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3|回复: 2

[转帖] 【城事记忆】端午节读一株菖蒲:读两个杭州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8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钱江晚报】
端午节
读一株菖蒲 读两个杭州人
  后天,是端午节,中国大部分家庭,都会在门外挂一束艾草与菖蒲。

  祛邪避晦,是先人的原意。今天,它更像一种习惯,被从山野或者菜市场拎回,悬于门楣。

  艾草已不必说,它是平和百搭的。想一想不久之前饱啖的清明团子,便可感受它愈发平民化的走向。而菖蒲,除了端午清晨门外的这一束,它与多数人的日常并无关系。

  在江南,端午这天的泥蒲,它长度过米,叶子中间有棱,叶稍尖如利剑。而北方一些地区,也用水蒲,又叫水烛。这两种都长而尖锐,促生削除的联想,但前者属于天南星科,后者属于香蒲科。

  今天,要从江南的菖蒲说起。

  明人张宏有一幅《行书端阳词轴 蜀葵图》(词为沈周作),画面是蜀葵与菖蒲。“蒲酒畔,粽盘边”,沈周以此表达无所拘束的生活。而张宏笔下这一株,正是我们门上的那一束。

  更多入画入诗的菖蒲,是石菖蒲——它也是近几年大热的雅玩。

  在漫长的培植历史中,菖蒲为何由野外走向人们的书案?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意味?

  不如,读读两个杭州人的故事,也读一读菖蒲的过去和当下。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
一个清代杭州人
用一锭上等好墨
为蒲郎祝寿,还想给它介绍女友
本报记者 孙雯

金农《菖蒲图》(局部)

  翻开一本《金农集》,到处都是菖蒲的影子。

  金农,这位行迹有些古怪的杭州人,写菖蒲画菖蒲。从他的文字中能读到,他以菖蒲自况,结交了一群如菖蒲一样孤清的友人,还给菖蒲过生日、娶媳妇。

  金农生活在1687-1763年间,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为“扬州八怪”之首。

  他原本居住于钱塘江边,自称“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居所面水背山,中为书堂,青少年时代,金农饱读古人经籍,时常不问晨昏。

  从金农的自述看来,在当时,他家算是杭州豪门大户,否则,也不会有“金二十六郎”的自号。

  菖蒲曾是仙草之首

  读金农诗,可见菖蒲是一种“仙草”,久服能让人身轻目明。

  确实,菖蒲为古人看重,首先是因为其药用价值。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按照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是菊花,再次是人参。

  古人认为,菖蒲可以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能延年益寿,而且,“一寸九节者良”。

  金农的诗中,有这种传统的延宕。他数次提到“九”这个字眼,如——“灵根九节俯潭清”,“遗我九节蒲,驻颜可扶老”。

  正因如此,菖蒲与道教的“长生”文化紧密相连。

  《金农集》中数次提到“茅山”,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与常州之间,是一座道教名山。而扬州距离茅山并不远,对于频频游历的金农而言,此处不难抵达。茅山有曲涧溪流,绿荫遮蔽,正是菖蒲生长的妙境。如杭州的九溪一带,菖蒲也非常多见。

  金农走在茅山山涧之中,寻到一株菖蒲的心情是这样的:乞来岂但洗烦恼,令我道眼增双明。什么灵茅啊、杜衡啊,这些中草药与菖蒲相比,都不值一提了。夸张是夸张了些,但是他的诗文中,只要看见菖蒲,他总是要两眼放光的。

  不过,说到药用,当下的菖蒲,显然没有艾草那么流行。它只是被少数人置于案上,不用于养生,而用于养心。

  金农有一幅绢本水墨《菖蒲图》,三株密植菖蒲,短而细密,而蒲盆朴拙高古。金农以内敛的短细笔触,“植”出的这三盆菖蒲,真正体现了菖蒲的审美标准——短、细、密。

  其实,明清两代,菖蒲作为书斋几案的清供,已蔚然成风。这种自西汉皇家园林开始人工种植的菖蒲,其功用,在漫长的时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代的王象晋在一本《群芳谱》中,这样写石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

  这些自然属性,很适合古代文人清高独立的自我定位。

  金农要给菖蒲找个女友

  金农中年,有15年的游历,旅资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他还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

  金农自任团长,团中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比如,甬东朱龙擅雕琢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每到一地,全团开始开展活动,筹措旅资。

