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9|回复: 0

[转帖] 【杭州日报 · 城纪】钱塘真合是吾乡: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杭州因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塘真合是吾乡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杭州因缘

2017-07-07
                                         
    陈寅恪
                                         
    陈三立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历史、佛学、文学以及东方古语言研究等领域的成就与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的地位与名声,如高山一样矗立在那里,用不着我赘言一字。但我以为“国学大师”这个称号,在对他众多的誉称中,是最贴切最言简意赅的一个。本文单说这位国学大师与杭州的因缘。何谓因缘?佛书说:“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陈寅恪与杭州的因缘,既有前缘,亦具现相。

1/ 卅载别离犹了了

陈寅恪先生与杭州有着多重因缘:杭州是他曾任湖南巡抚的祖父陈宝箴的为官之所及其父亲陈三立晚年徜徉流连之地。光绪八年(1882)秋,陈宝箴在河北道(治所在河南武陟县)任上擢浙江按察使,次年(光绪九年,1883)春,携子三立抵杭州就职,但到任仅数月即因前在河南省任上刑狱事被诬劾免职,拂袖归还长沙。是为陈寅恪先人与杭州的初次结缘,7年后(光绪十六年,1890)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

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在陈宝箴被免浙江按察使6年之后,湖南巡抚、杭州仁和人王文韶上疏力荐起复陈宝箴。朝廷因此召陈宝箴入都,次年(光绪十六年,1890)起复为湖北按察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从河北布政使任上擢湖南巡抚。陈宝箴就任湘抚后,戮力革新,是执行光绪皇帝变法维新政策的极少数地方大员之一。戊戌政变后,陈宝箴以“滥保匪人”之罪与子三立同被革职,“永不叙用”,而这个处分也是其京中奥援王文韶等大臣磕头恳请的结果。杭州人王文韶识陈氏之才、爱陈氏之才、惜陈氏之才,可以说,陈宝箴一生事业的成就,王文韶是最主要的助推者。故陈氏及其后人感念王文韶,同时也对杭州多了一份好感。

戊戌之后,陈三立凭栏观风云,做起了“神州袖手人”,于江宁(南京)置宅,往来南昌、上海间,并未履迹杭州。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十八日,因黄兴、李烈钧等兴兵讨袁,上海战事骤起,陈三立与亲友避居杭州西湖,宿刘庄,至八月初方返沪上。是为陈三立于光绪九年(1883)随父抵任杭州不久拂袖离杭之后的首次莅杭。到达杭州当晚,陈三立即与内兄等移棹三潭观荷,赋五言古诗云:

卅载别西湖,合眼犹了了。厌乱复逃暑,胜地益萦抱。挟月穿海角,飞车逐奔鸟。向晡落闲墅,还我旧蓬岛。罄觞待月烂,一棹万峰绕。……

自光绪九年(1883)至民国二年(1913)恰好30年,其间国家历史风云变幻,改朝换代,而陈三立作为前朝遗老,身世浮沉,阅尽沧桑,虽因避乱来到杭州西湖,其实是一种“归来”。自兹之后,杭州成为其晚年常游常驻之地,每一次莅临,皆作兼旬经月之逗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三立忧愤以死,十一年后(1948)夏,归葬杭州九溪牌坊山之原。

2/ 誓将同穴保湖山

陈三立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为之作了大量诗文,为湖山增色添光,同时在杭州选定自己身后的长眠之所,并最终归葬湖山。从此杭州成为陈家数代人心中之故园,也成了陈寅恪晚年醒时梦里念兹在兹之所在。

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二十九日,陈寅恪母亲俞明诗病殁于南京家中,仅一个多月后,其长兄陈衡恪(师曾)因伤继母之逝且操持丧事过劳遽逝,骤然间失妻丧子,儿女担心陈三立忧伤以死,故“挟居杭之明圣湖上”。陈三立《挽俞夫人联》曰“一生一死,天使残年枯涕泪;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联中之湖山即是杭州西湖之湖山。是年十月,陈隆恪、方恪、安醴兄妹扶母亲俞夫人和长兄衡恪灵榇从长江、京杭大运河水路至杭州,暂厝于净慈寺,等待卜葬。民国十三年(1924)九月,陈三立四子方恪到杭州探视父亲并商量为母卜葬之事,次年(1925)夏专程赴天童山、法华山等处名刹为母卜兆域,最终择址九溪之南牌坊山黄泥岭,于当年十月十八日葬俞夫人与衡恪于此,并于俞夫人墓侧预留陈三立生圹。而陈三立最终来与妻儿长相厮守则在23年之后。

