,忙着沏茶倒水,父亲说道:“我妻子早年在金女大(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英文系读书,当过中学教师,帮着料理家务。”大酉说道:“内人也是金女大毕业的,学的也是外语。”

母亲一打听,原来董师母比自己长了几届,可说是金女大外语系的先后同学,无形之中,拉近了距离,话题就来了。后来,母亲带我去董家几次,大酉一家人住在市委宿舍,也是政府为他们一家安排的一个三房一厅、卫厨齐全的大套公寓楼房。房间里多是杭州难得一见的西式家具,想来是大酉早年从上海带过来的。

父亲告诉我,他们当时有一个规划构思,想将玉泉植物园延伸到西山路,直至花港观鱼公园,开发一大片景区。用当下话来说,就是“西湖西进”,将游客扩散到湖西地方(上世纪50-60年代时,西山路十分旷寂,路以西地方基本上仍是农田鱼塘村落)。

当然,他们设想的那些西湖扩建方案,后来随着“文革”爆发,无疾而终。直到2000年后,“西湖西进”计划实施,才得以落实,此乃后话不提。

1964年,董大酉主持设计了二个涉外宾馆以及黄龙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可惜的是,许多工作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文革”爆发,设想还没启动,就中止了。所幸的是“文革”结束,尤其是2000年后,杭州旧城改造与西湖景区的扩建,重圆了董大酉的梦想。

5/ 特殊时期的董大酉

后来,我(作者)见到董大酉的时间是1966年夏天,“文革”的狂风暴雨已蔓延到了杭州。

我到他家去找艾生。董大酉见到我,问起我父母的遭遇。我讲到父母受到冲击的情形,他十分同情,接着,不无幸运地说:“我刚调到建设局,还没有来得及上班。他们不认识我,因此,没有什么人贴我的大字报。”言下之意,似有不幸之中之大幸。

我最后一次见到大酉是1966年夏秋之时,在玉泉马铃山上的张超昧医师家。

那次父母将我也带到了张家,大酉常向张医师请教医药知识。谁也没料到,那次后,我们再也没有见到大酉全家了。

1973年的一天,董大酉离开这个世界,令人慰藉的是,他的精神却通过设计的有形建筑留存下来了,多数已成为“市级历史文保建筑”。每当见到这位建筑大师的杰出作品时,让人不由怀念这位乡贤的人格与理念!

而董艾生1968年随同学一起上山下乡,在余杭县黄湖公社向前大队插队落户。四年后(1972),以“病退”名义回到杭州。后来被居民区分配到杭州电子仪表局所属的光学仪器三厂做工。

1977后,高考恢复,董艾生考进杭州大学外语系。1982年分配在杭州化工局业余大学当教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6),因病提早退休。

董艾生回忆说,父亲(大酉)是1973年过世的,患的是肺癌。

“文革”时,造反派批斗董大酉,因为当时他拿280元一个月的工资,给他扣的帽子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实际上,董大酉“一级建筑师”是国家评的,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作时,工资达到800元一个月,后来调到天津,因有“地区差额”,降到每月500元。至于说调到杭州时,也因同样原因(地区差额),只拿280元一个月,尽管如此,在别人的眼里,收入够高了。

董大酉在1965年底调到建设局,1966年开始搞“文革”,许多人不知道他,加上平时慎言谨行。开始时,造反派批斗内容是他曾主持过“大上海市政府建设”以及南京“新首都建设规划”。造反派来“抄家”,将董大酉书籍信件与照片拿走了,不过,运动结束后,又送了回来。

董艾生的母亲(卢育宝)1914年出生,在金女大文理学院外语系毕业,先在上海市立第三女中教书。抗战胜利后,母亲在一家英文报上见到,驻沪美军招聘中国职员启事,于是,母亲去应聘。录取后,担任出纳与仓库保管员。

1948年美军撤退,将她介绍到南京美使馆工作,不过,只做了半年,使馆关闭,母亲又回到上海。自此后,母亲一直待在家中,烹菜煮饭,相夫教子。

“文革”时,造反派抓住她曾在美国使馆工作的那段经历,穷追不舍,大肆批斗,无限上纲,卢育宝不堪污辱。在董大酉过世后的第三年(1976)吃安眠药过世了。

6/ 董大酉纪念馆会有吗?

说到董大酉在上海的住宅时,董艾生说,他在上海五角场住宅是一所二层西式建筑。1935年竣工,只住了几年,1937年沪淞战事爆发,江湾沦为战场,董大酉只好搬进英租界(华山路)。日军占领时期,房子成了日军司令的公馆,西边球场成了养马的地方。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举,许多工程设计摆在手上,董大酉忙得晕头转向,加上已经习惯租界生活,一时也没有心思料理那个屋子,一直空关着。

解放后,五角场的老屋成了派出所和上海钢丝厂所在地。董大酉在西安工作时,上海方面曾汇来几十元房租(扣除了房屋修葺的费用)。其实,董大酉没有出租的意思,这是他们自作主张寄来的钱。1958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江湾住所被“改造”,原因是那是一座“出租房”,按政策规定,必须要“改造”。

从小到大,董艾生就听董大酉不断地唠叨着江湾的房子,似有恋恋不舍之意,只是再也回不去了。董艾生说,近年来听人谈起,有人提议将董大酉的老房子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改建成董大酉纪念馆,或上海老建筑资料陈列馆。

或许有一天,纪念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董大酉。

庐上雁
发表于 2017-8-2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西进那么早就提出啦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枯井底污泥处 发表于 2017-8-20 17:51
西湖西进那么早就提出啦

过江隧道也是很早就计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8 21:31 , Processed in 0.2518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