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4|回复: 1

转帖:非遗"苏州评弹的现状之我见 《转自〈光明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0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HCEEE 于 2016-12-4 11:31 编辑

   
  转帖 :非遗"苏州评弹的现状之我见
                           一
  苏州评弹,是江苏省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宝贝,苏州是它的发源地,在江浙沪广大城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大的受众和广泛的影响;解放后评弹得以飞快的发展,评弹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江浙沪曾经拥现过近千余个专业和业余社团活跃在城市乡镇,给老百姓送去艺术欣赏的欢乐和精神文化的薰陶。
   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摧残了这朵艳美的艺术之花,团体倒闭,艺人或下放或转业......]
   新时期开始,在被称为"老首长"的陈云同志的关怀重视和扶植下,老一辈艺人重返书台,新人的培养及时跟进,苏州评弹学校承担了培养大量新艺人的担子,让这一事业后继有人,各团体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反映时代、接近现实的新书,这朵鲜花重焕生机。
   第三阶段,即市场经济的到来,汹涌的经济浪潮让评弹又一次受到了冲击,以中老年观众为主要对象的评弹社团,既无法提高老年受众无力承担的票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又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业务的不景气又影响了年轻艺人的从艺热情,出现了评校一批批的学员毕业出来,很快又一批批的转业、流失......
   如今.不知相关领导有没考虑过:仍然在社团坚持排练演出的年青艺人们,已属于这一艺术遗产可贵的继承人,其积极性和事业心,值得我们的政府文化部门珍惜、赞美和保护.很难设想,如果这批有生力量一旦坚持不下去,这朵艺术之花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结局呢?
                    二        
  
  说到青年评弹艺人流失的现象,有多种因素:
     一是行业本身的不景气,经济效益的低下,在当下年轻人择业就业的机会极多、路子极为宽广的大形势下,一旦新艺人们认为本行辛苦而收入低、前程无奔头的话,就会选择放弃评弹;
    二是由于经济所迫,原先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短篇专场演出(年轻人喜爱的团体演出模式))已不堪承受高支出,而回到先前艺人双档跑码头的模式,一去就是半月一月,这对追求时尚、享受、热闹的年轻一代是不适应不喜爱的生活方式;
   三是评弹毕竟是地域性很强的小众艺术,指望她而在全国出名,成为大明星的可能是很渺茫的,同一歌一剧而大红的歌星影视明星相比,差距就太大了。
    因此,评弹的新人在种种原因的诱导下另谋高就,就是个很正常、很易理解的事了。
    还有其他多种因素。诚然,评弹团体中仍有少数青年演员,有着热爱这项目传统艺术、坚守本职、乐于奉献的人存在,他们不计名利、不怕艰辛,追求自己钟爱的艺术孜孜不倦,至今仍旧在评弹岗位上坚守的中年艺人,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最近,获悉 有一个名为《江南云雀》电影剧本,反映的就是这些年轻优秀艺人的成长事迹,其中女一号主角的原型就是业界有名的弹词艺人盛小云,同是苏州评弹学校毕业生,后成为业界翘楚与领头人。
     这个剧本近期在北京市文联、影视艺术家协会组织的剧本大赛中获入围奖,笔者希望将来能在银幕上看到她。        
                              三
  评弹演出的主要阵地是分布在江浙沪广大城市乡镇的大小书场,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书场,尤其是小型书场,抗压能力薄弱,又因为评弹观众的老化,年青观众的脱节而生意惨淡,无法维持日常的开销而纷纷倒闭。这就给评弹团体的生存雪上加霜。
     杭州原先也算是评弹的"大码头",有书场七八家,至今剩了大华\青春宝二家了,还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萧索景象.,
     五六十年代时期,以大城市上海为例,拥有大小书场十余家,包括规模较大、地处闹市南京路西藏路交叉口的西藏书场就十分繁荣。笔者曾经所在的省级评弹团,就曾以多部中篇评弹书目在这里连续上演十天,生意空前地好,七八百座的场子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场子里还增添了不少年轻观众。场外甚至还有等退票的书迷......
      回忆起来,那时光真是评弹艺术的黄金时代啊!
      为什么会如此繁荣呢?细究起来应该说,有多种因素:  
      文革时期的评弹萧条期刚过,久违评弹的听书迷们如饥如渴等待了十年,一见有这么多而好听的新节目上演,怎不蜂涌而至?
      中篇评弹的形式, 一场三个小时,把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地演完, 且演员打的是"团体赛", 无不在台上使出浑身解数相互竞争,十分卖力,使演出十分精彩, 即使是短篇、开篇专场,同样很受欢迎。
      还有值得强调的是,当时评弹界遵循的是老首长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评弹要就青年”的正确指示,以演出新书、现代书为主,说的都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打破了传统长篇拖沓的节奏感,让听众听得既”解渴“,又节省了时间,怎能不受欢迎呢?
     至今看来,老首长的指示仍然有相当遵照执行的价值。
    遗憾的是,这样的盛况已不复返,我们(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是否能从中深入思考,引出如何让评弹再现辉煌的途径和措施呢?
      
                  四
八十年代中后期,不少评弹团体响应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评弹要就青年”的教导,动脑筋尝试起来搞评弹的改革。他们开始多方面着手进行变革:
   一是书目内容:
   为了争取和吸引当代年轻一代听众,一改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题材为主的传统书,创作出现代革命斗争、现实生活题材的书,尽可能接近青年人群体的兴趣爱好,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得印象较深的有《老子折子孝子》《真情假意》《白求恩大夫》《新琵琶行》《降龙缘》《雷雨》《春梦》《梅姑》〈牵手〉《承诺》等
  二是演出形式:
    中篇评弹以每天三小时左右说完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赢得了习惯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爱情题材的中篇,更受年轻情侣们的青睐,原本”台下一片棉花田”的书场,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而这正是评弹听众后继有人的保证。
  三是演出场所:
   开始走出书场,把评弹场所搬到工厂、学校、机关、街道等更广大的地方,所谓“娅上门,自掇凳”地把评弹新书目送到普通市民的面前,让这些从未接触、不知评弹是何物的准听众们经历从陌生—了解—接受—熟悉直至喜欢的过程,以此宣传扩大这门艺术的影响力,培养出听众的新接班人;
    现在回过去看,八十年代评弹界同仁们这种变革的努力,是赢得了相当积极的效果的,笔者注意到,这种改革成果至今仍然在继承和发扬光大,如近期上海评弹团创作新中篇弹词〈林徽因〉,即将在上千座席的大戏院演出,票价也因此大大提高,应该说是可喜可贺的,值得点赞。
               五
 为了推广非遗项目苏州评弹艺术,前文介绍的描写青年评弹演员事业与爱情的电影剧本<江南云雀>,2015年获得北京文联主办的(面向全国的)第六届电影文学大赛入围奖。   
    日前获悉,又有国内较有规模影响的大型文创网站<蓝海创意云>主动与作者联系,希望向国内影视圈推荐这个剧本.这是热心于保护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项目的人士的义举,值得评弹界人士、热心文化遗产推广继承发展的人士和广大评弹爱好者的点赞.
用影视艺术的形式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是颇具意义卓有成效的举措,当然它的实现还需要影视界有识之士的支持。

         

发表于 2017-12-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宏扬中华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6 02:42 , Processed in 0.1695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