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5 18:07

跨湖桥的针灸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2-1 13:17 编辑

跨湖桥的“针灸”
题图:跨湖桥出土的骨器,很可能是针灸用的。
    本人多病,吃药无数,所煎服的中药早就可以洗澡。不敢说对中药有所得,但能说有所知。同属祖国传统医学的针灸也知道一些。不久前针灸申遗成功,也算是快事一件。
    对于中医,我已发帖一个,日志也同步发过一个。地址是:http://blog.hangzhou.com.cn/home.php?mod=space&uid=558656&do=blog&id=180718。但我也把帖子内容在此照录一遍,可以省去舍友重复浏览。这前后两个主题的帖子(日志)都算是一个受益于中医中药的人的一个真心流露吧。相对于时时泛起的取消中医的言论,本人算是一个力挺中医派。在腾讯的一个新闻后面也写过一个评论,但没显示出来——可能太罗嗦了,也可能是人微言轻罢。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5 18:10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25 18:51 编辑

回复 司令仪容 的帖子

                                                                中医和传统

       在百八十年前,医院很少,医生当然也很少。西医更少。方圆百八十里内,为农民们,市民们解除病痛的主要是几个中医。大家有了病,影响了生活,学习,生产,赚钱,就找某某中医去开方吃药。虽然某某中医以儿科见长,或以妇科见长,或以治肝病见长,但要他看个头痛脑热,上火,或是腹泻,也肯定行的。以前的中医是“全科医生”,内、外、妇、儿通吃,来者不拒,只不过他以某个科目见长——看这个专长科目的病人,应该是来自好几百里方圆了。所以看儿科最好找某某医生,他最拿手;看妇科最好去找某某医生,他最拿手。所以,一个地方,一个特定的人群,有了病,去看哪个医生,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医生接触的,也是基本固定的人群。最要紧的是,一个病人,从起病到治愈,基本上是在一个医生那儿看完,不大可能换一个医生。不像现在,可供选择的答案有N多。这样,医生就有条件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医术,乃至成为一方名医,甚至成为一代名医。还有个要紧的,是那时候,没有没有B超,没有CT,连听诊器也不用,全凭望闻问切。这就要求医生动用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来判断疾病的状况和治疗方法。诊疗手段的原始性和主观性,使得中医形成了独特的诊法和治法——治疗大部分是用方药,有时候,有的病也用针灸,推拿。而现在的中医,有了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有了西药的帮衬,使得诊治疾病的难度大大降低,但同时他们的诊治水平却下降了。再加上现在人们看病不再是固定一个医生,这也影响了中医医生诊治经验的积累提高。另外,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大部分作为普通人的医生,他们对利益的追求也影响了对诊治水平的追求。

       所以,现代医学的发达,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解除了很多在过去很难解决的病痛。但中医的发展相对就受到了影响。虽然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中医,喜欢用中医药来治疗,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重视了,所以看中医的人还算是很多。但总体上说,中医在整个社会的医疗体系中,它的重要性和受重视性在降低。

       在国际上,中医的推广力度也是不够的,影响力也没有很大的提高。在国外开中医诊所的,很少。中药在国外能合法使用的,也很少。原因主要是几千年来,凭经验使用的中药,并没有现代科学角度的药理,毒理的研究,所以中药在大多数国家都不能进入药品的范畴。只有针灸,被请出去教,和主动走进来学,就相对多一些。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就常年担任国际针灸治疗的交流和国际针灸医生培训的任务。
      
       相反的,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对中药的开发很重视。特别是汗国,拿着师傅教的手艺,就想甩开师傅,而且想自称为师傅了。说这个中医药是发源自汗国,中国的中医药学其实是从韩国传过去的。前段时间,借着那个虽然当选了联合长,但(我发帖时的印象)并不怎么见到他出来干活的汗国人潘问及,把汗国的端午祭,成功地申请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他们再接再厉,想改“中医”为“汗医”,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汗国人并没有看错,中医的确是个好东西。除了中草药的低毒副作用的好处以外,中医还有针灸,推拿,和气功这几种拳头产品。
   
