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9|回复: 5

[转帖] 【杭州日报 · 城纪】小河驿,江南运河孤本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河驿,江南运河孤本地

2017-04-28
                                         

                                         

                                         


小河地区历史悠久,自南宋始就和国家运输紧密相关。漕运时代,这里是运河七大钞关之北新关所在地,梯航不绝,百货辐辏,也是钱塘仓所在地,其因河而市,形成了杭城北部唯一有记载的早市。在近代,则是浙江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的起讫站和京杭国道的起点站。可以说,小河地区,不仅是杭城北部水陆、公铁交通网的“国运”枢纽,江南运河的孤本地,也是活着的东方文化驿站。

漕之咽喉,钞关故地

公元1507年春,一位形容憔悴的中年人从北京顺运河南下来到了杭州。入城之前,他在城北小河直街附近的北新关遇见了他的兄弟们。其诗《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云:“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投荒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闲。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他,便是王阳明。此前不久,即1506年冬十一月,他因上疏请求释放被宦官陷害打入死牢的戴铣、薄彦徽等人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大板,坐牢约一个月,从六品官员变成一名没有品级的贵州龙场驿丞。此番路过北新关,正是其前往贵州的途中。

北新关,全称为北新钞关,因明朝政府据北新桥设关故名,始设于宣德四年(1429)。明代京杭大运河上有七大钞关,由南而北依次为:北新(杭州)、浒墅(苏州)、扬州、淮安、临清、河西务、崇文门(北京)。在这七大关中,北新关最为复杂,《北新关志》中对此有多番表述。明朱葵《北新关行署记》曾说“第北新之务,与别关迥异。他榷之所司统于关门一泓水,当事者自为政,其额虽盈缩或殊,随其日之所有者即可,列册报命,无烦旬日淹也。北新则否。”曾主政过北新关的王廷幹则有“关控武林以西,距河之尽而隔钱塘江,越杭城三十余里,非临清、淮扬、浒墅,据往来要冲者比”的叙述。盖因杭州水系众多,水网发达。在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中,对外有着“上通闽、广、江西,下连苏、松、两京、辽东、河南、山陕等处”又可通海的重要地位,对内则是浙东运河、钱塘江、上塘河、下塘河、小河、苕溪、余杭诸水北上或入杭转贸的联结点,水陆要冲之地。因而,北新关就成了这张纵横连贯之水网中的榷要之所在,由于这张水网的复杂和特殊,为防止商人绕道私越,北新关在本署之外,又设有“六关七务八口址十城门”外加五个可随时按需设卡稽查的口子。仅小河一脉,在小河往北与其它水系会通的地方,由南往北就设有两务(安溪、奉口)三关(板桥关、良亩关、马良关),皆为同时征收商税与船料的榷场,可见小河之重要。

王阳明路过北新关之际,关还只征收船料钱。正德六年(1511),始兼收商税。而此时,王阳明已回到了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北新关自宣德四年(1429)始设,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告终,前后436年间,一直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素为朝廷所重。只是如今站在小河直街对岸空旷的北新关遗址上,我们很难想象昔日的关门重重,舟泊如龙的景象了。小河直街一带,可谓漕运咽喉之处,也因此有了北新关,并因河而兴,因关而盛,成为杭城北部最重要的水运交通驿站,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交通史上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成为后来水陆转运的驿站,以及江墅铁路、京杭国道的起点。

武林门外,康桥晓市

顾名思义,市,为交易场所。《说文》谓:“市,买卖之所也。”中国的“市”,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即有“日中为市”之说。根据交易时间段之别,市的叫法和客户群也有所不同。《周礼·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康桥晓市,便是以商贾为主的朝市,这类市场又称“早市”、“晓市”。康桥,即今运河西岸湖墅北路尽头的康家桥,跨余杭塘河。这座如今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钢筋混凝土梁式桥,为1965年改建。其实,康家桥南宋已有其名。综合有关志书及从《北新关四境图》之示位分析,康家桥的位置从南宋至今,应无变化。因此,康桥晓市的旧址,大抵是康家桥两岸,为宋时北关镇范围,明清北新钞关西北沿河一带。

沿着湖墅北路往北,过了一个牌坊,便是康家桥。桥下之余杭塘河在明代还只是一段断头河,从古地图上看,小小的一段,仿佛杭州运河之盲肠,又称芍兰兜、若兰兜。这种特殊的地理形势,恰是康家桥能够形成水陆集市的原因。没有通航之虞,既可于水上舟中交易,也可在岸上兜售百货。综合有关文献记载推想,康家桥一带在宋时或已经有草市存在。但至迟于明代中期,康桥晓市就已经从北关镇中脱颖而出,热闹非凡,成为历史上杭城北部运河两岸唯一明确见于典籍的“早市”,也是“北关八咏”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清人成周助《北关八咏·康桥晓市》云:“市与关相接,康桥向晓时。江澄日渐赤,人集货鲜奇。司钥鸡鸣启,携筐鹤舞随。往来舟缆解,安用午未期。”