  这样细节,出自《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宁志忠著)一书。

  而书画家任道斌的《美术的故事》一书则记载了金农另外的细节,在扬州时,金农组织一批人给人家演唱,颇像今天的演出经纪人。

  这是金农艰难之中无奈的选择,但是也的确表现出他的“会玩儿”。

  《小仓山房诗集》《墨林今话》说到:金农养鸡、养鹤、养蟋蟀、养乌龟,又“蓄一洋狗名阿鹊,每食必投肉寮食之”,高兴起来,“或共鸡谈,或歌狗曲”。对于蒲草,他也是一腔玩心。

  农历四月十六(另有一说为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这一天,金农特地用元代制墨名家林松泉的鹿胶墨为菖蒲写真,并作了一首“难老歌”为菖蒲祝寿。诗中,他称菖蒲为“蒲郎”,在四月的红兰、紫桐间,大赞菖蒲,而后又意欲将南山下的“石家女”与七旬的“蒲郎”撮合成一对,“南山之下石家女,与郎作合好眉妩”。

  这一首仍不过瘾,金农又替“蒲郎”作答、解嘲。他是这样替蒲草回答的——我老头子这辈子都不爱结新婚,乱发蓬头与老瓦盆相伴也是不错的。他写蒲草长寿、只需清泉白石相伴,对照金农的生平,这明明是写他自己。

  千金散尽,但不陪你玩

  金农三十岁时,生了一场恶性疟疾,同时,家道中落。

  病愈后,为了调养身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生计问题,他开始游历山川。

  34岁时,金农出游扬州,赴齐鲁,抵京师。但是,以诗文结交名卿钜公,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途中,他甚至身无分文,连怎么回杭州也成了问题。幸好,身边携一方由好友高翔用隶书书写、汪士慎镌刻的写经砚,无奈的金农,以砚换钱,取道南归。

  金农一路向南,走过了太原、临汾,并取道泽州,在康熙重臣陈廷敬三子陈壮履家,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中,他饱读陈宅藏书,并游览了太行山、中条山等地。作为报答,金农帮助陈壮履整理抄校古旧文本。

  1736年8月,虚岁50岁的金农与厉鹗等友人前往京师应试“博学鸿词”,但他与好友无一上榜。回到扬州,他开始致力于画画。

  当时在扬州卖画的人,共有五百多位,五百人中,有十几位比较出名。

  金农位居这群怪才之首,但画并不好卖,日子当然也过得不怎么样。因为,他太任性了。

  穷困归穷困,金农的花费却十分大度:“卖文岁计千金,随手散去”。至于卖画,又全凭心情:“饥来得钱亦复卖,饱则千金不肯贾”。更狠的,如同他的一则题记里说的:众毁不如独赏。也就是说,无论多少钱,他不陪你玩。

  任道斌这样评价“扬州八怪”:他们追求的是与正统的对抗,以及表现出受到现实压抑的呼声……

  “爱此五寸玉,风味刮骨清。一物两心同,水石见交情。”金农诗中菖蒲的性情,正有这一群古代文人的性情。

  参考书目

  《蒲草》

  王大濛

  《致富奇书》

  《金农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

  宁志忠著

  《美术的故事》

  任道斌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茶 一个现代杭州人
开一家无名菖蒲小店
他说,用心的美有点贵
本报记者 孙雯
图片由绿茶提供

  杭州城西花鸟市场,入口不远处,就是绿茶的店铺。

  预想中,这家经营蒲草的店该有个文艺的名字,起码,它不会被叫做“某某花卉”。可是,到现场一看,这间开了六七年的店,竟然没有名字。

  站在店门口,抬头的天空下挡了一块黑色的遮阳网,而旁边的花店,应时的五颜六色几乎倾轧而来,这家店看起来就更不显眼了。

  还好,正对门口的内墙上,放了一幅字,上书“山石”,它如同小店的一个LOGO,而在绿茶自己制作的老砖蒲盆上,偶也刻有小小的“山石”。

  当然,菖蒲是要停下来看的。

  茶台上,是仅有拇指端大小的极姬;桌上,是风格狂放的野生石菖蒲;花架上,金钱、虎须、黄金姬,有栖川,形态各异。

  广西的石头

  随手捡来的浮萍与紫露花

  绿茶是杭州人,生于1979年,这家店他已经经营了六七年,而只卖菖蒲,是这两三年的事。

  他几乎每天都守在店里,早上8点多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他说,家人常常戏谑说:你每天就是在店里聊聊天,喝喝茶,一棵草、一块石头瞅半天。

  绿茶的日常,当然不只是喝茶聊天。他把每一株在售的菖蒲都视为自己的创作——它应该置于怎样的整体环境,配哪一种盆,又搭哪一块石,石头在何处打孔,周遭附着的青苔是怎样的形态?