民国三十七年(1948)五月,陈三立灵柩在暂厝北平长椿寺11年后,由女新午及孙封雄扶送经天津,由海路至沪,再转杭州安葬于俞夫人之旁。25年前,陈三立于妻病逝之时,发出“誓将同穴保湖山”之誓,至此始偿遗愿。陈三立二子隆恪之女陈小从有文《双穴湖山愿无违》回忆说:

牌坊山,地处杭州六和塔与九溪之间,四周为当地茶农植茶山地,父、叔曾拟在祖墓周边植梅百株,与孤山林和靖梅景遥相辉映,以利墓园之长保永垂。惜因机缘未熟,以致此一宏愿始终无法落实。

后来发生的种种变故,又岂止“宏愿”无法落实一事?时势变幻,纵王谢后人,也不过如寻常百姓,与世浮沉。

3/ 岂意青山葬未安

杭州父兄之庐墓是陈寅恪心中的痛。母、兄过世及下葬九溪之时,陈寅恪正在德国研求绝学;1947年清明,陈寅恪夫妇偕长嫂至京郊长椿寺祭扫父亲遗柩;1948年五月陈三立灵柩南归杭州安葬,陈寅恪因清华教务未曾护送南下;当年12月15日,在炮火声中,陈寅恪携家人乘机至南京,再到上海乘轮,于1949年1月19日抵广州,从此再未北返,在岭南广州度过他人生最后的20年。

陈寅恪身在南国,心却始终系念杭州先人之庐墓。这在其诗作中多有表露。1949年4月诗云:“岭海移家春欲暮,清明上冢梦初回。”

1951年夏作《送朱少滨教授卜居杭州》二首,其二为:“无改乡音望若仙,镜湖乞得比前贤。他年上冢之江畔,更和新诗结后缘。”1951年9月听说杭州有迁墓之说,陈寅恪深为不安,同样抒之于诗。

父母丧事,陈寅恪皆未亲历,是当为他一生中之一大憾事。晚年以“废残”之身栖身岭南,上冢之不可得,只能“梦回”“遥祭”,更是憾上加憾,不意听闻先人坟茔将不保,于是写下“岂意青山葬未安”“惭痛孤儿泪不干”之句,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

原来,1951年6月,解放军海军某部拟征用牌坊山之地修建疗养院,限区内坟冢20日内迁葬,逾期当由公家发掘,是为陈寅恪“岂意青山葬未安”之由来。先是陈氏墓茔看守人应品森致信陈方恪,告以此事,陈氏兄弟闻知,无不焦急万分,二兄隆恪恳托民主人士、陈三立的忘年之交李一平设法挽救,李一平乃在京联系民主人士通过各自渠道请求高层出面制止。四弟方恪则以兄弟四人名义上书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多方努力之下,终获高层批示,责令某部撤销征用墓地之计划,陈墓周围若干距离内不得再建屋舍。嗣后又经李一平出面,陈墓于1956年被定为浙江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殊不知,经此一番惊险之后,依然是“葬未安”。1962年,陈墓文物保护单位资格被撤销,“文革”期间,墓园遭劫,园内大小建筑物净尽,幸未扰动地下灵榇。1986年夏,经李一平奔走呼吁,始由公家拨款8000元,围绕两座坟墓,砌以砖墙,稍复坟头模样,而墓园早已辟为茶地。未料不过数年,1991年杭州西湖风景区开始清理墓葬,凡未重新登记者均作无主坟处理。远在成都的陈流求于是年年底专程赴杭,得知祖墓已由程融钜嘱其学生代办了登记手续。然事情并未中止,陈氏后人得知,清墓行动还是波及了本不在清理范围之内的祖墓,陈三立与俞夫人合墓前的石碑被腰斩,原碑上文字“诗人陈散原先生暨夫人俞氏之墓”仅存“之墓”二字。陈流求再度赴杭,将原碑照片放大,摹定勒石,立于祖父母墓前。但今日实地所见,两墓前树立的并非石碑,而由水泥浇铸,墓碑文字由杭州书法名家郭仲选所书(据陈氏后人所摄照片,1986年十月修墓之时所立之碑系薄石板,碑上文字亦为郭仲选所书),文字勒刻较为粗糙。据《也同欢乐也同愁》,此碑系杭州市园文局钱江管理处于2007年4月重修墓园时所立。