此诗不仅非常确切地说出了康桥晓市与北新关相接的地理关系,更是十分巧妙地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晓市胜景图。当公鸡首鸣,城门一开,挑着筐的人们就纷纷赶往康桥。他们的心情十分愉快,连走路的样子都有着鹤舞之美。诗人不直接描绘康桥晓市有多么的繁荣热闹,而是通过描摹赶集者走路的样子突出赶集者们的心情去烘托整个市场的风貌,这样的写法是高明的。赶集者们的心情之所以能够如此愉快,与他们的生意是分不开的。如果生意不好,商人是高兴不起来的。只有生意好,市场才会兴旺。反之,只有兴旺的市场,才能带给商人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鹤舞”恰恰是康桥晓市商贾云集, 交易兴旺,热闹红火的写照。

每天天未亮,就有杂沓的脚步声、交谈声在康家桥两岸响起,各路货船也纷纷而至。卖家们沿着桥两岸一字排开,有地摊,也有店铺,而有的则直接在船上交易。康桥晓市上的商品非常丰沛,九府之菽粟,百川之鱼盐,三市之蚕丝,五湖之虾菜,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鱼肉虾蟹、蔬菜瓜果、油盐酱醋、菽粟布帛、蚕桑丝绸,乃至各种酒类,稀奇杂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真不是一般的繁盛。更值得一提的是,康桥晓市上的酒肆,不仅白天营业,晚上也有不打烊的。王炯《康桥晓市》里就写到了有人在酒肆里泡到天亮才离开,找不到渡口时恰好遇见赶早市的人们的情景:“侵晓旗亭聚,风烟几岁华。当垆贾笑客,问渡趁虚家。”而诗中之“当垆贾笑”,同时又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即当时康桥边的酒肆并非是纯粹的酒馆,很可能还带有歌伎服务的味道。如是,则康桥晓市就不是普通的集市,而是文化娱乐与商品贸易兼具的市场。其实,若果真如此,也不足为奇。南宋时,余杭门外湖墅一带就有北关门瓦、北郭瓦、米市桥瓦。集市与瓦子并存一地,也是地区商贸和经济发达的正常现象。康桥晓市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杭州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规模已趋成熟。

航泊三水,竹木骈集

小河直街东临运河的陆地上,有这样一组情景雕塑: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吊机,两位当代工人正搬运油桶,四位清朝埠夫合挑着一根大木料。这组情景雕塑所在地,便是以前杭州内河航运的小河码头,至今仍可看到矗入运河中的台柱。残缺的台柱,恰是岁月变迁的最好诠释。这组情景雕塑所承载的正是此地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记忆。吊机是被保留下来的旧物,木材、油品则是小河地区史上产业风貌的特色符号。

雕塑近旁的绿地上,矗立着一块大石,上刻“航泊三水”。大石西南,有两座桥:跨小河为会安桥,明代已有之;跨余杭塘河为康家桥,南宋已有之。会安桥、康家桥形成的八字形水面便是三水交汇之处,由此而到运河东面的北新关遗址一带,明代又称月河。北新关外的运河与小河曾在南宋淳祐七年(1247)一并得到疏浚。杭城运河的变迁史,较为明晰。但小河之被称为“小河”,难道仅是因为与运河相比,河道较狭之故?除了因淳祐年间疏浚事而被称为两路新开河之一,还有三条历史信息可供当代人理解这条河流的历史。一是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官塘河,在北新关外,亦曰下塘河。分运河水西北流,经府西北二十五里之板桥关,至府西北四十五里,为奉口河。合苕溪水,入湖州府德清县界。”板桥关,在小河与三墩河交汇处,今属祥符街道。二是清代齐召南《水道提纲》所载:“杭州府治钱塘县北境之武林驿西,与运河通,折西北流经北新关,而西北流曰小山河,凡七十里与安溪会。”三是《民国杭州府志》:“(下塘河)有余杭塘水西来会之,又至北新关桥,有奉口陡门迄会安桥,受苕溪瓶窑之水而来为宦塘河。” 如此说来,新开河、官塘河、小山河、宦塘河,或许都曾是今日小河之史上旧名。

民国时期的小河直街,木行骈集。以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为扇形展开的陆地上,曾经分布着永达、明来、汪福鼎(定)、韩授信、陈记、沈永隆等木行。据当地人讲,当时小河一带木排蜿蜒,一字逶迤,木堆成山,沿河林立的景况甚是壮观。木行也销售竹材。旧时竹木运输,从山上到码头,均采用“扎排”水运的方式,即将砍伐后的竹木扎成排筏,顺流而放,到达指定的地方。永达木行规模最大,是杭州木材厂的前身,从永达木行发展出的企业有:杭州广大珐琅锯板业厂、杭州搪瓷厂、杭州热水瓶厂、杭州铝制品厂、浙江玻璃制品厂、杭州灯泡厂。永达木行的发展、衍变的经历,是不仅是小河地区当代商贸的一个缩影,也映衬了整个杭州现代商贸文化的变迁和行业的蜕变。