       中药里,有一个已经失传的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据说,服之则可起到麻醉的作用,可以开膛,劈脑,治疗顽疾。不过,相传曹操疑心重,不敢让华佗开颅手术,疑华佗借此谋杀他,因此杀了华佗。这个传说说明,至少在华佗那时候,用麻沸散动外科手术是可行的。
   
       在当代,针刺麻醉也曾取得成功。用针刺代替麻醉剂,动全身性的手术,是有报告的。但如上所说,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不需要中医中药来帮助动手术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热心于针刺麻醉的研究和应用。实验成功了,但推广遇到了阻力。所以,它就慢慢地淹没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汹涌浪潮中了。
   
       针灸的生理基础是经络和穴位。这个几千年前就被祖先发现的,有点虚无玄妙的东西,在十来年前,也曾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过。曾有报告说,把碘同位素注射入已经死亡断臂的穴位中,跟踪碘同位素的移动,发现它与经络走向重合。更实在的是,人体穴位有其生理基础。有研究表明,穴位所在位置,都是人体肌肉骨骼间的结缔组织。做眼保健操的人都会感到,眼保健操要揉按的穴位,都是位于骨骼、肌肉、韧带的连接处,这个地方往往是凹处或缺口处。这几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人体有疾病的时候,相应的穴位处的电位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电位失衡。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针灸用的都是银针——它可以导电,以平衡该穴位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电位。
   
       中医推拿也是以经络穴位为基础的。推拿师根据不同的病症推拿和按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不同的只在于推拿不用针,特别适合于盲人学。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相当级别的(好像是全国级的)推拿师比赛,其中就有全国推拿什么学会(记不大清了)秘书长考推拿师,问他们,什么疾病的推拿取什么穴位。
   
      气功的生理基础也是经络和穴位。气功在二十多前曾经很风行。那时候流派纷呈,群众学习气功和热火朝天,各地都有气功协会。气功方面的杂志纷纷出版,现在都已不见了,只在一些交流“外练筋骨皮”的武术杂志里面,还有一些“内练一口气”的气功练习的内容。后来,逐渐冷下去了,李洪*志的“法*轮*功”一闹,更是打击了气功的生存和发展。但从武警官兵的硬气功,和一些气功练家的“铁档功”等等当中,也可以看出,气功并非虚玄的东西。它的逐渐消停,我认为也是因为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量以前难治的疾病的结果。另外,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除非有迫切要求,一般不会去关注它。
      
       想申请“汗医”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汗国人,撇开他们的荒唐可笑不说,他们对中医的重视是让人肯定的。从一些汗国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的内容。如《大长今》,《搞笑一家人》。只不过,他们在这方面的水平当然是赶不上师傅的。我亲眼看到一个汗国人,在她妈妈和一个翻译的陪同下,来到胡庆余堂找原省中医院的老中医李学*铭看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位汗国人40多岁了,患此病已经20多年了,但看起来还像20多岁。现在来到中国杭州,找善治肾病(红斑狼疮对内脏器官特别是肾脏损害极大)的老中医治疗。从中也可以看出,汗国人对中医的看重。但他们最终还是到中国找师傅来看了,因为中医的深厚传统在中国。

                                                                                                                                  2009-7-3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5 18:21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26 20:13 编辑


这是老刘帖子里的一个图片。余杭镇原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叶熙春的故居。其弟子即是我帖子中的李学*铭,原浙江省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原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当时就内、外、妇、儿四个临床分类科室)主任,原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6 19:12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28 编辑

       (本文大部分内容转自萧山日报2009-9-8刊登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退休教授柳志青(曾出版《太阳系化学》、《地球及类地行星起源的新假说》等专著)的、考古爱好者柳翔主讲的,题为《起源于跨湖桥文化的针灸》。

       两位所做讲座的题目《起源于跨湖桥文化的针灸》我觉得有点问题。不如改作《跨湖桥文化中的针灸》。因为原题给人“针灸起源于跨湖桥”的歧义。这个论断太武断了,把跨湖桥文化中的针灸实践的地位提到了最高度——针灸之源在跨湖桥。)

