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8|回复: 7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杭州隐秘地图之:墙门里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隐秘地图之:墙门里的日子
三十年前,我家住在新华路,一个被戏称为72家房客的老墙门里。我家三代同堂,我在那里出生,那里成长……如今,我已过天命之年,经历四次搬迁,可依然忘不了老墙门的日子……
2016-11-04  


2016年7月,是我家搬离老房子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前,我家住在新华路,一个被戏称为72家房客的老墙门里。我家三代同堂,我在那里出生,那里成长……如今,我已过天命之年,经历四次搬迁,可依然忘不了老墙门的日子……

叫叫老底子,其实也不算老,也就二三十年的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州城里没有多少楼房,全部都是白墙灰瓦的老房子:民国的、清朝的,还有明朝的。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生活在里面,且“官兵”一致!

鸡叫起床,刷痰盂、倒马桶、生煤球炉、买烧饼油条。捧着红宝书,扛着红缨枪,唱着革命歌曲,上班上学!

冬日,家家忙着踏冬腌菜,为过冬备战食物;

春日,白蚁犹如柳絮,墙门内外四处飞扬;

秋日,苍蝇拍、老鼠笼,数着尾巴(老鼠)去学堂;

夏日,雷声起,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水桶面盆全用上。半夜,蚊子叮咬,蚊香烟雾缭绕,比PM2.5还厉害

1 墙门里:过年的记忆

想过年、盼过年,一年四季等过年。过年干吗?过年有好吃的,这是生活在墙门里的孩子头等欢喜的事!

过年讲究吃。古往今来,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笼统地讲,只要是中国人都比较重视。国家办国宴,百姓办家宴,热闹程度不同,性质一样:高兴!

年过的是否舒心,与年夜饭的丰盛程度有紧密联系

弄一点吃吃,要是放到现在,实在算不上一件大事,杭州城里各大宾馆饭店,一年365天,无论是40℃高温,还是零度以下严寒,日日灯火辉煌,高朋满座。至于菜,借用一句行话:“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游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要啥西有啥西’。”

如今,年过50,怀旧成了我的业余喜好。陪80多岁的父母遛街、逛超市、吃馆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望着琳琅满目,怎么也卖不完的商品;望着满桌佳肴,总要备好打包袋,风趣的父亲会把你拉回到那个“穷困潦倒”的年代:

老底子杭州人当中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上海人喜欢“耍子儿”,杭州人好吃,上海人阳春面吃吃好过日子的,杭州人“介个套”可以,尤其是过年,客人来做客,菜蔬差,“露儿滴光!”再说,忙了一年,大人、伢儿也要改善改善!

杭州人眼里,这个年过的是否舒心,与菜蔬尤其是年夜饭的丰盛程度有紧密联系。过年过不好,一年触霉头!这是老杭州人平日里的口头禅。

临近春节,墙门里各家各户开始忙碌,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支援小三线的女儿回来了,农村、边疆插队落户的知青儿子肩背黄豆儿,手提木耳、大马哈鱼等土特产也回来了。

杭州萝卜绍兴种,杭州人烧饭做菜也是绍兴佬做派:酱、腌、糟,手头宽裕的人家腌个猪大腿,酱只鸭,弄一盆虾油鸡;手里紧张的酱一块猪肉,晒上一条鱼干。

八宝菜,其实也就是黄豆芽、腌菜,外加油豆腐等

我们家的年夜饭当仁不让由我爷爷主厨:油豆腐烧肉,千张结烧肉,咸鲞烧肉,黄豆儿烧肉骨头……这些过年菜,我爷爷一般在农历二十八、二十九烧好,用几只“大甏头”盛进。正月里,客人来拜年,每一只菜打上一碗,再到锅里回(热)一遍,端上桌招待客人。

这些菜全靠猪肉做文章。可别小瞧猪肉,猪肉凭票才能购买。据老人回忆,当时每人每月四两肉票,而且必须具有杭州户口。

有了票子未必能买到“好的”肉,要想吃到你称心如意的“部位”,起早排队自是免不了的。

时下,你若是闲着无聊,问问你身边或者路边行人: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职业?我猜想你会听到如下解答:当官、CEO、网路营销、公务员等。时光回转到40年前,我们生活的城市杭州,最最吃香的职业,留有一句流行语:“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

四个轮子:司机;一把刀:肉店墩头师傅;白衣战士:医生;红旗飘:解放军。

墩头师傅以如此显赫的地位,名列最佳职业前茅,牛逼吧!

