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标题:
转:从巴黎圣母院失火,看中国古代建筑的防火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国威
时间:
2019-4-16 14:47
标题:
转:从巴黎圣母院失火,看中国古代建筑的防火措施
当地时间15日18时50分许,巴黎圣母院失火,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瞬间,玫瑰花窗没了,卡西莫多的钟楼没了,整个世界都在哭泣,巴黎市长称火灾非常严重。巴黎圣母院大火在蔓延数小时后,火情“得到控制”,并被"部分扑灭”。
巴黎当局仍未公布起火原因相关信息,称仍在调查之中。消防部门称,大火有可能是重修工程引起的。
如何避免古建筑被消失的命运,中国古人于建筑中所采取的防火手段,可谓形式多样,虚实兼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临水选址
古建防火的第一要素是以水灭火,故而建筑选址须靠近水源,成为不争的原则。大到一座城镇,小到一处村落,往往位于河曲、湖畔。
2010年在浙江沿古剡溪考古调查时,所见嵊州长乐镇珠溪村,即如是。该村位于长乐江畔,从江中分出一小段支流,辟开一道水系,由西北方(乾卦位)进入,环绕整个村落,水道通过每家每户的家墙园后,再于东南方(巽卦位)汇合后流出去,灌溉农田。
江南水乡的很多村落,都安置于水系河网中,选择临水构筑,格局大同小异。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交通出行、引水灌溉和农业生产,也考虑到取水的便捷和防火的安全。
二、曲水绕户
不仅村落,庭院的布置,也通常采取一种“曲水绕户”的方式。如南京的瞻园,园中的水穿墙入户与外面的秦淮河相连接,是从秦淮河引出来又通回去的一道水系,同时也是瞻园内部水系统的一个自我洗涤过程。
再如,宁波的天一阁,院子里有多座水池,平时养些鱼、莲之类,以作观赏。发生火灾时,即是最便捷的取水之处。另外,这些水塘与外面的河相通,河又与海通,所以一年四季谁都不会干涸,像连通器一样。
三、棋布水井
还有一些大的私家院落,房屋鳞次栉比,例如南京的甘家大院。利用江南地区地下水富集的地理特性,开凿出许多水井,屋里、屋外、小院、过道,随处可见。这些水井的性质,颇类似现在的消防栓,一旦发现火灾的苗头,就地取水,非常便捷,可以及时将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高墙隔火
万一发生火灾,就只有直面,扑救灭火。如果火势过大,就只能隔火——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勿使扩大。典型的当属徽派的马头墙,这种建筑形制来源于古代的“坊”,坊就是高大的方墙。其作用是分割空间,把一个整体的建筑群落,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庭院。
当一个地方着火难以扑救之际,便可以根据马头墙,把其他的地方全部拆掉,断绝与其他房屋的横向联系。如此,就把火给圈在马头墙以内,使其只能往上烧,从而隔断火势,避免火势扩大,最终使火自生自灭!古人所谓“举火焚空,终将自熄”是也。颇有点像《西游记》里面的“辟火罩”。
五、导电避雷
还有一种火叫“天火”——雷火!因遭雷击而导致建筑损坏,在古代不乏其例,所以避雷,就成为古建筑防火不得不考虑的范畴。很多殿堂正脊的正中间会有一个凸起物,形状各有不同,这种东西道教中称之为“火珠”,其实就是古建筑身上的避雷针。其他形制的建筑的顶端,如亭的宝顶、塔的塔刹,也都安置这种设施,以直接将雷电导入地下!
[attach]4941305[/attach]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正脊火珠
Fire Ball on Tianyi Pavillion
六、备弄逃生
除了灭火和隔火,再一个就是逃生!古代建筑群落中,位于两组房屋中间,通常有狭而长的通道,学名叫——备弄。平安无事的时候,备弄是一种体现待客礼仪、划分主仆等级规制的通道,仅供佣人行走或用于运输物件。火灾发生时,备弄则成为所有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撤离的生命线。
七、压胜灭火
除了以上“实”的方面,古人还采用了一些“虚”的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建筑的名称、形制、色彩以及细部装饰上,考虑周详。
如天一阁,因为是藏书之所在,一旦失火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文化损失。故而取以“水”压“火”之意,其名取义于东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这种方法叫做“压胜”!我们熟知的四库全书,分别藏于如,文津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文源阁等处,皆是五行属水的名字,不无深意。
位于故宫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坐北朝南,六间两层,形制仿天一阁,黑色琉璃瓦顶,灰色的墙面,绿色的廊柱。苏州退思园书楼,南京的津逮楼等,形制亦如是:黛瓦、黑柱、褐梁。之所以采用黑瓦,因为“黑”色,五行属水。水(黑瓦)在上,火在下,水压着火,火就烧不起来,此其一。
其二,屋面的“鱼鳞瓦”,既形象的反映了铺瓦像鱼的鳞片一样,同时古人把身体表面披鳞的动物,归类为五行属水,再一次把水放到屋顶以压火。
其三,屋正脊两头翘起的部分,称作“吻”,其形状多做鱼尾、龙头、龙尾等,也都是水里面的动物。《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清箱杂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压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与屋脊,以压火灾,即今世鸱吻是也。”
文: 常实
via:考古小涛
欢迎光临 杭州网论坛 (https://bbs.hangzho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