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4|回复: 0

[转帖] 【杭州日报 · 城纪】杭州隐秘地图之: 晚清驻杭英领事馆钩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4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隐秘地图之: 晚清驻杭英领事馆钩沉

2018-09-14






拱宸桥地区,坐拥两个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至。他们流连忘返于沿河古香古色的街巷里弄,在千万条垂下的绿丝绦间享受春慵,为彤蕊如霞苍藤比松的凌霄花而喜,为空气里浓而不腻的幽然桂花香而醉,为垂檐之冰和拱宸桥雪而疯。他们在博物馆群中惊叹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杭州保护历史文化的创新精神,他们甚至能够将运河城市的文化魅力和自然风光讲得头头是道,但知晓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英国驻杭领事馆的人,恐怕不多。

1/《马关条约》阴影下的各国通商场

道光二十二年(1842),《江宁条约》签订,宁波成为浙江第一个通商口岸。光绪二年(1876),《烟台条约》签订,温州成为浙江第二个通商口岸。此二条约,均属中英条约,即便如此,英国的通商场仍被拒挡在省会杭州之外。但当另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被迫签订,杭州成为浙江第三个通商口岸,英国在杭州便也有了“地盘”。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杭州成为四个增开通商口岸之一,另三个为重庆、苏州、沙市(今荆州沙市区)。1896年9月26日,杭州关——俗称“洋关”,今杭州市第二医院内的三幢二层红砖房即其旧址——开关,庆祝宴会在落成一半的海关银号举办。这一天,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租界和各国通商场正式使用。这场在杭州设立租界的外交博弈,起因于中日甲午战争,打了败仗的清政府只好在拱宸桥东划出了一块地作为日租界。美、英、法等国借机提出也要在拱宸桥东设立通商场。通商场和租界,有本质的区别。通商场,又称通商租界和商埠地,其管辖权仍在中方政府手中,并非“国中之国”,是当时清政府为抵制划定租界而开辟。清政府起初打的算盘,也是在拱宸桥东设立日本通商场,但日本人的野心很大,步步紧逼,终于在1897年5月13日实现了在杭州设立租界的企图。因而,晚清的拱宸桥东,既有日本专管租界,又有各国通商场,整个区域南以拱宸桥为界线。1897年7月,日租界和各国通商场之间,挖了一条河。此举起先是为了得到廉价土壤以填充日租界和通商场内的低洼地,然而挖成之后,也就成了它们之间的边界线。河成后又造了一座大木桥,从当时的租界图来看,此桥或即图中所标之洋桥。这条河后来建造浙江麻纺厂时,被填掉了。当时日租界和各国通商场之间的界线,大抵为今湖州街,即湖州街北至瓦窑头为日租界,湖州街南至拱宸桥为通商场,东西范围皆为西至运河,东至陆家坞—瓜山。

《马关条约》阴影下的拱宸桥东,各国通商场的土地份额为英国335亩,美国124亩、法国111亩、意大利和瑞士合计31亩,中方用以造官衙土地为66亩,河道和道路用地214亩。大部分房子虽以洋人姓名登记,但仍为华人所有。因为“一旦按协议价格将土地分配给一名洋人,土地立即被转售给当地人获取厚利,而新主人可能当天又再大增其价售与另一当地人。”以致一度出现250元一亩售给洋人的土地,一天之内市价涨到1000元。显然,这是一场彻头彻尾带纯粹投机性质的瓜分土地行为。很难说日本人可以不在日租界投资建设,却能在通商场开店设馆培植势力与西方各国的投机行为毫无关系。关于日租界总面积,有两种说法,分别为718亩和约900亩。没有争议的是日租界为“一片无房屋、无树木、无道路的沙漠。”1899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来到拱宸桥日租界看到的也是:“无一间房屋,茫茫荒野仅为杂草所占领。”相对于日租界的抛荒,各国通商场则是另一番景象:“自存在开始几乎无日不在发展。坚实的河滨大道面临大运河已修建,亟须道路和桥梁已筑好。”

2/杭州关的实权在英国人手里

杭州关虽于1896年秋开关,但当时关署办公楼并未造好,因此,部分海关职员只好住在木船上,部分事务的办公场地则暂借世经缫丝厂旁如意里的空房。1897年,8月海关大楼、10月警署房,建成完工。这些工作都由英国工程师督管几百名中国劳工而成。据资料显示,主管这些事务的头领应是李士理。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为英国人赫德,杭州洋关成立之初,赫德派英国人李士理负责杭关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关虽设在杭州,且由杭嘉湖道兼任杭州税关监督,但实权却在英国人手里。不仅造房建楼、铺路架桥等工程由英国人督工,巡警的设立也是如此。

