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6|回复: 1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座城:门里门外(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之
门里门外(下)
打开一扇扇门,迎面撞见的是,细节之美,历史之深,时间之悠长。
2015-05-17  

清晨,小伙计正在拆下排门
院门 传统气派




每逢节假日,宝石山山道上游人不断,总有人探头探脑地朝路边这座大门里望。

1929年,后来号称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任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坚匏别墅小住,那个穿着蓝布长衫的身影,常常进出这座大门。研究红楼梦的俞平伯也是这里的常客,因为喜欢这座别墅,他还写下了《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十分春色,一半见枝头,一半见尘土,亦惟其如此……春色的确有十分,决非九分九。”那年头,这扇大门不常开,进出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坚匏别墅,也称小刘庄,它的建造延续了二十多年,直到1930年代才真正完工。那年头,北山街上西风正劲,一座座西洋建筑拔地而起,而南浔富商刘锦藻的这座花园别墅,依旧是中式的,有一座敦实的传统的大门。

一座老宅,就像西湖边一部演了几十年的连续剧,这个大门,就是一句开场白。

这种门楼式大门,很传统,在山西老宅、安徽古村里经常能看到。过去的大户人家,都会在大门上做足功夫,繁复得很,牌楼式、门楼式,石的、砖的、木的;雕的,画的、刻的,这可是家族的门脸。而占地17亩的刘氏别墅,大门却是极简的,白墙黑檐,凹进的门廊,石门框,门匾黑框里四个大字“坚匏别墅”,极少装饰,只有檐上一点几何线条,檐下一条黑色云纹。开场如此低调,虽简洁却也颇有气势。如此胸有成竹,你刮你的西洋风,我唱我的宫商调。

从宝石山半山到西湖边,这么一座大花园,大门却不开在湖边,藏在山间,不与人争锋。山下湖边一溜白色围墙,也有两座小门,更简单了,就在墙上开一扇小门,不事雕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知是否原来就是如此?

沿着山路往西走,左手边沿路一直是小刘庄的围墙。忽见一扇很破旧的门,石门框里不知什么人又加了木框,安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大概是铁门太小,还砌了一道砖。门内还是小刘庄的花园。石门框似乎是旧的,刻着万字形纹饰。石门框的左边,万字纹饰旁,白墙上居然印着一个二维码,扫一扫,能进入80年前的小刘庄吗?

坚匏别墅的大门如今还是原样,这在杭州很难得了。

山门 隔去红尘

上葛岭的山道上有一座黄色大门,上面写着“智果禅寺”。智果禅寺早就没了,只留下一座山门,孤零零地立在山脚。

过去的寺庙大多建在荒僻的山林,所以它的大门被称作“山门”。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合适。总之,山门现在用来泛指寺庙。

灵隐寺的大门就像所有旅游景点一样,栏杆通道,检票进入。原来这里有一座壮观的山门,有老照片为证。是一座巨大的门楼,檐柱有繁复的雕刻,门两侧各有一座供奉门神的神龛,左雷公右风神,也有人称“哼哈二将”。这样的山门让人望而生畏,进了这样的大门,自然就会收敛了尘世里的种种狂妄之态。

这是中国文化的有趣之处,将佛门戏剧化了。

其实大多寺庙的山门并非如此张扬,只是一个朴素的大门便好。山门,是让你在进入佛门前先检视内心,有所准备,讲究的还有头山门、二山门,让你一点点地进入,一层层地参禅。

可净慈寺是没有山门的,上了台阶,就直接进入天王殿。净慈寺紧贴着西湖南岸,靠山傍水,地理位置很局促,大殿门外就是通衢大道,没有山门作为体会禅意的准备阶段,于是,菩萨也只好与众人一样身处闹市。就这样每天被红尘熏染着,这才是最难修的呢。

南山路没有修建的时候,出了清波门就是荒僻小道,在一张净慈寺的旧照片上,能看到这条古道。要说这样的僻静小道,似乎才是与古寺最相配的,才能通向禅的境界。可是如今还有哪座古寺,门前有幸能保存这样的小径,但凡名寺,门前柴径早都变成了煌煌大道,道上热热闹闹地拥挤着各色人等。

排门 旧时气息

下着小雨,不到8点,街上的店都还未开门,只有几个保安大哥聚在屋檐下大声说笑。

一家茶馆的小伙计正在卸排门。茶馆有两开间,大约有十多块木板排门,他双手移动一块门板,退出上下门轴,从门框上卸下,将它搁在一旁。卸去排门的店铺,立刻生动起来。等到门板都卸完了,男孩扛起一摞,走入旁边的小巷隐蔽处,整齐地叠放在一起。

河坊街上还有好多家店铺沿用着这样的排门。这样的开门场景,曾经是老杭州最寻常的。

过去老杭州的商街上,多是这样的沿街铺子,木结构,二层楼,楼上住家,楼下开店。一楼沿街装的是排门,一扇扇狭长的门板,可以拆卸,两头带着木轴,插入门框上的孔洞便可固定。每天早上,小伙计打着哈欠,一块块地将门板卸下,堆放在一边,整个店堂敞开,柜台货品一目了然。每块门板上写着号码,傍晚再按号将一块块门板上好,只留下一两扇可开关进出。上了排门,店堂就全封闭了,主人在灯下扒拉着算盘,计算一天的进账,安全而隐秘。