4/ 更和新诗结后缘

在岭南大学(后大部并入中山大学)的同仁中有一位朱师辙(字少滨)教授,系清季小学名家朱骏声之孙,家学渊深,曾参与纂修《清史稿》,陈寅恪引以为同道。这位朱先生在1951年夏退休时,前往杭州定居。这又使陈寅恪对杭州多了一份牵挂。朱少滨的离去,陈寅恪以诗《送朱少滨教授退休卜居杭州》二首相送:“同酌曹溪我独羞,江东旧义雪盈头。君今饱啖荔枝去,谁话贞元七十秋。”“无改乡音望若仙,镜湖乞得比前贤。他年上冢之江畔,更和新诗结后缘。”

前诗表露了对挚友离去的怅惘之情,后诗则表达了对于今后到杭州会旧友、以诗唱和的希冀。在此后的岁月里,陈寅恪的上冢之行终未实现,与杭州朱少滨之间的诗词唱和却屡有新篇。据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陈正宏辑录,从1953年至1961年,陈寅恪赠和朱少滨的诗作竟有22首之多(其中6首诗文已佚,仅存诗题),其中以1953年所作的居多。在诗中,陈寅恪既表达了对朱少滨和杭州风物的挂念,又就自己学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时事与朱氏交流意见,同时隐隐流露出对于归隐之向往。

两人在诗中交流最私密之想法,又足见彼此间相知之深。

1961年陈寅恪《寄怀杭州朱少滨》云:“东坡聊可充中隐,吏部终难信大颠。南海西湖同一笑,鸟鸣花放自年年。”是为今存陈寅恪寄赠朱少滨诗作之最后一首,可以说,与杭州朱少滨之间的情谊,是晚年陈寅恪精神上的一个慰藉。只是时势迫人,好景难再,在经受了三年多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终于1969年10月7日逝世,享年八十;而朱少滨亦于同年逝于杭州,享年九十,南海西湖于同一年魂归道山,泉下相遇,当仍能唱和不辍。

陈寅恪在老年衰病的境遇中,以“废残”之身,穷11年时间和精力,燃脂瞑写,以他最为擅长的“诗史互证”法撰就了两部考证性的学术专著——《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他因此自嘲“著书唯剩颂红妆”。且不说陈寅恪从中古史研究向明清之际“红妆”研究转变的深刻背景,单说他又因对“红妆”之一杭州才女陈端生及其弹词《再生缘》的探究,而与他所钟情的杭州结下了一个新的因缘。

5/ 钱塘真合是吾乡

在时局的大变革中,陈寅恪为什么选择古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作为余生的安身之所,学界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里,陈寅恪虽身居岭南,心底里却始终视自己为过客。“先生过岭诗为历”,从他晚年的诗作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他的那种乡愁般的心绪。他曾这样问自己:“无端来做岭南人”,“余生流转终何止”?春天将尽,他感叹:“岭表流民头满雪,可怜无地送残春”;端午节到,他又自吟:“几回客里逢兹日,何处寰中似故乡?”在酷热的天气里他又向故友倾诉:“一瞬百年强半过,不知何处觅家乡?”那么,陈寅恪晚年屡屡梦回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陈寅恪祖籍义宁(今江西修水),生于长沙,少时曾随父母在南昌、南京、上海等地居住。但对于流寓于岭南的晚年陈寅恪来说,他很乐意视杭州为故乡。有诗为证:“惊心节物到端阳,作客犹嗟滞五羊。艾诩人形终傀儡,槐酣蚁梦更荒唐。南游已记玄蛇岁,北味浑忘白虎汤。粤湿燕寒俱所畏,钱塘真合是吾乡。”