《杭州府志》(民国铅印本)卷176载:“杭州拱宸桥东通商场,于光绪二十二年开埠以后,仿照租界设有巡捕,由英领事管辖。”《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中也写道:“有一支警察力量,包括一名洋人监督率领下约20名华人警士。他们工作绝非空闲,租界繁荣地段挤满许多戏院、歌厅和旅社、商铺、马车行等,保持地方娱乐盛行。”文中“租界”,当为各国通商场。这种景况持续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才出现转机:“自三十三年三月初一日为始,所有各处巡捕一律改归警察总巡兼辖。所有督捕一名暂延英人承乏,一俟合同届满,另选警察毕业学员接办。”

1906年,驻杭英领事提出想要在拱宸桥附近择地建油库,遭到浙江巡抚张筱帅力拒。但英国人并不罢休,而是通过驻京英使向清廷外务部提出要求。同年8月14日《申报》报道:“日前,驻京英使赴外部,会议杭州拱宸桥附近地方建筑火油池一事,各堂宪以既据该地方官查明,诸多窒碍,自未便任其建筑,以防不虞。业已婉辞拒绝矣。”然而11月13日《申报》再报此事,风向已转:“英商欲在杭州拱宸桥开挖大池,囤积煤油,业经张筱帅拒绝,英使现向外交部交涉,大约可以准其办理,唯须严定章程,以防流弊。”北京既然同意了,浙江只好照办。在晚清,这并非新鲜事儿。显然,这又开了个不好的头。就在杭州英商油库获准没多久,英国人又以同样的方式,由驻京使向外务部交涉,提出要在苏州建造油池,江苏巡抚虽曾力拒,但也无效,1907年5月28日《申报》上说:“外部已允所请,由英公使派驻杭英领施德君来苏面商,现已定议。悉照杭州火油池章程办法,作为试办。”效仿杭州办法,这是清廷的无奈,却是洋人最好的借口——有英国例子在先,法国、美国借机纷请创办火油池。英国人在三里洋造起的亚细亚油库,后来也成为报道这一带的新闻事件的地理坐标。

3/晚清有三个国家在杭州设领事馆

早在中日杭州开埠谈判尚处拉锯时期,便有英驻华机构向总理衙门提出诘问,表达对杭开埠迟迟未定之不满,并紧跟日本的步伐提出要在杭州设立通商场。英领事给浙江巡抚发函称:“闻得在武林门外、沿靠运河已划出地一段作为日本租界,兹请紧接日本之南、沿运河一带地方作为英商租界。”

相较于英国人的“热”,美国人显得比较“温”。晚清时期,有三个国家在杭州设领事馆,即日本、英国、美国。美领事馆于光绪三十年七月(1904年8月)开设,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月)闭馆。三国中,美领事馆设立最迟、存时最短。设立最早、存时最长的是日领事馆。1896年3月,日本人租下马所巷徐雪门太守故居设领事馆,1906年迁入原美领事馆楼。同年7月10日《申报》刊出“日领事移署湖上”新闻:“杭州自日本开埠时,即派领事前来驻扎。奈商务未兴,故在城内马所巷租赁某绅大厦办公。兹因美领事署裁撤,所遗之钱塘门外西湖宝石山洋房,己由日领事高洲君租赁移住矣。”这个地方,即今杭州日本领事馆旧址(今石函路一号)。此后,日领事馆再未迁址,直到1945年12月被查封。

1899年10月,内藤湖南到杭州,就住在马所巷日领事馆:“十九日,借脚踏小船,行二里地,由水门进入杭州城内,到达坐落在马所巷之日本领事馆,承领事代理速水一孔氏好意,决定留宿馆内。”日领事馆开设之初,址在杭州城内,从《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中也可得到印证。1900年,衢州教案发生,杭州城内的外国人也惶惶不安,各国领事强烈劝导本国侨民前往上海避难,“8月6日,英国和日本领事也出城迁到租界,租界里海关税务司官邸和各座海关房屋都用以接纳领事以及海关和厘金职员。”除此之外,该报告另一段文字写道:“仅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日本——派遣了领事代表到杭州,两人原来都住在城内。目前日本领事仍旧住在那里,但英国领事调走了,到一个更大的辖区。”日领事馆虽不在拱宸桥,但设了一个领事馆办事处在租界。

