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3|回复: 0

[转帖] 【城市经济】2018,中国二线城市的逆袭之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今日头条 功夫财经

2018正好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节点,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竞争潮起潮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洗牌。
东北没落,三省省会一蹶不振;县域经济崛起造就苏锡常现象;曾经的资源型城市鞍山、大庆等,从全国经济二十强城市榜单消失不见;经济重心南移,2017年二十强城市北方只剩北京、天津、青岛、郑州四个席位……
城市竞争波谲云诡,逢“8”大年的说法,其实也适用于区域经济,如果跳出大历史的框架来看,哪怕将视线聚焦在2018这一年,值得书写的变局同样也很多。
直辖市的难关
2018年,中国经济环境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内部,产能过剩和生态压力下,投资拉动式的经济模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外部,贸易环境气候变化,进出口遇冷,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部分地区的制造业迎来寒冬。
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停工,与此同时,新浪、美团、知乎等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传出裁员风波。不仅互联网公司的日子不好过,国人的消费,也进入了一定的瓶颈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前十月中国汽车销量出现负增长,下滑0.1%,这是28年来首次下跌。
放眼全国,GDP增速的预期在2017年6.9%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前三季度为6.7%。其中那些过去领涨全国的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大多都比去年要低。
以西部12省市为例,前三季度GDP增速,较去年不降乃至反升的,只有陕西,四川,新疆三地。典型如贵州,大数据产业的耀眼明星,连续几年增速冠军,前三季度被云南反超,全年大概率丢掉增速冠军宝座。
和贵州一样,西部的重庆,靠着海量的固投和基建,过去一直维持着全国领先的涨幅。不过今年开始进入失速状态,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只有6.3%,在去年9.3%的基础上直降三个百分点,跌落到全国中下游。
重庆历来都是中西部的制造业高地,全球每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是重庆造,它所遇到的经济难关,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不可持续的典型例子。以工业为例,前十个月,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只有1.2%。
同样是直辖市,天津的日子也不好过,水分还在继续挤,经济增速去年3.6%全国垫底,今年上半年是3.4%,三季度3.5%。
另外两座直辖市,也是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整体经济一如既往的稳健。不过三次产业占比中逐渐降权的工业,同样面临着一定的低迷。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显示,11月北京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下降3.6%,上海同比下降3.7%。
四大一线城市中的广深,在2018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深圳继续向好,甚至被经济学者评为2018年最耀眼的五座城市之一;而作为重要外贸城市的广州,前三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延续负增长,下降4.7%,其中出口下降10.8%。
二线城市的逆袭
在直辖市遭遇难关的同时,人口外流、增速走低的东北,一如既往地没有存在感。值得一提的是,全国31省市中,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负增长的,除了北上津渝,以及西部的广西和甘肃外,还一个是吉林,同比下降5.5%。
当然在这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中,也有不少笑到最后的赢家。
往东看,最大的赢家莫过于上海。虽然工业降速,但它的战略地位却被进一步强化。除了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外,进博会也落户上海,在对外开放和外贸上,上海有了与拥有广交会的广州竞争的更大优势。此外,科创板设立,上海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活在上海耀眼光芒辐射下的杭州,表现也相当不俗。这座移动支付之城,因为阿里巴巴而成为了全国新经济的高地,数字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不出意外,明年的常住人口将突破千万。
往东南看,深圳依旧耀眼。前三季度GDP增量位居全国第一,增速领跑一线城市,成为经济转型期最具韧性的地带。
往中部看,原本低调的中部城市,显示出黑马的气质。前三季度全国经济二十强城市的GDP增速前三名,被中部的长沙(8.5%)、武汉(8.3%)、郑州(8.2%)包揽。
其中铁路枢纽的重镇郑州,在《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中被点名,喜提“第五航权”,交通枢纽地位再上一级。而且,今年的常住人口总量即将步入千万行列,年GDP将迈入“万亿俱乐部”。
长沙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在全国可以排到第四名。在《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排名较上一年提升11个名次,跻身全国十强,位列中部之首。
至于武汉,前三季度增速,是近几年的季度新高,而且小米总部也将回迁。值得一提的还有南昌,举行了世界VR产业大会。
往西部看,最亮眼的莫属西安。这一年它和郑州一起收获“第五航权”;互联网城市营销赚足了眼球,成为当之不愧的网红城市;抢人大战如火如荼,2018年年初到12月11日,落户75万人,人数是前一年的三倍,一扫秦岭别墅事件的阴霾。当然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继成都、武汉、郑州之后,成功入围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这座消费型城市,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势头,它和西安一起成为城市营销的网红。与此同时,还拿到了2021年世界大运会的主办权。
往南看,这一年的海口,也成为大赢家。海南建省、建特区20周年之际,国家再送礼包——将海南全岛建设成为自贸区,并建设自由港,省会海口将设立江东新区。
区域一体化加速
所谓人随产业走,人口的流动趋势,是经济形势最直观的参照,而2018年愈演愈烈的人口争夺战,是城市竞争白热化的缩影。
在持续多年的虹吸之后,京沪常住人口近二十年来首次出现了同步的负增长,以至于有论者断言“逃回北上广结束”。

当然,京沪人口负增长,更多是疏解城市功能行政调控的结果,但就整体大势来看,中西部的人口继续回流,已经是大势所趋。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安,2017年四川、安徽、广西的常住人口增长都超过40万,2018年势头依旧。
最直接的后果是,二三线城市楼市领涨全国。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强。
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迁移浪潮还在持续,另一方面中西部的头部城市,尤其是省会,在普遍的强省会战略下,发展势头得到了加持。
比如“城市战争”曾梳理提到,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济南、青岛、厦门、南京、沈阳以及大连等多个城市,被点名“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等等。
未来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将越做越大,对周边地市的虹吸作用越来越强,但换个角度来看,它的影响不只是城市吸血。对那些外出务工的省际流动人口来说,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意味着可以从长三角、珠三角回迁本地,在经济差距更小但距离故乡更近的省会城市就业。
重点省会城市也在持续进行城市生活品质的升级,最直接的体现是地铁建设。
自52号文提高地铁建设的审批门槛后,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一度停滞。不过今年下半年后,长春和苏州拿到正式批文后,地铁审批逐渐重启。临近年底,诸多二三线城市,要么规划获批,要么开始招标。论开工条数,武汉有12条,成都有10条,重庆有9条,西安有7条。
大手笔抢人,发力营销,完善基建,城市间不再只是比拼经济体量。不过并不是所有时候它们都是对手,随着城市化向都市圈体系进化,城市群内部的协作分工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继续升级,造价千亿的港珠澳大桥开通,广深港高铁正式运行,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挂牌……
而在《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十二座城市被点名,被赋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
一方面,集中资源做强省会;另一方面,强省会要带动与区发展,不要抛下周边落后的兄弟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又回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那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经典论述的原点。
四十年的首尾呼应,区域经济里的竞争与分和,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简略缩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19 17:37 , Processed in 0.2620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