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威 发表于 2018-6-1 10:00

无名氏的西湖“哲思

无名氏,并非无名,他姓卜名乃夫

“西湖”是中国山水人文的代表,曾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名士美人留连于此。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作家,诸如鲁迅、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巴金、俞平伯、许钦文、张爱玲以及“湖畔诗社”的诗人群等,就与西湖紧密相连,并曾留下过很多有关“西湖”的精彩文字。而在所有与“西湖”有过关涉的现代文学作家当中,无名氏恐怕算是最为密切也是最为特别的一位。


无名氏是个小说家,也是散文小品的写家,上世纪40年代,在西安古城,凭《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浪漫言情小说风行于抗战末期读书界,影响经久不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下旬,无名氏到了上海,因上海的喧嚣不利于潜心写作,故于 1946年4月13日,迁居杭州,一住就是数十年(直至1982年离杭赴港,而后转台),自此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湖的天堂之境给了他空灵之感,更给了他智性的启迪。


无名氏的日常行事有喜好哲思的习惯。他对于“真理”的寻求及其智性的显性,根子在“诚”(近似于“笨拙”的姿态),尤在于对“自然”的崇拜,于此获得生活观念的启示。如此,迁居杭州之后的无名氏,西湖以及与西湖相关的一切“自然”均成了他智性思考的借镜。他的很多作品的名字甚至直接来自于“西湖”,诸如《三潭沉思》《苏堤微步》《西湖冥想》《西湖小卷》《西湖风情画》《柳浪默想》《平湖秋月书声》等,不一而足。这是他“西湖哲思”的结晶。对于无名氏而言,整体的“西湖”就是“一片绝缘的植物性空间”,“每立方米全盈溢宇宙大化意”。在“西湖”的自然世界里,他感悟着生命的大流转。在自然的变化中,他理解着生死,也安分守己地玩味着自然的现象。他一再强调,“自然”是大流动,大波浪,是人类的信仰之源,生命之源。“自然”又是那样地静,它的奇妙与美丽,有时也正在于它的“静”,像沉默的山峰。在自然的暗示中,人才能明白一切。但人类在面对自然的伟大与永恒中,不是绝望,而是要打破对于无常体的妄念与执着,进入永生之门,追求人与自然宇宙精神的合一。实际上,无名氏在西湖之畔所感悟到的,正是自然与人性交互影响的二重奏,也正是生命的自然发展。一切人,无不或多或少受命运的影响和决定。不同的是:有的命运是人创造的,有的却是自然的。伟大与渺小的区别亦在于此。伟大人物在洞悉自然的命运底蕴后,却为自己特创一种命运及一个主人。这命运主人可名之为真理,或正义,或良知,等等,但它却是生命力的最高表现,它无时不在指导并督促它的创造者。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便分成两个人格,一为神的人格,一为人的人格。人之所以创造神似的最高力量,便是为了来提高人,扩大人的生命。平凡的人则大多接受自然的无可奈何的命运,而没有勇气推倒这种命运,更没有勇气在推倒这种命运以后,再为自己独创一种命运,以便提高自己的生命力。无名氏对生命的认知,用自然意象来表达,就是:“在我们身上,必须有一个从北极到赤道的精神综合。热爱极端,而又超越、改造极端。”(《三潭沉思》)在根本的意义上,“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形式,一种以大我为中心,一种以小我为中心。我们既属于前者,就不该使大我小我之间再有任何矛盾”(《蘇堤微步》)。人在小我宇宙里,则以“柔顺”出之,而在大我宇宙里,则必须“愤怒”。这即是热爱极端而又超越极端的精神综合。“小我”类似于本能,“大我”则独属于人的。它融合了理性与感性,可以指挥生命的万象。


