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9|回复: 2

[十摄杂谈] 一本作为民国“国礼”的影集和三代摄影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长江,自由艺术家,(TCCA)国际湿版摄影协会亚洲分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古典摄影工艺合作伙伴,郭氏大画幅相机手作技术传承人,被业内誉为“中国湿版摄影文化的播种者”





泛艺术平台的评论家酋长和我约稿已两个月有余,原定的内容是谈些关于我个人在湿版摄影方面的思考,思前顾后,终究未能完稿,我想还是先放一放,湿版摄影更像是一种子,它需要慢慢浇水,春天的时候它就会发芽。再则还有个更值得聊的话题,我想在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关于一份遗失的国礼,以及它和一位在中国摄影史上举足轻重的摄影前辈的传奇故事。  




2004年年末,我在上海遇到了我的师父郭嘉平先生,起初,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带着几位老师傅手工制作木头照相机的“老师傅”,当年他虽已70多岁高龄,两次中风经历也没把他打倒,每日仍骑着一辆电瓶车,从静安区的家到石门一路的工作室,夜晚绘制图纸,白天制作相机,几乎是风雨无阻。相机,大画幅,木质,这三样都是我喜欢的东西,当他们叠加在一起成为木质大画幅相机时,更是成为我无法自拔的“魔咒”,而师父这种“艰持”也吸引着我,抽空就想从杭州赶去学习、看看他。上了年纪的人经常不厌其烦的聊着同一个故事,每次配合着惊讶的表情,装作第一次听到,我想这应该不算是欺骗吧。我把这归纳为和老人们聊天的“法宝”。“我等着父亲的手势就把石头丢出去,鸟飞了起来,他按下快门……”每每说到此处,右手做出丢石头的动作,他笑得就像个六、七岁的孩子。


我的师傅郭嘉平正在制作大画幅相机


师父有一次拿出一本几层报纸包裹着的摄影家词典,翻开夹着纸条的那页,指着一段告诉我这就是他的父亲,于是我凑上去细看,大致如下:郭锡麒(1895-1976),广东中山人,1914年从事摄影,我国早期美术摄影名家,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推崇。他于1929 年加入“中华摄影学社”,与郎静山、陈万里、胡伯翔等著名摄影家同为“华社”的活跃分子。



师公郭锡麒照片


郭锡麒以风光摄影见长,精于照相着色技术,被誉为“最擅长设色”的摄影家之一。郭锡麒从研究摄影艺术开始,从拍摄、冲洗、晒印、放大、以至修底、着色,均自己动手,样样均臻上乘,从1934 至1946 年间,在上海、昆明、南京、杭州举办过6次个人影展,出版有《南京影集》、《西湖倩影》影集……





师公郭锡麒手工着色照片,代表着民国时代的最高水平


他只能靠记忆和我说起《南京影集》的样子,都是含糊的描述,黄色锦缎封面,上海别发洋行发行,发行最多100本。这么重要的东西,家里居然没有保留一本,时隔30多年,师父非常希望能找回一本《南京影集》。


2005年5月18日,我开始尝试在各大摄影门户发布英雄帖,请影友帮忙一起为师父寻找这本影集,跟帖的网友不少,都来鼓励支持,间断有人询问更具体信息,我也实在提供不出,等了一年,杳无音信,几乎已经放弃,又过了几个月,尤记得那个夜晚,已接近12点,MSN上一位新加的好友问我是不是在找一本影集,随后他传来几张影集的图片请我确认,第一张明黄色印花的封面出现在对话框的瞬间,整个人欣喜若狂。




随后发了带林森题字的内页(林森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主席),我看到了KWOK英文字样,这个熟悉,郭氏相机的英文铭牌用这个的,是它,这铁定无疑是师父惦记几十年的东西!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赶紧告诉了师父这个消息。随后的进一步的联络才知道影集在法兰克福一位藏家手里,几番周折,心系了几十年的影集终于越洋到了师父手中,完成了师父的夙愿。






当我在师父的郭氏照相机制作工作室第一次看到《南京影集》的实物时,首先被民国这本影集的装裱和印刷质量所震惊,《南京影集》采用明黄色纯丝印花织品为装帧布,金线中式装订,中式线装的书籍一般为右开本,它却一反常规改为中西合璧的左开本。封面“南京影集”四个字,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字体用金粉填勒,影集装帧十分考究,珂罗版印刷逼真的还原了底片上获得的细节。林森曾把《南京影集》作为文化“国礼”,馈赠给来访的国内外嘉宾。