       2009年3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篇论文,将深刺针称为针灸,浅刺针称为伪针灸;将经络上的穴位称为穴位,非经络上的阿是穴不作为穴位。并以此进行疗效对比。妄想以此推翻中医经络理论。其实该论文作者缺乏中医针灸的起码常识。浅刺、深刺、针刺放血、不刺破皮肤的啄刺、刮痧、拔火罐、艾灸、中医按摩、乃至现代的电针、磁针都属于针灸技法(其实所有的物理刺激技法都属于针灸的技法)。《柳叶刀》的这篇论文,给人有自打脸的感觉。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组成部分。以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为标志,针灸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已经有擅长针灸的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给晋景公看病时,指出已病入膏肓,针灸药皆无能为力,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杰出医学家秦越人扁鹊,通晓临床各科,应用针砭、火砭、汤熨、按摩等多种疗法给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势垂危的太子,被载入史册。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6 19:16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26 19:18 编辑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下两个故事是在当今媒体上转载流传较广的。

       第一个,扁鹊关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故事。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第二个,即是在以前初中课文里有过的,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完颜不破 发表于 2011-1-26 20:10

楼主是学医的?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9 20:47

接下去的内容比较专业,整理起来比较吃力一点。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9 20:47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29 20:55 编辑

       除史书文献记载外,考古学对针灸的起源作出了重大贡献。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公元前113年前)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银针,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针具。更早的针具往往使用砭石。《左传》收录到公元前550年的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2世纪服虔注:石,砭石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制砭石小大。”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根长4.5cm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以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4菱形,可以用来刺破皮肤放血。在山东日照县龙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二根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和9.1cm,尖端为三棱尖锥形和圆形。这二例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砭石,将中国针灸医学的历史推前到距今4000多年前。

       (个人感觉,以上三例的针灸(砭石)还处在经验运用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经络理论的支持。操作手法还比较局限在破皮放血和切肤去脓等外科层次上,破皮放血有准针灸、准经络的味道。)


有道 发表于 2011-1-29 21:04

  从考古学和古代著述中考证研究中医的历史,挺有意思。证明中国在医学上探索源远流长。

  中医主要还是经验论,没有进入到微观世界和科学严密论证,所以有无法掩盖的缺点。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29 21:23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29 编辑

       (民间比较传统的针灸医师——这在杭州电视台破裤子的节目中也有报道过,记得是一个桐庐的针灸医师——师承的成分更多,传统内容就更多。放血疗法运用得就比较多。民间一些老人会“挑痧”,就属放血疗法。我的奶奶和他的弟弟,就是我的舅公,就会。先用手扭痧。扭痧与刮痧类似,但不用器具,只用手扭住相关部位的皮肤,夹紧,使皮肤出现红或黑斑。颜色越黑紫,说明你越是有“痧”。然后,用很粗的针,(我所见的是用缝麻包的针,针身如圆珠笔芯粗,针尖就像是用卷笔刀卷过的铅笔头,写过几十个字以后的笔尖。)往某个部位刺入,见血后,用手挤出一些数量的血,治疗过程就结束了。
       我还见过一个乡间的针灸医师,往一个退行性膝关节病人的关节周围针刺,艾灸,这些反正是不必多言。忽然,他又从关节内侧,横向,很深地进针,然后回出来,然后又重复,共三个来回,出针后,血从进针的部位就流出血来。医生擦净血,(放血)结束。当时的时候没注意医生用的是什么针,事后回忆,用的好像是较粗的针,不像别的银针(现在用不锈钢,“抛弃型”);再分析一下,应该用的是带棱的针。
       从我个人的体会看,放血疗法是有热、有瘀、有毒的时候用的治疗方法。这个针灸医生给这个病人放血来看,是展示医技,给病人留印象的成分更多些。因为这个病人不是有瘀,而是虚证,用温通温补的方法才是要法。
       这种放血的疗法,在正规的中医针灸科医生中就比较少用了。因为这太暴力,会吓着病人的。)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30 12:09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12 编辑