“西湖”是自然的“西湖”,也是人工的“西湖”,是自然的圣境,也属于人间的世界。它让无名氏仿佛在自然与人间之间自由游走,既得一片空灵,又有人间的血肉。


同样缘之于“西湖”,无名氏的思考,也强调“庸俗”的伟大。他从美丽的帆船所伴随着的笨重的铁锚,想到了“庸俗”的紧要。帆船有了“庸俗”的铁锚,方有了自身的稳定。人仿佛也是如此,“应该常有一片沉重事物压在身上,这反而使人的灵魂获得安全。轻松比沉重可爱。沉重比轻松重要”(《三潭沉思》)。这种“沉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使人回到“现实”的低地,意识到“现实”的重要,这也似乎正是对待人类生命世界的一个明智而基本的态度。在《镜花水月思》一文里,他以人类的“诈术”为例:“有时就不能不暂与它们妥协。不是人类与诈术妥协,是人类与自己妥协。因为,万万千千人已安于这些诈术,少数智者如全部否定它们,等于否定千千万万人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多少先知者,洞透人生真理和生命底蕴后,仍以最平庸的嘴脸出现人间,好像一个美丽少女,不得不扮黄脸婆。这是人生真理的悲剧,却是人间喜剧。假如要平衡这两种戏剧,仍得先回到现实低地。”无名氏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欺骗及欺骗的揭露,世界太无聊了。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些骗局的创立与骗局的被揭破而已。真实与虚妄也是如此。“在生活里,真正的真实是如此之少,而虚妄虚幻却如是之多,而我们竟如此活过来了,并以虚为实,以幻为真。”而真正彻底揭穿了“理想”的西洋镜后,并不减少它们对我们的魅力。然而,“真能综合现实与理想、泥土与花朵的人实在太少,百不得一”(《西湖冥想》)。诚然,人类需要“幻象”,人所以异于野兽,就在于创造出一种“幻象”。但人也必须有一部分“动物性”,爱好有血有肉的真实感觉。人必须调和“幻象”与“真实”间的矛盾。灵魂是“肉体的房客”,肉体不是灵魂的房客。尊崇“肉体”不是主张纵欲,而是主张“肉体”的强健与清洁。只有强健的肉体,才能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或者说,灵魂与肉体都应该强健。当肉体精力饱满时灵魂才能饱满。肉体的健康常能左右精神。因此,当我们自觉有一个健美洁净的肉体时,这种感觉正像谛听一曲圣洁音乐一样,我们的心灵便会充实,愉快,从而可以把无数的光明与欢乐散布出去。


无名氏深深地悟得,在智慧的世界里,方有永生,而在官能的世界里,唯有刹那。如果说,智慧的世界,重在生命的观照,那么,在官能的感性世界,则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懂得了永生的观点,刹那的美方能透彻地理解,因为,这已经类似于有距离的欣赏了。而这种“距离”的欣赏又恰似一种含有信仰的感情,不是盲目的感情,也非单纯的理智。如此,冲动和激情也始终是无名氏文字的标饰,甚至径直是其全部文字的主干。他也由是强调:“没有一种特定的理性原则成为千年不易的原则。凡从理性得来的,必仍被另一套理性所代替或修正。只有单纯的情感,如爱与宽容等等,这才能千年不易,甚至万年不易。正是在这里,我们不妨重新建立我们的人生信仰的单纯基础,同时也保存了它在理性范围内的解释的复杂,变化。”(《柳浪默想》)在面对人生的快乐时,人类不妨以感情待之,在感情上是真实的。面对悲哀时,不妨用理智的态度以这一切为虚幻。虚幻有时会让我们去恨,而感情则会让我们去爱,这种刹那的美的欣赏与沉醉,正有别于虚妄,也许真正的永生恰在这里。


在感性的渴望与追求的引领下,他推崇“自私”,说“自私”是一种快乐,只要用得得当。有了“自私”与“自我”的意识,人仿佛才有了固定的立足点。不同的“自私”与“自我”仿佛也正意味世界与历史的丰富。而这种“自私”与“自我”的需求,也正是感情的冲动与渴求,世界也因此会有着新的意义。文化就是人自私的总结晶。人为满足自己的好奇,为快乐,为狂醉,为生存,才创造一切。人类也只有为人类自己,一切才显得有意义。他赞美“常情”,赞美“个性”,以及“欲望”“幻想”“梦”“希望”“坚贞”“爱心”“爱情”,种种这些“心的花园里的花朵”,均放射出人类浓情的奇异色彩,是品之不尽的抒情画卷。没有它们,很难得到最高的快乐,微妙的境界。他把“希望”或“欲望”看作人类的无尽财产,似无穷的火焰,足以填满无穷的黑暗与空间。人类一旦怀有“希望”,就会产生快乐。而快乐的基础,就在于“希望”的本身。否则,全成为环境影响的奴隶。当然,快乐不是连续的,它很难连续,也无须连续。快乐是刹那的,也必须刹那。而快乐刹那与快乐刹那之间的过程,宁可看作快乐的准备。