  “的确是一块石头要看半天,但是,一旦有了灵感,我会尽快动手,即使到了下班时间,也是一气做完才收工回家。”绿茶说。

  如果让他在店中找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绿茶有些为难,他觉得,每一株草,都配了自以为合适的盆,合适的石头,说到底都是自己满意的。

  不过他仍然找出了一件,当然,它还不太完美,因为绿茶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缸盆。

  很难形容这样一株菖蒲的样子,只能说说它所有材料的来处。

  菖蒲附着的石头,名为上水石,它产自广西,是绿茶偶然收购来的,这种石头密度小,很容易吸水,而且保水性极好。“如果外出,浇透水,两天没有问题。”

  菖蒲的一边,有一枝纤细的紫露花,正开着一朵绿豆大小的白花儿,这种花在路边非常常见,但是我们多不太会注意到它,因为实在太细小太不显眼了。绿茶也是某天在路边草地折了小小的一枝,如今,那个小枝条生出了白白的细根,攀附在石头的表面。

  蒲草、石头、紫露草,作为一个整体被绿茶置于一个裂纹瓷缸中,下置基座,石头底面几乎与水齐平,水面漂浮着几朵不太常见的浮萍。

  “有一次,客人看见这个浮萍,问我卖不卖。我说你喜欢就捞一把去。”其实,这些浮萍,是绿茶路过公园的水池,随手捞来的,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不久便会长一大片。

  美,需要停留下来。这是绿茶在一盆盆菖蒲上收获的心得。如果有人喜欢这件菖蒲作品,它是不是很贵?绿茶笑着点头。

  菖蒲的价值在于时间

  商业化损害了它的美

  绿茶大学所学的专业,和美术或者植物没有任何关系。他学的是公路桥梁设计。

  原本,绿茶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一份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但七年前,他辞职了。“那是一家私企,原本做得很开心,但是那一段时间,各种不顺利。”刚辞去工作的绿茶并没有把一间花店,作为自己要终身从事的事业。

  城西花鸟市场的这间店铺,本来是他买来用作投资的,但是店铺很长的时间内,没有租出去。他就想可不可以自己来做,毕竟投资不大,而且入门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

  最开始,绿茶也是跟市场的,什么流行卖什么,先是绿植,后是多肉。只是他慢慢发现,常规的花草从一个盆挪到另一个盆,你种和我种,实在没有什么不同。

  2015年,菖蒲刚开始火起来的时候,他对这种其貌不扬的小草的第一感觉是——蛮好。而且,蒲草的可塑性比较强,不同的搭配,可以形成不同的作品气质,绿茶想在菖蒲身上找一点挑战。

  当然,如今卖菖蒲,也不是赚大钱的生意。绿茶说,福建南靖一带是中国最大的菖蒲产地,2016年春,当地的花农将原来的兰花圃全部种植菖蒲,此后菖蒲一天一个价,便宜的只要几块钱。

  “南靖的姑娘相亲,通常问小伙子靠谱吗?回答是:靠蒲。”绿茶认为,大规模的商业化,对菖蒲的价值和审美是有贬损的。

  在他看来,菖蒲的价值,在于时间。

  “在日本,一株菖蒲可以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一棵小苗开始,由爷爷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我们这里,这是不可想象的。”由此,说到菖蒲的文化传承,绿茶说,它除了书本的记载,并无实物依托。

  至于审美,人为的给肥,控制光照、药物使用,常混淆了菖蒲的种类,或者让它们的形体因换了环境而成为另外一种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绿茶作为资深的菖蒲玩家,也时常会看走眼,“有些不凭实物对照,完全无法分辨,随时随地拎一盆菖蒲是不现实的。”

  绿茶的店中,最老的一盆虎须菖蒲养了七八年了。对他而言,菖蒲有静心的功用,比如,现在是菖蒲生长茂盛的季节,老叶黄掉,其“腋下”出芽,那么,“就用竹镊一点一点的将黄叶剔掉,这就是一个静心投入的过程。”

  本报记者 孙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3-29 08:32 , Processed in 0.1960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