其中有一只菜,需要特别说明,凡是老杭州都会在春节的时候烧上一碗,菜名非常吉利:八宝菜,其实也就是黄豆芽、腌菜,外加油豆腐等,目的是讨个好彩头:招财进宝,祈望来年有个好年份。

如今,老一辈杭州人的风俗习惯已经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每年到了过年,只要是杭州人请客吃饭,八宝菜依然会端上桌,并且放在显眼的地方。

刚买的新衣裳穿在身上,噼里啪啦地鞭炮放起来,新年真的来临了!

这个时候套用当代流行语,最具幸福感莫过于我们这些伢儿:乘大人不注意,菜厨儿打开,捞一块五花肉放到嘴里,拿出一块用“玻璃纸”包装的奶油糖给邻居女孩,那种惬意的滋味,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过瘾!

2 墙门里:婚礼的现在和过去

杭州大姑娘肯几次跟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大致冒”离放炮仗的日子不远了

日子过得再清苦,繁衍人类的活儿照式照样要做,生了越多越光荣的语录时刻在激励和鞭策着适龄男女,当然,只要身体吃得消,与女儿、媳妇同时做产妇的母亲、婆婆也大有人在。

和现在一样,节日办喜事,尤其是春节期间办婚事,是杭州寻常百姓家庭的首选,这叫喜上加喜!

六七十年代,男女青年过了20岁,墙门里或者厂子里的热心人就开始为你忙碌介绍对象。那个时期,青年男女大多比较厚道,见了异性脸红心跳,拉手的活儿都不敢做,自由恋爱的比例不高。

一来二去,“几趟”西湖逛下来,几本电影看落来,成功的开始谈婚论嫁。

看电影,聊电影,是那个灰色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年代唯一“亮点”。

一本《卖花姑娘》电影,“赢取”多少大妈、大姐的眼泪,银姬的命运牵动多少杭州爷们的心。发一杆枪,我敢保证,一定会有许多人报名去南朝鲜,杀那些美国及南朝鲜大兵,把银姬从妓院出来,让她回到北朝鲜领袖温暖的怀抱,和金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

看完朝鲜电影《火车头司机的儿子》后,我连续几天无法好好睡觉,心中暗暗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给我生一个既长得漂亮,又是地下党的漂亮姐姐。

在杭州除了杭州饭店小会堂、人民大会堂、省军区礼堂这些可以放所谓的内部电影外,太平洋电影院属于“靠得牢产品”——有沙发座椅,最最噱头的是,大热天开冷气。

看一场电影不容易,票子难买不起说它,路远也是个问题。从墙门里出发到电影院有一段距离,步行属于常态。

当然,有时候电影也会移到墙门外的马路上放映,这叫露天电影!

杭州大姑娘肯几次跟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大致冒”离放炮仗的日子不远了!

请来懂行的老人,偷偷摸摸,翻翻阎王本(封资修不能公开),敲定大喜日子。

婚庆大典前,还有一件要紧的程序必须到位——上门提亲!这个必备项目一直延续到今日。

提亲其形式有一点谈判的味道。男方亲友先来一番客气话,然后请女方亲友提条件。谈得拢,诸事顺利,只待锣鼓敲响的日子;条件苛刻,一方难以承受,谈判破裂,一桩婚事就此结束也是大有人在。

条件好的外带一辆凤凰或者永久牌自行车,其风头足以盖过现在的宝马与奔驰

近日单位同事小莉正在筹办婚礼。我和她开玩笑,说:“马桶、棉被等嫁妆备好没?”

小莉回答我:“老哥,你说啥话,老皇历,如今城里还有人送嫁妆,老土!”

迎送嫁妆放在前些年,它绝对不是小事!送嫁妆也要选良辰吉日。风和日丽,吉祥!如果运气不好——下雨,平日里有摩擦的邻居,背后就会说三道四,伢儿们跟着起哄——新娘子“轧西泡!”