原来《南京影集》是一本国礼级别的影集!从德国辗转回来的这本,想必是当年国民政府送给德国使臣的礼物吧。


近几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和雅昌艺术网对《南京影集》也有专文介绍:北伐之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六朝古都的南京重现昔日的辉煌。著名摄影家郭锡麒便把目光聚焦到南京,他身挎照相机,怀揣地图,足迹踏遍了南京及周边地区,拍摄了200余幅照片,从中筛选出80幅汇编成集。在影集的序中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自民国政府定都而后,平添新气象,冠蓋既满,筇屐更加焉,不佞嗜摄影,且癖与游,蓋欲求奇闻壮观,以知天下广大,尝讬兴登临其地,叹为胜境。” 影集不但收录了南京地区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还将民国时期兴建的粵军烈士墓、民国政府、中央大学礼堂、励志社、中山陵等景致纳入集中。应作者之邀,甘乃光也为影集作序:“余平生酷爱美术摄影,尝编著美术摄影大纲一书,曾采用郭君照片多帧,今郭君将研究所得,贡献于世,想亦同好者所欲先睹为快者欤。” 甘乃光是我国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翻译家,他在序中提到的《美术摄影大纲》,是一本早期摄影理论指导书,在民国时期名气极大,书中收录了多位摄影名家之作,其中包括郭锡麒的作品。


《南京影集》中师公郭锡麒拍摄的作品。这是在汤山道上


郭锡麒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他的足迹遍布大江以南。尤其在南京、杭州、昆明、普陀、黄山等地,他曾安营扎寨系列拍摄,并汇编成册以备出版,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出版影集谈何容易,好在上海别发洋行辅助,《南京影集》才得以出版。另一部作品《西湖倩影》由于出版正值抗战期间,各方面资源都不具足,印刷质量与《南京影集》相去甚远。




2012年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华辰影像秋拍,推出“史上重要的摄影书”专题,郭锡麒的《南京影集》与唐纳德•曼尼的《扬子风景》(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约翰•汤姆逊的《镜头下的旧中国》(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村田治郎《大同大华严寺》;民国影集及杂志包括胡伯翔编《中国摄影杂志》、郎静山系列影集等被列入其中。师公郭锡麒1914年开始从事摄影,距今已有102年,在他去世40年后,他的作品仍能被艺术界认可,由衷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


师父郭嘉平于2013年5月30日下午去世,他因生前研制出中国第一台4*5英寸国际标准的大画幅照相机,并参与起草、编定中国大型座机行业标准,他制作的“郭氏”木质大画幅照相机得到过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等前辈高度评价,他走后被业内尊称为“中国大画幅相机之父”。这些年,师父除了相机设计制造与大画幅摄影,更多的是教会我如何守住一颗初心,坚持不难,难在艰难中的“艰持”。师父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制作相机与摄影,他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师父曾和我谈起师公生前曾留下遗愿,希望能把他当年印刷缺憾的西湖影像以及未公诸于世的一些底片和照片,做本影集或者做个展览,在解放初期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文革后师公去世,直至师父2013年去世也未能如愿。这是一个从民国留下的梦想,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和师姐一起实现这两代人的遗愿。




部分《南京影集》的照片
(图注和部分图片来自于峰)




汉西门,很多人会将其误认为“汉中门”。


雨花台,这个小门的照片难得一见。


放在篮子里卖的雨花石。


粤军烈士墓,安葬辛亥革命烈士,位于今莫愁湖公园内。


那时的夫子庙,秦淮河上漂浮着大量浮萍。



秀山公园 后来改叫第一公园,公园路就是因为它得名。这个公园内设动物园(可能是南京最早),照片拍进了一只骆驼。


六朝松 还保存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比比看,百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玄武湖被称为五洲公园,那时五洲名头很大,叫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



从鸡鸣寺豁蒙楼上远眺城墙和玄武湖,这天正好下雪,雪中玄武湖真美。

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墓前的石马夫,头部可能是后人配上去的。

紫霞洞,又一处如今不容易涉足探访的古迹。

这个很酷,飞来剪,现保存于灵谷寺,据说用途还是一个谜。

灵谷寺僧人所坐的这个巨大的蟠龙石,其实一块巨碑的碑额,目前也保存在灵谷寺内。


燕子矶上俯瞰长江,满眼尽是风帆。

春天,溪水里捕鱼的渔夫。

明孝陵


中山陵










文/李长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8-1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8-1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26 05:02 , Processed in 0.1946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