如今河坊街刻意模仿着旧街景,木结构二层楼,沿街一面全然敞开式门窗,木窗木门木桌木椅,或可想象旧日风情。那些沿街木质排门白天看不到,都被除下来放到隐秘处,现在到河坊街闲逛,在那些狭小的后巷里,仍可以看到一叠叠卸下来的排门堆放着。只有到晚上,商店打烊了,伙计把排门搬出来一一上好。那些门板有的讲究,有的简陋,但都是一样的作用,封住内部所有信息。立刻,带来一种旧时气息,封闭,收缩,自我保护。

街上行人少了,静了,却掩不住附近中河高架的灯光和喧嚣。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街景模拟着旧日风光,街上的生活却已全然新式的了。

隔扇门 古风落寞

河坊街上更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隔扇门。

有一年春天,到孤山的敬一书院去看一块梅花石碑。庭前墙角,石碑无语,上面是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黑色石面上雕刻一枝倒挂梅,独枝老梅,横空斜逸,如刀斧铁削。

那天坐在石碑旁的廊前,阳光暖暖地洒下来,映在身后的隔扇门上。江南多木结构房屋,隔扇门是最常见的门窗结构,类似落地长窗。这种中国传统样式的门,从皇家故宫到百姓小家都有。

敬一书院是1999年重修的,这些门,大概是仿的旧时模样。赭红色的木质门扇,长而窄。上半段镂空,铺排着回字形细格,中间点缀着细小点状的花草茎叶或花瓣。隔扇门,正因为这些网状木条而得名,没有玻璃的年代,格网上一般是糊着纸,是采光的部分。可是那一层纸,能挡住什么呢?下半截略短,裙板上雕刻着兰花和梅花。门扇的中腰部,另有一块装饰用的小木板,工匠们也是精雕细刻。

这样的隔扇门通常四扇或六扇并列,甚至更多。平时只开启中间两扇,那隔扇门打开时,望进去,里面重重叠叠,明明灭灭,不知时间流逝。倘若家里聚会,便打开所有的隔扇门,厅堂立显宽阔敞亮。

还是孤山,平湖秋月旁的梅鹤轩,可以看到旧日原装的隔扇门。梅鹤轩是哈同花园的遗存,如今做了茶室。一座临湖的楼榭,四面全是隔扇门,打开四面的门,无论冬夏,有湖风穿堂而过,神清气爽。

自从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些门的真相,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细细地看。上半截的网格繁复优美,更令人惊讶的是下面的雕刻,与别人家的花草故事不同,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说道,有青铜器、有甲骨文,都是以商周两汉青铜器拓片为脚本的图案!据说,当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上海的哈同花园住了八年,专心研究甲骨文,而贩卖鸦片起家的哈同,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的附庸风雅者。这些隔扇门的痕迹,或许就是那一段历史掉落的碎片?就像它今天的样子,被冷落在角落里。路人不知,那些油漆剥落、画面古拙、一叠叠随意堆摞的门窗上,古风兀自落寞着。

这些年,隔扇门似乎又回来了,河坊街、大井巷、桥西直街,街两旁都是这样的隔扇门,或简洁,或精致,即便新的也做成旧旧的。想想,南宋时的杭州,满大街都是这样的隔扇门呢。

石库门 岁月悠长

偶尔从西湖大道走过,宽宽的绿化带后面藏着一排石库门。我猜,“石库门”这个名字应该来自它的大门,那个方方的石质门框,就像一个石箍,石库门或许是石箍门的谐音?石库门如今已经是一种建筑式样的代名词,这里,估且还称它是一扇门吧。

老杭州有很多这样的院墙门。白色高墙,黑色瓦檐,不描不画,一个敦实的大门——石质门框,黑色厚重的实木门扇。上面一对门环,也叫门叩,考究的大户人家,会做成一对铜虎头,摩挲得亮亮的,即便一般小户,也会有一对铁门环。

走在现代化都市里,偶尔碰到这样的大门,会给你一个惊喜。它们藏身在城区的小巷里,比如岳官巷的吴宅、新华路的明宅、孩儿巷的陆游纪念馆、元宝街的朱宅、方谷园的钱学森旧居、小营巷的听王府……这些经历风雨时间的木质大门,大多有了斑驳的样貌,门环,或许已经锈蚀,或许一把大锁,留一道门缝让人张望。

其实不用去别的地方,只需在小营巷里走一圈,无论新的旧的,大多都是这样的石库门。这样的大门里,是许多人记忆中的老墙门。

老底子,这样的大门进去,总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天井,需仰头看天。天井里石板铺地,墙上有爬山虎垂落,或一棵老桂,或一棵枣树,白墙下摆满了花木盆景,还有一个大大的水缸,积满了天落水,雨天里叮咚不绝。厅堂是木构的,隔扇门窗,雕梁画栋,隔屏后面的角落里,会有一架木扶梯,陡而窄,上上下下基本靠着本能和对环境的熟识。冬日坐在阶前,看日头从东向西滑落,筛出缕缕尘埃。

石库门里的悠长时间,静好岁月,就这样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营巷的古韵已经被浙一和浙二压得喘不过气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08:49 , Processed in 0.4355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