3至5辆三轮车,嫁妆富裕的,在多弄几辆。将草席或者旧的床单铺在上面,在男方壮劳力的簇拥下,将棉被、马桶、皮箱、三五牌闹钟等嫁妆热热闹闹送往男方家。条件好的外带一辆凤凰或着永久牌自行车,其风头足以盖过现在的宝马与奔驰!

也有女方家庭条件差,为顾及面子,将男方购买的各色物品,乘着夜色悄悄地放在女方家,日后再以嫁妆的形式,光鲜地送回新郎家。

世事轮回,三十年前,老邻居李大姐为自己发愁——没有体面的嫁妆——一台缝纫机。三十年后,李大姐为女儿发愁,她问我:胖子,女儿的嫁妆,我该给啥?现金、汽车还是房子?

结婚办喜酒,这是祖辈人定的“规矩”,手头活络的场面大一些,日子过得紧巴的少办几桌,总之要热闹、喜庆。

上个世纪70年代,杭州人结婚办婚宴,极少有人家到宾馆、酒店操办。一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够,各家各户穷得要命;二是当时也不时兴这套,一般都在自家墙门内举行。

田大厨,肥头大耳,容貌喜庆,70来岁,实际看上去年轻的多。七几年他在杭州某大型国企工作,喜欢烧菜,被领导调入食堂工作,一干三十几年。

两杯小酒下肚,田大厨与我聊起了墙门里烧喜酒的道道:

那时候家家日子过得苦搭搭,定了年底办酒,年初甚至于前一年就要开始准备。为了这一天的排场,肉票、油票、香烟票等都要靠平时嘴巴里一点一点省落来……你问我辛苦一天有啥格好处!我告诉你:都是邻居、朋友叫你帮忙,你好意思开口,收摊儿格时光,送你一条西湖牌香烟,弄一瓶绍兴老酒,就算不错了!

墙门以及墙门内发生的故事与废弃的土砖墙一起被送入历史。

票证,最具时代烙印的产物。一张薄薄的小纸片,各家各户视它为宝物。票证按家庭人口数发放,有大小户之分。脑子灵光的邻居耍起了小聪明,用消字灵将数字改大,以获取大户份额;还有的邻居自小喜欢画画,他照式照样画出全国粮票数张,使用几次被粮店人员发现,后被送入劳改农场服刑改造。

同学家子女多,各个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每人每月24斤粮票已经难以为继,每每到了月底家中就会出现粮荒。邹姓女同学挺身而出为母亲分担忧愁——个子小可以躲避工纠队队员的视线。从她家墙门到菜市桥河下,100米的距离。每次交易前,她仔细观察四处,以最快的速度将一块二毛八分钱交到牛婆手里,四斤粮票到手……

如今邹姓同学已是某单位的副总,工作之余减肥成了她的“要务”之一。聚会的酒桌上,每次说起她小时候换粮票一事,她都会感慨万千。

临时厨房架在天井里,炉子由柏油桶改装而成,烧的是煤球或者煤饼。这一天,大厨田师傅风头出足,嘴里叼着烟,耳朵夹着烟,使唤着下手,干这干那。

碗筷等餐具从邻居家借用,圆台面就架在临近的邻居家里。菜的品种,无外乎全鸡、全鸭、全蹄,外加糖醋排骨、炒三鲜等杭式小炒。

这一天新人家高兴,我们小伢儿也跟着凑热闹——墙门里穿进穿出,更加兴奋,为啥?你玩得再疯,父母也不好意思打你,否则,你一哭一闹,容易败人家的兴,这一点我们拎得清。

进入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兴起,工厂主人翁面临选择——走或者留!田大厨自认为有一手好手艺,用不着领导动员,拿了万把块钱,自动下岗。他用下岗费做资本,开了一家小饭馆。刚刚开始生意还可以,后来在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下,田大厨坚守杭帮菜的阵线开始瓦解,直至崩溃!