    中医药学界认为,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以渔业为主的民族。据《黄帝内经·素向·异法方宜论篇》载,“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距今8200—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先民已经制造了世界最早的独木舟,并用网捕鱼,已经有世界最早的制海盐技术。因此,他们很可能是最早使用砭石的先民,但是在跨湖桥文化出土文物中并没有发现砭石。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对一批不知用途的骨器进行仔细审视后发现,我们认为,它们是我们探索多年的最早用于治病的骨针,那就是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A、B型骨锥和A、B型骨钉形器。
图2:A、B型骨锥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30 12:23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23 编辑

    跨湖桥文化按陶器分为三期,第一期距今8200—7800年;第二期距今7700—7300年;第三期距今7200—7000年。三期文化层中都出土了针灸用的骨针。但出土的分属三期的A型骨锥之间无明显差异。长度最长为19.5cm、最短为4cm。刃部磨制程度不一,少数尚未磨制。A型骨锥功能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遗址出土的砭石功能相同。
    B型骨锥,共5件,利用动物、鱼骨的自然形态,磨成尖锐形态。与A型骨针一样,三期也无明显差异。最长11.1cm、最短7.5cm。其功能与A型骨锥一样,主要为刺破肿疡和放血。放血后的伤痕有长期刺激穴位的作用。   
    跨湖桥文化遗址还出土了A、B型骨钉形器,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由于长期使用,骨钉形器表面有如玉器长期把玩后的包浆。(钉型器的图片缺。)
    钉形器与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层中出土的尖端为圆形的砭石具有相同的功能。其作用与针具中的鍉针类似,着重于用力刺压穴位皮肤,但一般不刺破。
    跨湖桥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木制的钉形器和D形的木制锥型器,它们的形态与骨锥和骨钉形器相同,功能也应该相同,用于针灸。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30 12:43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45 编辑

    现在把跨湖桥文化针具和古代针灸针具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跨湖桥针灸针具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古代针灸针具品种有九针即九个品种,本文仅介绍与跨湖桥针具相关的锋针和鍉针。
    三棱针,即古代“九针”中的锋针,针身呈三棱形(注意:图2中的3号骨锥针尖亦呈三棱形),针尖三面有刃。现代多用不锈钢制,长约6cm,主要用于“放血疗法”。现代讲究消毒严格,其实在没有传染病时,三棱针放血疗法并不要求严格消毒,相反,希望伤口有轻度感染,红肿,以达到长期刺激穴位治病的目的。骨锥的作用应和它相同。
    鍉针亦为古代“9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鍉针用金属、硬木或骨制成,其尖部尖而不锐,曲率半径如同黍、栗,因此不用力是刺不进皮肤的。但是鍉针尖部按压穴位,并适当旋转时,针尖亦可进入皮肤约0.1cm左右。与三棱针不同之处是鍉针非常讲究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是手法中的极致。跨湖桥的骨钉形器应是鍉针之源。钉形器从B型该化为A型,这和它的操作手势变化有关。
   
    图5为鍉针操作姿势。用拇指和中指夹住针身,食指压在针钉部,针尖对准穴位(图5为合谷穴,是针灸4大名穴之一)。拇指和中指除了扶持针身外,还可以捻转针身;食指主要是下压针身。骨钉形器从B型演化为A型,说明跨湖文化先民已在实践中知道必要时下压钉形器可以增加针刺的疗效,因此钉形器中无钉头的B型最终被有钉头的A型取代。(与内容相关的图片限于我的水平,已无法对号入座,所以干脆不上传了。)
    综上所述,跨湖桥文化出土的针灸针具,已经相当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跨湖桥文化之前应当已经有更原始的针灸针具出现。这有待于进一步考古研究。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30 12:50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51 编辑