英国领事馆于1897年开设,1922年3月12日《申报》刊登了“驻华英领事署之更动”的新闻:“杭州、芜湖、梧州三处领事署均已裁撤,杭州归宁波兼管,芜湖归南京兼管,梧州归广州兼管。重庆、宁波、北京三处副领事署,则均改为正领事署。”英驻杭领事署虽裁撤,并不表示杭州就没有英领事官。据《浙江省外事志》第三章所列英驻杭领事名单,1922年后,仍有两位驻杭英领事官:翰垒德和裨德本。翰垒德任期自1923年11月至1927年5月。

1925年8月29日《申报》上有一则新闻即与他有关。报上说,8月27日,数名学生和湖墅元丰号的店主一同前往拱宸桥某英美烟公司,该公司外籍经理施开士不问事由就将学生视为暴徒,擅行禁锢、掏枪恐吓。拱埠第三区警署获悉后遂派警员前往调查,学生们方才得释。获知此事的浙江交涉员程学銮义愤填膺,认为英商“此不近情理之举动,其为藐视华人显而易见”,要求洋行经理就行事之理由作出明白答复,并于抗议书的末尾向翰垒德声明“倘以后再有此项举动,激动公愤,酿出意外之事,本交涉员不能负责”。可惜因所阅资料有限,尚不知此事后续如何。

4/英领事馆的旧址就在运河西岸

历史碎片的历史,只能是符号学的历史。查阅近代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英国领事也和日本领事一样,曾租住在城内,例如前文所引《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便有述及。1903年2月27日《顺天时报》一则报道里更是言之确凿,然而,即便如此,但究竟是英领事本人因私而住城内,还是英领事署起先就设在城内,尚无法确说。因该则报道,有与事实不符之处,且其说于我而言尚为孤证。虽然我查阅了许多有关资料,仍未见到可证该报所言之图文。期待知晓者能提供更确凿资料,不唯在下之幸,也是杭州文史研究之幸。

相对于尚待确证的马所巷是否存在过英领事署之事,更多的资料都将英领事馆旧址指向拱宸桥地区。据《中国:领事建筑史》所载,从1842年到二战期间,英国先后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共计48处。1897年前主要是出于贸易目的,1900年至1930年,则是为了观察敌对势力。其中写道:“杭州通商场一处靠近警察局的不合适地址被领事占据,不听Cowan的建议;又因为它需要大量填塞来超过洪水线,后来被卖掉了。另一处更有前景的领事馆选址1897年被买入,位于通商场和海关署的运河对岸,约在城市北面6英里处。Cowan于1901年在此地建成了一座领事馆。”文字虽不多,但足够使人明白英驻杭领事建筑在拱宸桥地区的变迁。遗憾之处是文中没能明确道出当时桥东是否有造英领事署。从1905年7月5日《申报》的报道推测,桥东或曾开造过领事办公用房:“杭州拱宸桥日租界,前曾划为英国租界建造洋房为领事署,前领事乐民乐君、经德瑞君等因公务甚少,旋即他去。”当然,不能排除该则报道也与上述《顺天时报》一样,存在笼统而述、搞错地理关系的问题。

《中国:领事建筑史》的记载,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近代资料佐证。

1906年2月2日《申报》:“杭州拱宸桥通商时,当有英领事官随同日本领事续至,并在洋关对岸起建领事署,惟因公事无多,故仅派翻译人等驻守。”

1909年1月7日《申报》:“驻杭英国领事署,建设在拱宸桥运河北面,地僻路崎,出入均用船只,殊苦不便。乐民乐君日前照会浙抚,以该处东傍运河、西通纱厂、小路蜿蜒、出入颇为不便,拟筹款另开小马路一条,庶便行人往来。”

《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英国领事馆的建筑很不错,建成于1900年,矗立在日本租界对面、运河的彼岸,但奇怪的是在外国租界的外面。”此报告撰写者奇怪之事,《中国:领事建筑史》里说得很明白:因为地势低。《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有多处讲到拱宸桥东曾遭受水灾,例如:1899年八月,“租界在暴雨中,一片汪洋,几成泽国,情景尤为凄凉悲惨。”再如:1901年7月运河水位升至“14英尺1英寸半,为本地实测记录最高点。租界附近运河河岸边拉纤小道淹入水中达2英尺多深,而且所有低洼地大片被洪水盖没。连续雨天给当地构造简陋的民房造成很大损失,……冲垮连接外国租界和日本租界间的桥梁的堤岸。”不止桥东,桥西也同样遭到水侵——“环绕英国新的领事馆约60英尺界墙随其基础一同沉入运河之中。”

此外,在《中国日本租界——重庆·汉口·杭州·上海》一书的配图中,有一幅手绘地图,清晰地标注了英领事馆的方位。那么,这个英领事馆的旧址在今天的哪个地方?应该就在今运河西岸靠近轻纺桥的沿河地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3-29 06:23 , Processed in 0.2530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