歇了两年,用田大厨的话说:我要调整策略,发挥自己的强项——烧大锅菜!他将他的“主战场”转移到城市郊区及农村,为村里人家的红白喜事出力!如今田大厨已经退休,日常小老酒咪咪,看看美食节目。

岁月变迁,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新华路以及它的露天农贸市场已经阻碍了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1993年庆春路道路改造和周边环境改善工程启动,紧靠庆春路的新华路也受到波及,4月拆迁开始,墙门以及墙门内发生的故事与废弃的土砖墙一起被送入历史!

两年后,李大姐一家与墙门里的老邻居又重新回到新华路,老墙门变成了家友超市现在成了联华超市。李大姐住进了离它不远的5层楼房里,从此与其他生活在楼群里的人们一样与邻居渐渐“断”了往来。

3 墙门里:电视机奏鸣曲

邻居家灵光的青年,装了一台电视机,9英寸没有外壳。

入夜,窗内露出闪烁的银光,我用“贪婪”的眼神凝望着,想进去又怕别人拒绝。墙门内,从自家门前的天井到墙门外,约50米的距离,我长时间来回徘徊。

鼓足勇气进去,“猥琐”在一角,大气不敢出,生怕引起主人的反感!

播到精彩处,邻居说:不看了,明天要上班,你也要上学去!

带着无限“眷恋”的心情回家。几分钟后,邻居家窗帘的缝隙间,银光再度亮起,那种失落感,至今想起来都让我难过不已。

这是我少年时期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姑父被单位派往西德企业交流学习。姑父回到杭州时,带来的物件中,有顶顶稀奇的电视机。12英寸,灰白色的外壳,两根辫子(天线)骄傲地向上翘着。

一天,爷爷病愈,姑姑孝敬父亲,姑父用自行车将电视机挪到我们家。

那天我们家早早地吃完晚饭,将八仙大饭桌抬到厨房。老房子没有单独厨房,我们家烧饭的地方就在过道上

自从知道姑姑要将电视机拿到我家,最最高兴的莫过于我。那几天我墙门内外四处显摆,手上就缺喇叭,要不然我会拿着话筒,对着新华路大声宣布:大家来我家看电视!

天黑以后,墙门的过道上“站”满了人——除了邻居,就数我的同学多!

爷爷是一个知趣的老人,虽然也喜欢(当然更知道我们几个孙辈也喜欢),但他还是让姑姑在节目播完后,拿回她的家中。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头,春风就“刮”到我家的头上:有了第一台属于我们自己的电视机,西湖牌黑白电视机,12英寸,它好“大”!

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我母亲,在她上班期间,几乎年年先进。78年再度荣获先进生产工作者。这一年的奖品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是脸盆、热水瓶和毛巾之类的日用品,而是一张电视机购买券!

手里拿着薄薄的票子,心里却是沉甸甸的,400元购机款难住了父母!

那年,我母亲月收入38元,父亲56元,我们家最高收入是我爷爷——66元。

四个小鬼四张嘴,小学、初中、高中依次排列。

最后还是老祖宗拍板——买!

数月后,谨小慎微,劳作一生的爷爷离开人世,电视节目——七十二家房客(杭州滑稽团演出),成了他一生最后的电视记忆!在他去世的一个星期后,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杜近芳早年演出的电影录像在中央台播出,酷爱京剧的爷爷再也看不到了!

岁月更迭,如今电视机、电视节目再也不是稀罕之物,连我这个当年徘徊在他人屋檐下的小赤佬,也成了电视导演,终日与电视为伍……

谢幼宇
发表于 2016-11-6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宗的杭州味道.
发表于 2016-11-7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也回不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如此,我们毁了很多好东西。
发表于 2016-11-7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1-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朵朵朵 发表于 2016-11-7 11:15
一篇走马观花式的烂文章

看来你不是那个年代的人。
发表于 2016-11-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老杭州人情味的墙门房子生活只能存在记忆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朵朵朵 发表于 2016-11-7 11:15
一篇走马观花式的烂文章

论坛可以有自己的任何合理合法的观点表达,不过我实在觉得有点奇怪,你所谓的“烂”是指什么?又有什么文章在你眼里是不烂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04:08 , Processed in 0.31793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