显然,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既在于它的高度,也在于它的韧度,既在于它的智慧,也在于它的感觉。“理智”意在“指导”,“感觉”意在“欣赏”,二者虽有“藩篱”,却可相互和谐。人虽有无法改变的死亡、病痛,但却可以改变对于死亡、病痛等的感觉。只要人不感觉或大大冲淡了死、病、痛苦,那么人实质上虽仍在死、病、痛苦,但精神上却不死、不病、不痛苦或淡死、淡病、淡痛苦了。如此,不仅痛苦会感到幸福,即便在艰苦的物质中,也能享受自然与人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智”与“感情”在无名氏看来,也绝不仅仅在于对生命的观照或欣赏,他常常将之提升到中西文化的高度,并因此构筑了整个人的将来的范型。他说,“感情”的生命之流类似于西方文化,“理智”的生命之流象征了东方文化。二者的相融,就是东西文化综合的成就。西方人重在感情,东方人重在理智。西方人认定世界是一元的,完整的,单纯的,其最后的解脱方式是上帝与神。东方人认定世界是二元的,分裂的,复杂的,其最后的解脱方法是真如涅槃与禅寂。在西方,用宗教来解脱。在东方,用智慧来解脱;宗教含有怜悯性,常悲观而独断。而智慧则明净,乐观,宽容。西方文化重入世,力争存,“外溢心”过强,但境界不高,东方文化境界较高,但不能争存,如此等等,未来文化的使命就是调和中西。无名氏想象着广大无边的基督式的博“爱”,甚至以“星球哲学”的高度来了悟终极真理,思考着人类世界的永恒法则与共同信仰。在这种新的范型里,既有着高度的智慧,也有着深度的情感,既有着自然,也融汇着人间。无名氏也由是相信未来“大同世界”到来的可能。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用大量的“爱”来生活。也不再是五千年来,人类精神的个人英雄崇拜。而代之以“无名群众”的崇拜。整个社会也不再以男人为绝对中心,而是女人与男人并分秋色。无名氏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四个型态:神权、军权(武力借君权而表现。)、经济权、伦理权或道德权,而伦理权或道德权即属于未来人类的时代。


倘不嫌以偏概全的话,正是在“西湖”的暗示与影响下,无名氏努力追求着生命的高度与高度意义的生命。他以通达的眼光观照世界与人生,试图“活在永恒的本体里”。


也许正是缘于“西湖”的恬静与美丽,宁静与诗意,在时代动荡、传统信仰崩坍、人类精神危机的非常时期,无名氏孜孜矻矻于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寻求,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不认可带有“暴力”性质的政治理想主义,同样排斥带有“金钱”主义的人与人的对立,他站在自然、宇宙、人类、文明、战争、和平等高远的角度思考时代与人类未来的走向,在人心变异了的时代,努力为全人类寻找那应对现代人文主义危机的新信仰。


当然,无名氏的诸多看似达观的理解与思想,也隐隐包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在《西湖小卷》一文里,他说:“我们活了一辈子,看了一辈子,说了一辈子,其实也许我們根本就没有真正弄明白我们所看所说的一切。”为了能够活下去,我们只能欺骗自己。如果离开了人所加的意义与价值,一切存在只是空虚。人生真理本身只是一种象征。他甚至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理想的不足与差失,认识到它的乌托邦色彩与“泛宗教”化的局限。但它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超拔的生命理想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带给我们的是崭新的明日文化的信仰、明日的生命哲学以及乐观。


由是观之,“西湖”在于无名氏,非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家那样,不仅仅是其描写的内容,徜徉的胜迹,感怀的依托,对于一个居留时间较长,崇拜自然,乐于哲思,又以哲思见长的无名氏,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湖”简直象征了无名氏之为无名氏的符码。


(作者:陈啸,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威 发表于 2018-6-1 10:05

“无名氏”在杭州的故事 -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content/2018-06/01/content_7012306.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名氏的西湖“哲思