       在我的邻村,有一位人称“来半仙”的家传针灸医生。他的医技就是传统的针灸、火罐、挑痧等。
       叫他“来半仙”,是因为他的父亲人称“来小仙”。从他父亲的称呼来看,他祖父应该是叫“来神仙”之类的,但这个只是我的猜想。他就凭着家传的技艺,为最远至百里外来的病人治疗病痛。他的挑痧又别具一格。用带苎麻线的针,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下针,又像缝衣服那样很快从皮肤里穿出来;然后双手拎着线的两端,来回扯着,血就从距离不远的两个针脚里流出来;忽然一用力,拎着两个线头往上一提,线挣脱了皮肤,伤口又扩大了一些范围,血也流出得更多了;不过治疗也结束了。
       他的这个挑痧治疗,不但“暴力”,还很恐怖。用线在皮肤里来回地扯,又冷不丁地提起苎麻线,扯破皮肤,让一旁的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胆子小的人绝不敢看,更不敢让他治。但前来治疗的人是络绎不绝,一般都要等上半天才轮得到。可见名气之大,病人们的信任之深。
       但由于“来半仙”没有文化,考不出医师执照,被卫生局查过不知多少次。但病人信他,照样前来,被没收的也只是很简单的一些器具,他很快就可以重新开张。最后,卫生局也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举报就不来查了,反正也没出过什么医疗事故。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1-30 12:56

       我的帖子到这里就结束了。像我的奶奶、我的舅公,和“来半仙”等人的传统疗法,正在逐渐失传。民间许多草头郎中,也是这个状态。正如我在《中医和传统》中所说的,中医医生的诊治水平是在降低的。这就不是我等所能着心考虑的了。

飞翔小孩 发表于 2011-1-31 08:26

司令可要好好继承奶奶和舅公的衣钵啊。这种手艺丢不得:110)

漫卷云舒 发表于 2011-1-31 20:04

我对中医只有仰慕的份,而接触的仅仅是初学医 的时候对针灸的好奇,盲目地把弟弟拉来实验了一回。不过至少我还相信祖国医学,而现在学医的孩子,估计根本不相信中医那套了,是有些悲哀。

西湖小妖 发表于 2011-2-1 07:17

我从小也是个病秧,没有大病,很小病很怪,总是有些小不舒服,西医根本治不了根。后来用中药调理了一个疗程,体质竟然越来越好。所以我支持中医。
司令的这个贴子让我知道了中国针灸术发源竟然这样早,大约在旧石器晚期即中华人类正式跨入文明门槛之前!当然,浙江的人类是早于其他地方先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李伯钦编写的《中国通史》中提到:河姆渡人的营养与现代人差不多,所以智力发达。

联兴老刘 发表于 2011-2-1 10:41

自有人以来就有人生病,先祖们就是靠中草药和针灸术治病的。中医历史悠久,现代人应该研究发扬!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2-1 10:44

飞翔小孩 发表于 2011-1-31 08: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司令可要好好继承奶奶和舅公的衣钵啊。这种手艺丢不得

:k汗!

扭痧,比刮痧要痛,因为要狠命地揪住皮肤挤。但奶奶扭痧,邻居们,包括我都知道,不痛。小时候有时候是妈妈给我扭,痛!扭痧水平就差远了。现在有时候,我给我老婆扭,更痛!

现在,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需要用这些原始的治疗手段去解除病痛。而我奶奶那时候......

传统医学的退化的原因似乎就在这里。

有道 发表于 2011-2-1 21:20

本帖最后由 有道 于 2011-2-1 21:20 编辑

扭痧,乡间的土法,还要准备一小碗水,手指蘸水扭去,还发出呱呱的声音,直到皮肤发紫。一般在额头和背部。

更有的人还辅之以放血,用针挑破皮肤,把血液挤出来。。。。。。

司令仪容 发表于 2011-2-3 13:35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2-3 13:42 编辑

有道 发表于 2011-2-1 21:20 http://blog.hangzhou.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扭痧,乡间的土法,还要准备一小碗水,手指蘸水扭去,还发出呱呱的声音,直到皮肤发紫。一般在额头和背部。 ...

不错,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扭住皮肤,拎起来,但很快就放掉,就会发出呱的一声。这种扭法痛感小,但难度高些。腕力小的,或小孩给大人扭——大人也会生病哦!这时就该孩子来了——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共四只手指,把皮肤往中间扭,也可以稍稍拎起来。这种扭法就痛多了。

但就算是第一种扭法,会扭的人和不会扭的人,痛感差远了。我奶奶扭就不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湖桥的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