正是因为小河直街既临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又有小河连接天目溪、苕溪,是浙西山区的竹木通过运河行销全国的重要途径,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发展成杭州运河上有名的集竹木堆栈、加工、销售等业态的木材专业市场以及后来的近现代中国内河航运杭州与浙西等地水上交通的重要客货运码头,发展出以小河为始发点的小河航系,在运河文化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成为后来京杭国道将起点设在此地的重要历史背景和交通基础。这也使得小河直街成为少数运河主航道边,运河干流与支流穿境而过,并产生了交汇景观的历史街区。

公铁枢纽,国道起点

19世纪下叶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没落,内河航道疏浚不力,水运的毛病日趋突出,发展铁路和公路的呼声,越来越响。20世纪开张没几年,1906年,浙江省第一段铁路——江墅铁路便开建了。大运河边的站点,叫拱宸站,其址就在小河直街对面的运河东岸,靠近登云桥的地方,今属小河街道。公路修筑之前,江墅铁路与小河之间,结成了铁水转运关系。瓶窑、安溪方面的春丝通过水运到达小河,然后从拱宸站装上火车,运往上海买家处。公路建好之后,则又形成了水陆和公铁之间相互转运的情景。

从武林门循湖墅南路一直往北,过康家桥,便是小河路。这条路,在民国时期,又叫拱三线、杭州一路,乃第一条贯穿杭州主城区南北的公路。右拐,小河路一直到拱宸桥西,左拐,与小河路相交的第一个路口,便是和睦路——民国京杭国道(杭州到南京)便是从这里开始。路口的南面,是广兴新村,这个楼盘的临河之处,便是余杭塘河北线。

古有北新关,近因拱宸桥开埠,介于北新关和拱宸桥之间的小河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19世纪末,就有经小河地区修筑拱宸桥至武林门外公路的呼声。1903年的《浙江潮》,更是以“调查会稿”的形式,专门发表了相关文章,指出了两地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但由于河道狭隘导致货物转运少则费时二三日,多则五六日,如果遇到天旱水浅则造成船舶壅滞莫能前行,费时更久,成本更高,并批评了杭城内旧利益势力对修筑公路的阻挠。1912年,浙江省民政司成立,开始研究修建杭城道路。1914年,孙中山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中明确了道路对国家的重要性,1916年,在孙中山访问杭州之演讲的推动下,省长吕公望提出了根据清时期主要驿道的走向,修建杭州省道干线公路的议案。其时,小河便被作为浙皖副线的起点。1924年,拱松线修成。1925年4月,拱三线动工。拱松线、拱三线及后来的拱绍线,全都经过小河站。1928年9月,小河站正式被规定为京杭国道起点。水运时代,由小河乘船西行到瓶窑,约45公里,约需9个小时。京杭国道建成后,只需约1个小时。

今日之人,在小河直街一带漫步,走在并不宽敞的小河路或和睦路,倘不作特别标示,恐怕很难将这个地方与京杭国道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那段历史中,许多政要、名流往来杭州,小河都是首驿和必经之地。且举两例:1929年6月7日上午,宋庆龄、宋美龄、蔡元培、于右任等八十多位名流经小河往来莫干山;1936年11月17日,杨虎城到杭州,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率队在小河车站迎接。

水码头是运河水向两岸的延伸,是水陆交通的衔接。尽管江墅铁路后来拆除了,104国道也改走莫干山路了。但这些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恰恰表明了小河地区是观照被运河造就之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在其承载着国运枢纽功能的漫长岁月中,小河直街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干流与西北支流交际的重心,是近代运河水运与陆运联结的核心,与近现代杭州的发展关系极为紧密。而今,它又是城市历史文化之复兴和城市现代功能的完善和延伸。在小河直街,不需太费力便能感受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碰撞与交融的独特韵味。

发表于 2017-4-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个地方的人会非常喜欢,闹中取静、三河交汇;不喜欢这个地方的人会说杭州怎么还有这么破破烂烂的地方,马路狭窄、交通不便。
发表于 2017-4-2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4-28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7-4-28 16:58
喜欢这个地方的人会非常喜欢,闹中取静、三河交汇;不喜欢这个地方的人会说杭州怎么还有这么破破烂烂的地方 ...

这里可一点都不破哦 整治的很完美
发表于 2017-4-29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枯井底污泥处 发表于 2017-4-28 18:02
这里可一点都不破哦 整治的很完美

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调调
发表于 2017-4-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7-4-29 00:37
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调调

不喜欢这里的人可以去看钱江新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0 02:39 , Processed in 0.3303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