诗中说,他是因为畏惧北京的严寒和广东的湿热,才认杭州作故乡。但这自然是浅显之义。对于在诗作中擅用古典和今典的陈寅恪来说,他之钟爱杭州绝不仅仅是由于气候之故,而别有一番深意存焉。

陈寅恪之所以将杭州认作故乡,就近守护先人庐墓,是最直接的原因。有文章说:“因为父亲、母亲和兄长长眠在西子湖畔,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就成了恪守孝道的陈寅恪虚拟的故乡。如果权力能够批准,他一定会立即启程。”信然。其次,朱少滨退隐杭州,更增加了陈寅恪对杭州的向往。

陈流求三姐妹所著《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中披露了一个细节,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对美延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极为赞许,多次同她谈过,美延毕业后最好能在沪杭一带工作,而父亲愿像朱师辙(少滨)先生那样,退休即卜居杭州养老,百年后附葬父母兄长身旁。身后安葬杭州祖茔,这是父亲生前多年的心愿。”

按,陈寅恪小女儿陈美延于1957年从南开大学转学到复旦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到华南工学院工作。由此可见,至少到1957年,或1961年陈美延毕业前,陈寅恪仍在考虑卜居杭州养老的事情。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尤其是1958年夏陈寅恪被推上政治斗争前沿之后,无论北归北京还是北归杭州,都已只能是“争奈归期抵死赊”了。

6/ 青山埋骨愿犹虚

在经受了三年多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终在1969年10月7日被迫害致死,仅一个多月后,夫人亦相随而去。陈寅恪享年八十,不可谓短寿,但他的身世之奇、之惨,不禁令人唏嘘。他在生前,备受艰难困苦,以至于有“天其废我是耶非”的追问;他的身后,亦是“青山埋骨愿犹虚”。陈寅恪与杭州还有未了之缘。

不管陈寅恪在弥留之际,是否有明确遗言归葬杭州,但百年之后附葬于父母兄长之旁,是陈寅恪的宿愿。陈寅恪夫妇逝后,骨灰先是寄存在广州市殡仪馆,后改存银河公墓。“文革”结束后,长女流求与幼女美延为父亲后事做了分工:流求负责完成父母归葬杭州九溪祖墓遗愿;美延负责追讨“文革”时散失的文稿。两件事情都进行得非常艰苦,一直到进入21世纪才告基本完成。陈寅恪的失稿虽未能全部追回,但三联书店于2001年至2002年间推出的《陈寅恪集》,将当时能够找到的全部陈著收集,且以繁体字印刷,差堪告慰陈氏在天之灵。

陈氏夫妇落葬之事的解决却远比出版之事来得曲折复杂。陈流求三姐妹在《也同欢乐也同愁》中说,为父母归葬杭州祖墓之事,“我们姊妹在改革开放后,竭尽全力近二十载奔走呼吁,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求助协商,最终未能实现。”陈氏姐妹虽未详述细节,但“竭尽全力”之语显示其间之情节定然相当委曲复杂。现在知道,1994年春南昌方面筹备“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时,陈氏后人提出修复西山(在新建县)陈宝箴墓,将庐山松门别墅改建为陈三立纪念馆,将陈寅恪夫妇骨灰归葬于西山祖墓等三个要求。由于新建县方面既不支持且索价甚昂,归葬西山之事行不通。当年9月,在“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上,陈流求、陈美延等陈氏家人遂又提出在庐山陈三立纪念馆建成后,将其父母骨灰归葬庐山,并说:“父母也曾另有遗言,身后能葬庐山,亦无憾矣。”此言是否陈氏姐妹的权宜之语,外人不能妄断,但由以上情节可知,早在1994年,陈氏姐妹对于父母归葬杭州已近乎无望,故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提出归葬庐山之议。

2003年,在农历五月十七日陈寅恪冥诞之日(2003年6月16日),江西庐山植物园举行了揭墓仪式,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去世34年后,终于偕夫人入土为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9 10:34 , Processed in 0.3833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